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居民林昶佐(Freddy Lim)注意到,他的家鄉受到了其他國家的不同尋常的高調關注。過去四個月來,來自兩個歐洲國家、歐洲議會和美國的官員向台灣示好。身為台灣立法院外交委員會成員的林昶佐覺得,這可能創下了記錄。
“原因是國際社會和台灣的溝通開始可以擺到檯面了,”林昶佐說。 “當然,之前所有的國家都和台灣有溝通,不過在過去,這都是在檯面之下進行的。”
他指的是過去多年來民主世界多數國家與台灣的關係,這種關係歷史可以追溯回幾十年。在1940年代中國內戰期間,國民黨在中國大陸輸給了中國共產黨,退守台灣。中國認為民主和自治的台灣是中國領土,並威脅說,如果有必要,將不惜使用武力將台灣島納入自己的旗下。台灣目前在世界上只得到15個小國的正式外交承認,但是與其他國家維持著非正式的關係。
分析人士說,西方國家最近與台灣的交往是向台灣的長期政治對手中國發出的一個警告。
台灣的獨立政治分析人士蘇襄(Sean Su)說:“他們一道行動,跟中國談判時,比一對一有更大的外交影響力和能力,這種戰術歷史上一直有人使用。”
分析人士說,一旦中國對台灣、香港異議人士或者境內新疆地區的穆斯林少數民族打壓過狠,其他國家就會聯起手來,在這些問題上,西方民主國家領導人經常會站在被打壓者而不是打壓者一邊。
對台灣的外交支持激增
今年7月,立陶宛同意允許台灣設立代表處,中國為此召回了駐維爾紐斯的大使並警告立陶宛“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今年8月,捷克共和國參議院議長米洛什·維斯特奇爾(Miloš Vystrčil)率領由89名領袖組成的代表團訪問了台灣。
上個月,歐洲議會決定加深與台灣的經濟和外交關係。一份有關歐盟與台灣經濟關係重要性的報告也對中國使用武力向台灣施壓表示了關切。
國家媒體《中國日報》報道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說,歐洲議會的這份報告“嚴重違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嚴重違反歐盟在台灣問題上作出的公開承諾”。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10月底訪問了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和比利時首都、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
11月初,歐洲議會代表團訪問了台灣。
本星期,四名美國參議員前往台灣。
美國研究機構蘭德公司的高級防務分析師德里克·格羅斯曼(Derek Grossman)認為,西方領導人對中國的那種“威權”傾向感到厭倦了。
“我認為,我們在立陶宛看到的是,在某些方面,世界正在為了一個共同的事業而抱團,那就是,我們需要摒棄國際事務中的威權模式,”格羅斯曼說。 “如果這種模式在我們這裡登陸,那就會影響我們,或者有影響我們的潛在可能,而支持台灣當然就體現了這一點。”
立陶宛和捷克共和國等東歐國家是從前蘇聯主導的原東方共產黨國家陣營中走出來的。
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的外交部在給美國之音的一份聲明中說,立陶宛政府如今希望“減少對專制政權的依賴並加強我們與印太地區志同道合夥伴的政治和經濟關係”。
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高級副教授斯蒂芬·納吉(Stephen Nagy)說,如果支持台灣的國家足夠多,足以產生群聚效應,那就有可能避免任何衝突。自從2020年中期以來,中國幾乎每天都在向台灣的防空識別區派遣軍機,增加了人們對台海爆發交火的擔憂。
華盛頓支持台灣的方式包括出售武器、派軍艦通過台灣海岸附近以及高級別訪問。
在維持和平層面,那些對台灣表達了支持的國家都已表示,他們計劃維持本國的“一個中國”政策。這意味著在外交上承認北京而不是台北。
立陶宛外交部說,立陶宛方面“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同時與“民主和志同道合的”台灣發展關係。
納吉說:“我認為,我們已經看到了那些試圖防止台灣與中國衝突的動向,那就是通過幕後外交發出強烈信號說,‘一個中國’政策沒有轉變,他們支持台海和平與穩定,他們不支持台灣獨立或者強行統一。”
中國報復的危險性
過去,中國對認為有損其領土利益的外國對手的報復方式包括停止軍事交流、暫停會談或取消經濟支持。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很少反對非正式的台灣外貿和領事關係,包括設立事實上的政府辦事處,但通常反對外國與台灣進行政治或軍事交流。
星期一,北京的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朱鳳蓮說:“當前台海形勢緊張的根源,是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勢力赤裸裸地販賣‘兩國論’,勾連外部勢力不斷謀獨挑釁。”她說,中國軍隊的“軍機舉行相關演訓活動,是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有力針對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中國軍機的行動包括總共向台灣防空識別區派出了700架次飛機。
擔任總統五年的蔡英文已表示,與台灣有著共同“民主價值觀”的國家應當支持她。
一些分析人士說,外國已經把他們與台灣接觸時中國所常有的那種憤怒計算入固定成本之中了。納吉說,北京的報復所造成的影響取決於某個國家的大小和影響力。他說,雖然中國向立陶宛提出了抗議,但小國立陶宛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微乎其微,因此在不畏報復而採取行動方面,有著“更多的活動空間”。
格羅斯曼說,像印度和越南這樣的國家,假如遭到中國經濟報復,會迫切希望彼此在經濟上相互支持,“以彌補損失”。在亞洲領土糾紛問題上,越南和印度都高聲批評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