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是成長還是收縮關係到世界經濟的漲落。 中國最新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下降。 在連續三年的嚴酷的疫情清零政策給中國經濟造成明顯重創和房地產業危機持續之際,這種物價指數下降引發人們對中國的通貨緊縮的擔憂。
通貨緊縮的陰影徘徊不去
美國《紐約時報》11月8日發表報道,標題是,“中國物價再次下跌,引發通貨緊縮擔憂”。 報道說:“在經歷兩個月的平穩之後,中國的物價再次下跌,雖然國有銀行為建設更多工廠注入了資金,但家庭和企業仍對消費支出持謹慎態度。物價下跌可能是中國通貨緊縮 的前兆,在這種惡性經濟狀況下,企業和員工會發現從商品或工作中獲得的收入更少了,債務卻一如既往地沉重。”
經濟學者認為,通貨緊縮可以是比通貨膨脹更難擺脫的經濟困局,因為通貨緊縮也可以進入惡性循環,而且是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 通貨緊縮惡性循環的主要表現是,由於經濟前景不看好,物價下跌,消費者取消或推遲消費,因為他們預期物價會進一步下跌;消費減少進一步導致經濟不景氣,消費者會進一步取消或推遲消費以 保持現金應對困局。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2020年大爆發之前,中國經濟就顯示出成長疲乏的症狀。 疫情發生之後,在習近平親自部署、親自指揮下,中國共產黨當局採取了以動輒封樓、封小區、封城、封省、封高速公路、封港口為特色的所謂的 “疫情清零” 政策, 試圖創造獨一無二的世界奇蹟。 但疫情清零的始終是鏡花水月,疫情清零政策對中國經濟造成的重創則是實實在在,其規模之大舉世無雙。
在疫情清零政策難以為繼之後,中共當局在無預警、無準備的情況下一夜之間撤銷了幾乎所有的疫情控制措施,導致成千萬上億的中國人在短時間內感染,形成世界 規模最大的群體感染。 但中共當局則宣傳說,當初實行嚴酷的疫情清零政策是英明的,不考慮大規模集中感染的危險突然完全取消防疫措施的而做法也是英明的。
疫情清零政策終止之後,中共當局聲言要重振經濟成長,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中國經濟也曾出現一段短暫的迅速恢復的勢頭。 但恢復動能很快成為過去,中國經濟進入成長乏力的境界。 消費者不看好未來經濟前景,不願意或不敢花錢消費,物價下跌,房價下跌,房地產公司紛紛陷入債務違約。
中國當局聲言通貨風險有限,但...
路透社11月9日從北京發出的報道說:“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10月呈現下跌。國內需求的關鍵指數則呈現疫情以來所未見的疲軟。同時,工廠通貨緊縮加劇,使人們 對廣泛的經濟復甦的可能性產生懷疑。”
“國家統計局週四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年減0.2%,比9月下降0.1%。”
“中國當局反覆淡化通貨緊縮的風險。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一位官員在今年8月說,‘中國沒有通貨緊縮,在未來也不會有’。”
“北京一直在加強支持更廣泛的經濟,包括發行1兆元人民幣(1,374.3億美元)的主權債券,以及允許地方政府預付部分2024年債券配額。但房地產危機、地方債務風險以及與西方 的政策分歧都使復甦進程變得複雜。”
“對通貨緊縮擔憂可能會變得更加強烈”
日本主要報紙《每日新聞》11月9日的報告說:“中國國家統計局11月9日公佈,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去年同月下降0.2%。這是三個月來的 首次下降。市場上一直在醞釀的通貨緊縮擔憂可能會變得更加強烈。”
“在中國,在恆大集團、碧桂園等主要房地產公司的債務問題導致房地產衰退加劇的背景下,消費熱情尚未回歸,房價持續低迷。”
日本《東京新聞》在同一天報告說:“中國國家統計局9日公佈的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去年同月下降0.2%。這是今年7月以來的三個月中首次出現負數 。中國政府推出了經濟刺激措施,包括支持私人企業,但大型房地產企業的債務問題給中國帶來沉重壓力,減緩了經濟復甦。”
“中國政府設定的今年物價上漲目標為3%左右,但1-10月的漲幅僅為0.4%。百姓膳食必需的豬肉價格下降30.1%。”
灰暗之中的亮點
目前的中國經濟前景也不是一片純粹的灰暗或黑暗,也有部分好消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上調了對中國經濟成長的預期,將先前預測的中國2023年國內生產毛額成長幅度由5%上調至5.4%,理由是中國政府加強了政策支持。
法國主要報紙《費加羅報》11月8日發表報道,標題是《中國10月再次陷入通貨緊縮》。 在這顏色灰暗的標題下,也有樂觀的預測。
《費加羅報》的報道說,“中國在2020年底和2021年初經歷了短暫的通貨緊縮,主要是由於消費最多的肉類豬肉價格暴跌。在此之前,上一次通貨緊縮時期可以追溯到2009 年。對於品點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張志偉來說,這個數據表明'內需依然低迷'。但他看到了北京方面加大對其經濟支持力度的跡象。這位經濟學家表示,'隨 著預算赤字的增加和政府對房地產開發商的支持,……明年國內需求可能會改善’。”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