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納瓦爾尼猝逝震動2024年慕尼黑安全會議


民眾在華沙紀念俄國反對派領袖阿列克謝·納瓦利去世。
民眾在華沙紀念俄國反對派領袖阿列克謝·納瓦利去世。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6至18日,第60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在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舉行。本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俄烏戰爭仍具重要地位,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在會議首日猝逝,引發各界強烈反彈。

慕尼黑安全會議創始於1963年,早期是聯邦德國、美國及其他北大西洋盟國的對話平台,後來成為全球安全政策交流的重要年度活動。

慕尼黑安全會議在2月12日發布的《慕尼黑安全報告》提出,後冷戰時代由經濟發展和全球化主導的國際秩序正在逐步破碎化,俄烏戰爭導致歐洲安全面臨嚴重威脅並加重歐洲防衛負擔,美中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為全球議題合作和經濟整合帶來許多不確定性。

《慕尼黑安全報告》對世界主要國家進行了「慕尼黑安全指數」問卷調查,要求受訪者列出最不安全因素。對美國受訪者的調查顯示,中國、俄羅斯和伊朗位居最不安全因素前列,其中中國僅次於網路攻擊和政治極化,被視為最具不安全因素的國家。而中國受訪者則將網路攻擊、氣候變遷和美國列為最大不安全因素。在對日本的調查中,俄羅斯和中國分別位居不安全因素前兩名。

美歐中烏多方角力

美國前總統、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日前表示,他若再次當選總統,對於國防開支未達國內生產總值2%的北約盟國,美國不會為此提供抵禦俄羅斯入侵的軍事保障。上述言論引發了西方盟國的擔憂和美國總統拜登的批評。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出席本屆慕尼黑安全會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結束對阿爾巴尼亞訪問後也來參加會議。賀錦麗和布林肯在會議中重申美國所肩負的全球責任,特別是對歐洲盟友的安全保證。

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隨後走訪西班牙和法國。會議期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見了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外界預計,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將在近期通電話。

繼2023年網上參會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線下出席了本屆會議。澤連斯基重申,國際社會不應對俄烏戰爭採取事不關己的態度,在21世紀的今天,各方都會受到戰爭的負面影響。他也表示:“這不僅是一場發生在烏克蘭的戰爭,更是一場發生在歐洲的戰爭。”慕尼黑安全會議在2023年10至11月所作問卷調查顯示,92%的烏克蘭民眾認為只有恢復包括克里米亞半島在內的全部領土才能實現和平;75%的烏克蘭民眾認為,即便俄羅斯撤軍,烏克蘭國界恢復到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前,即克里米亞半島由俄羅斯佔領的狀況,也是無法接受的。

七國集團外長也在會議期間面晤。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余茂春向美國之音表示,歐美之間的跨大西洋聯盟只會進一步加強和擴大,未來一段時期中歐之間的”制度性對抗將加劇,而且在反電動車傾銷等貿易和市場競爭等問題上會有進一步的衝突。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中國的親俄戰略招致強烈反彈,使中國成為歐盟除匈牙利以外所有成員國的事實上的敵人。”

納瓦爾尼猝逝時機詭譎

俄羅斯與慕尼黑安全會議頗具淵源。 2007年2月10日,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演講,猛烈批評北約東擴威脅俄羅斯安全,被視為後冷戰時代俄羅斯外交政策轉向與西方決裂的歷史性分水嶺。

2008年,北約邀請喬治亞和烏克蘭成為北約成員國。俄羅斯旋即入侵喬治亞,隨後在2014年吞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

2022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呼籲北約儘早接納該國。 2月24日,即會議結束四天之後,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此後,慕尼黑安全會議不再邀請俄羅斯政府官員出席。

2024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俄羅斯政府官員缺席。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包括俄羅斯反對派領袖阿列克謝·納瓦爾尼夫人尤利婭在內的俄羅斯民間活動人士被邀請與會。

2月16日,即本屆慕尼黑安全會議首日,俄方發表通報,表示納瓦爾尼死於獄中,享年47歲。目前死因還在調查當中。 2020年8月,納瓦爾尼曾疑遭下毒暗殺,後來送往德國柏林治療。案真相仍未查明,克里姆林宮否認參與其中。

這則突發死訊打斷了既定議程。現場轉播畫面顯示,納瓦爾尼遺孀尤利婭在接到噩耗後,在會場上強忍悲痛,即席發表了簡短講話。她表示目前不能聽信撒謊成性的莫斯科官方的一面之辭,但她堅信普京政權對俄羅斯和其家庭造成的傷害必將受到正義的審判,並號召國際社會共同支持反抗普京暴政的事業。講話結束後,與會人士紛紛起身致意,掌聲經久不息。

納瓦尼之死引發強烈反響

美國總統拜登稱,普京對此負有責任。正在參會途中的美國副總統賀錦麗會見了納瓦爾尼遺孀尤利婭,並致以哀悼。路透社報導,賀錦麗表示,納瓦尼之死再次顯露出普京的「殘暴」。

烏克蘭智庫拉祖姆科夫中心(Razumkov Centre)計劃主任弗拉基米爾·奧梅爾琴科(Volodymyr Omelchenko)向美國之音表示:“在臨近俄羅斯總統大選的關鍵時刻,納瓦爾尼之死絕非偶然,而是恐嚇公眾的蓄意謀殺。”他認為,“納瓦爾尼之死會打消一些西方政客與俄羅斯簽署和平協議的徒勞意願,要實現歐洲持久和平,必須向烏克蘭提供一切必要的軍事援助來恢復其在國際公認邊界內的主權。”

俄羅斯歷史學家、中歐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亞歷山大·埃特金德(Alexander Etkind)曾提名納瓦爾尼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表示納瓦爾尼之死並非巧合,但他不認為這是預謀已久的結果,而更像是普京臨時下達的決定。他對美國之音說,這次事件 ”顯示克里姆林宮領導人決心將這場戰爭打到底,無論代價如何。“ 他又說:”納瓦爾尼當初自願回國,依靠法治和自我犧牲來改變俄羅斯的計劃遭遇了悲劇性的失敗。”

比利時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資深研究員、西班牙經濟學家艾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Herrero)向美國之音表示:“2023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俄羅斯政府代表缺席,中國則面臨西方要求其譴責俄羅斯的巨大壓力;而在本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雖然俄羅斯政府代表繼續缺席,但中國對其支持俄羅斯的立場感到更為自在。”她認為,這是因為2023年3月習近平訪問俄羅斯和10月普京訪華後,北京判斷當前烏克蘭局勢基本可控。

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北京一度對莫斯科的動向顯示出疑慮。在當年9月在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舉辦的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上,普京表示理解中方的「疑問與擔憂」。

由於近期美國對烏克蘭和以色列的援助法案在國會中遲遲未決,埃雷羅表示歐洲對缺乏美國支持的可能前景感到擔憂。同時,她也認為中國之所以在俄烏和談中無所建樹,根本原因在於北京寧可看到俄羅斯勝利,也不願看到西方和烏克蘭勝利。對於納瓦尼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之際猝逝一事,她直言這是“普京對歐洲的報復"。

截至目前,中方尚未對納瓦爾尼之死發表評論。美國之音向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和中國駐慕尼黑總領事館就納瓦爾尼之死發送置評請求,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回應。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