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本星期(11月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份出口同比大幅增長,月度貿易順差創下歷史新高,其中近一半來自對美國的順差。這是美中自2018年爆發貿易衝突、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以來,美國仍然嚴重依賴中國進口、甚至可能會越陷越深的最新跡象。
根據中國海關的數字,中國上個月的貿易順差為5459.5億元,同比激增38.4%,其中美國是對中國出口拉動最大的國家,對美國的順差高達407億美元。美中兩國的貿易統計方式、數據公佈的時間等不盡相同,常常會有很大差距,但是,美國上星期(11月4日)公佈的統計也顯示,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大幅增長,9月份達到4百70多億美元,同比大增了60多億美元。2018年美國宣布增加關稅之後,美國進口商為避免關稅曾一度突擊增加進口。美國人口統計局上星期最新數字顯示,9月份的貨物進口額是自那時以來最多的一個月。
與中國對美出口暴漲相比,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卻十分有限,遠遠低於預期。美國的統計顯示,9月份的出口額為10.9億美元,略高於2018年9月份的9.7億美元。
美仍過於依賴中國
2018年4月,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宣布對價值約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收25%關稅的計劃。中國在第二天做出回應,提出對同等的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進口關稅。此後,特朗普政府又在當年7月公佈了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收10%關稅的計劃。美國當年加徵關稅的目的之一是要減少兩國間的貿易不平衡,減少對中國進口的依賴,但是兩國貿易的最新統計顯示,在美國對中國大幅加徵關稅三年之後、在幾年來有關中國對美威脅的輿論越發強大之下,中國對美出口仍然呈現出越來越強勁的趨勢,美國對中國的依賴似乎仍然越陷越深。
美中貿易爭端爆發之後,不斷有報導說很多公司撤出中國,將生產線轉到越南等國家,但美國之音在查閱了美國公佈的貿易統計後發現,這一趨勢似乎並不十分明顯。
越南是東南亞國家中對美國出口最多的國家,但統計顯示,越南近年來對美出口雖有增長,但是幅度有限。越南去年全年的對美出口額為796億美元,僅比上2019年(664億)增加了約132億美元。越南9月份的對美出口比上個月還有所下降,減少了10億美元,比年初1月份(7660億美元)僅上漲了約670萬美元。
堪薩斯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張嘉琨和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員薩曼莎·沃瑟姆斯(Samantha Vortherms)在今年9月的一份研究報告說,美國對中國出口商品徵收的關稅在2018年至2020年間上漲了六倍,但真正退出中國的美國公司則很少。在對500家在中國設有子公司的美國大型跨國公司進行了調查後他們發現,大多數美國公司沒有退出中國,只有7%選擇退出中國。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供應鏈管理系商業教授戴爾·羅傑斯說,多年來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遠遠多於對中國的出口。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舉例說,奧克蘭港是一個出口港。該港曾經是美國第四大繁忙港口,但是在過去的四年裡,從第四下降到第九,就是因為美國對亞洲的出口比進口少得多。
羅傑斯強調,任何公司都需要有一個供應組合。他說:“而且我認為你不僅需要在擁有多個供應商的情況下實現多元化,而且還需要在地域上實現多元化。”
但是在另一方面,有研究顯示,中國除了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勞動力來源充足等優勢外,在很多商品門類,中國的產業鏈優勢很難被取代。中國自稱是全球工業部門最全、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
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在《所有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中將產業分類列為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許多國家將這一分類標準作為製定本國產業分類的基礎,其中包括中國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國的《分類》列出了聯合國所列的所有工業大類和小類。
密歇根大學教授斯里達爾·科塔(Sridhar Kota)和行業智庫MForesight的專家托馬斯·馬奧尼(Thomas C. Mahoney)在一份題為“這裡發明,那裡製造”的研究發現,更應引起人們警覺的是,美國的對外依賴不僅限於低成本的商品,它沿著價值鏈向上延伸,而中國是其中大部分的關鍵。這份研究報告說:“在多個行業中,美國已經失去了工業公共資源,即維持實體產品創新的集體研發、工程和製造能力。”
他們警告說,中國搶占未來技術發展和全球高科技產業主導地位的戰略應是美國的“衛星的時刻”,美國應傾舉國之力重振美國製造業。前蘇聯在1957年先於美國發射人類首枚人造衛星,美國受此震動後大力赶超。該報告的結論說,“而除此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是,創新和製造能力繼續退化,導緻美國成為無力支撐頂級軍力的二流經濟。”
對抗仍在繼續關稅仍為選項
自美國2018年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以來,美國是否應該以關稅作為對華施壓的手段一直飽受爭議。批評人士說,貿易戰將導緻美國就業崗位減少,一些人主張的“脫鉤”也沒有真正發生。在貿易不平衡方面,美國官方數據顯示,自關稅提高之後,兩國貿易逆差雖然有所減少,但是仍遠遠沒有達到很多人預期的水平。
美國人口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美國2020年商品對華貿易逆差為3102億美元,上一年為3443億美元,減少了341億美元。而2018年時則高達4182多億美元。總體上,美國商品貿易逆差中仍有高達三分之一來自中國。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扎克·庫珀(Zack Cooper)說,從貿易不平衡的角度來說,關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他同時指出,問題並不在於兩國間的貿易數字,更重要的是中國不公平的經貿政策。他對美國之音說:“中國不公平的貿易政策扭曲了市場,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令美國覺得有必要保護自己的利益。”
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的主要動機之一是,希望迫使中國放開市場准入,減少補貼,加快國有企業改革。中國最近罕見表示願意參與產業補貼和國有企業等議題的談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星期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說,中國將以“積極開放態度參與數字經濟、貿易和環境、產業補貼、國有企業等議題談判,”
此外,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也有跡象顯示,中國近年來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擴大市場准入,放鬆了對外國企業的限制。例如,中國以負面清單方式明確列出在中國境內禁止和限制投資經營的行業、領域、業務等,在貿易戰之前的2017年版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中,中國國務院列出了63條特別管理措施,明文規定了從必須由中國控股、到禁止投資等各類限制,在去年的清單中,這類措施減少到了18條。
中國最近甚至表示,還可能會進一步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中國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上星期(11月5日)在一次外商投資專題發布會上說,中國將“擴大電信、醫療等服務業領域開放,修訂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出台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對中國貿易政策最為不滿的焦點之一是中國濫用國際規則,自稱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享受一系列特殊待遇。中國上個月透露說,已經有多達32個國家已決定不再給予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
中國海關在上個月25日發布一份簡短公告中國說,自2021年12月1日起,對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和列支敦士登等已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國家的貨物,海關不再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
作為已發展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關稅優惠制度,此前曾先後有40個國家在最惠國稅率基礎上,進一步給予中國進口關稅減免。這32個國家中大部分是美國的盟友,從某一角度來說,他們以關稅決定認可了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不承認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美國總統拜登雖然在競選期間經常對前政府的貿易戰提出批評,但到目前為止,拜登被認為大致延續了前任的立場。在經過長達數月的評估後,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上個月正式闡述了拜登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釋出不失強硬的信號,指出拜登政府幾個月來對美中貿易關係進行了全面評估,認為關稅仍然是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