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前的一個晚上,在紐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Stephen Orlins),引用南宋詩人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詩句,鼓舞參加該組織年會的與會者,“致力於尋找一條道路” 改善美中關係;他指出,回顧歷史我們會看到,“看似不可能的未來是可能的”。
這個從50多年前的“乒乓外交”就開始努力為發展美中關係作貢獻的組織,擔憂這對曾度過了40年美好時光的關係,如今雖然在俄烏戰爭的籠罩下,拜登政府依然將中國視為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尤其是最近下重手對中國禁運美國的高端芯片和相關製造設備。
那天晚上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應邀作主旨發言,她在回答美國前財政部長、該會主席傑克·盧有關拜登政府正採取哪些措施來確保穩定和富有成效的雙邊商業環境,這一美國企業高管最關注的問題時,勸他們不要只想找“機會”,卻對嚴峻的“挑戰” 視而不見。
“我知道很多在這個領域工作過的人有一種懷舊的感覺,但是在今天的情況下,具有清晰坦率的眼光,這對於我們是否有能力在未來負責任地駕馭美中關係至關重要。”戴琪委婉地警告說。
戴琪表示,“激烈的競爭” 使得美中經濟關係的“不安全感和脆弱感在增加”,中國的行為讓幾十年國際貿易體系和競爭公平性的信心正在受到雙重“侵蝕” ,“為了達到建立更多信心的目的,我們確實必須在美中貿易和經濟關係方面採取行動。”
與當晚拜登政府對美中經貿關係嚴峻表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剛剛在中共二十大上獲得前所未有權力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了橄欖枝般的賀信,“中方願同美方一道努力,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找到新時代中美正確相處之道,”習近平說。
以上這一幕凸顯了目前美中經貿關係的現實:美國政府繼續視中國為對手、堅持與中國競爭的政策,但美國商界已按耐不住對14億人市場的渴望,希望改善與中國的經貿環境;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方面繼續堅持走背離鄧小平改革開放、強調共產黨意識形態的路線,另一方面繼續利用全球化吸引國際資本為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服務。
“我對美中貿易的未來並不樂觀。”劍橋大學商學院中國管理學教授、《毛與市場》作者克里斯托弗·馬奎斯(Christopher Marquis)說。
鑑於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明確表示他重視意識形態勝於經濟,以及他將傾向改革的李克強、汪洋排除在核心領導層之外,“我不期待會有實質性的開放。”馬奎斯說。“(習近平)聲稱他希望改善貿易關係很容易,但他可能會這樣做的前提是不對他和中共構成意識形態挑戰。”
“這是一個徹底的轉變。我們只需要意識到,重視經濟的舊觀念——那些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華盛頓郵報》引述在中國生活了32 年的中國歐盟商會會長約爾格·伍特克(Joerg Wuttke)的話說。中共二十大的“議程是自力更生。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脫鉤與不脫鉤並存的美中經貿關係
但美國三一學院榮退經濟學教授文貫中說,未來美中之間的經貿關係,既不會“取消所有貿易”,也不會“一切照常、全方位進行。”
“主要因為中國經濟已經深深融入世界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了。不像當年第一次冷戰時候,美國跟堅持搞計劃經濟的蘇聯幾乎沒有經貿交往,這次冷戰之前的四十多年,中國主動要搞市場化改革。四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市場化的某些方面已經很深入了。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發覺要跟中國完全切割是不可能的。” 文貫中分析。
週三,美國中期選舉的最終結果雖還未產生,但普遍認為的大概率是共和黨至少會在眾議院成為多數黨。如果果真如此,美中貿易關係前景的是否會出現變數?
“美國兩黨在對華戰略上是一致的,都把國家安全放在第一位,”文貫中說。因此,“在高科技,特別是在新高科技上跟中國切割;還有軍民兩用的產品也要切割。”
拜登政府禁止向中國銷售美國最先進計算機芯片和芯片製造技術,“反映了總統限制北京發展可用於升級其軍事或監視本國公民的尖端技術的決心。”《華盛頓郵報》說。
文貫中說,由於美中經濟互補性很高,過去幾十年美國把中低檔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中國去,雖然現在要分散到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但是這需要時間,更由於新冠疫情持續數年等原因,這種分散的過程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文貫中預測,未來美中貿易在中低檔產品上的合作不但會繼續還可能增加。“過去三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中低檔產品反而增加了。”文貫中說。“美國也不想完全切斷,因為這對中下層居民生活改善還是有意義的。所以美國不會為了要跟中國切割經貿關係而對自己造成很大傷害。中美這對關係確實很複雜。”
美中雙方都把安全置於經貿之上
《華盛頓郵報》10月31日指出,“華盛頓和北京對國家安全的擔憂有可能使美中之間加強商業合作的前景黯然失色,讓企業高管擔心在大國衝突中成為犧牲品。”
報導說,在中美貿易戰期間看似暫時的寒意,現在可能成為常態。“儘管雙向貿易量高於去年的創紀錄水平,但天平已明確地向競爭和爭奪傾斜。”
在北京的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邁克爾舒曼說:“北京和華盛頓正在發生的事情是,出於安全原因,現在都願意犧牲部分經濟利益。”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擔憂,”劍橋大學商學院中國管理學教授馬奎斯說。“只要習近平掌權,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就會持續下去,而且這將越來越多地延伸到貿易和商業問題上。雖然偶爾會有一些開放和機會,但總體趨勢是向下的。”
“這裡有一個區別,一個是主動的,一個是被動的。” 西東大學商學院教授尹尊聲說。“美國要維持霸權地位,符合美國的利益,是主動的進攻的形式,而中國是相對被動的局面。”
尹尊聲認為,有些學者認為過去40年是美國恩賜了中國的經濟增長,這是錯誤的觀點。“我是研究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實際上是兩國一直在做買賣,雙方都有利可圖才有貿易產生,這不是美國人過去40年吃了大虧、中國人佔了大便宜,不是這麼回事啊。實際上互相都是有好處的。”
不過尹尊聲承認,目前雙方的貿易關係並沒有完全脫鉤。“從今年上半年的從中國進口的數字看,美國對中國的經濟還是有很大的依賴性的。”
但文貫中認為,美中經貿關係惡化關鍵恰恰在於雙方無法實現“對等”。文貫中說:“美國一直要求中國改變其經濟體制,而這種呼聲從一開始就來自美國在中國經營的商人。”
“他們當時支持特朗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因為他們深受中國黨國體制的歧視和排斥,包括他們被強迫轉移、甚至被盜竊知識產權。他們希望美中關係能夠對等,就是美國和中國開放程度應該對等,不能你享受著美國的開放制度,卻排斥美國商人在中國的活動空間。”文貫中補充。
但是,“習近平不准備這麼做。”文貫中說。“他以鞏固和加強黨國體制為己任,會提出一系列政策,從已有的市場體制往後退,比如推出供銷社、食堂等做法。他會以現有的、甚至還要進一步收緊的黨國體製作為跟美國談判的前提,你要中國市場就來,不要就算。接受我的條件,生意還是可以做的。”
文貫中認為,“習近平的資本就是14億人的市場,收入水平也已經達到一定程度了,中國現在處於中上收入和高收入國家之間。估計習近平的政策讓中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會越來越困難。但可以在中上收入國家的行列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市場容量因而是巨大的。所以,我覺得中國跟美國的博弈會繼續。”
而現在美國及其盟國實行的對華經貿政策是重在對等,但不作徹底切割。但文貫中表示,“這種放開存量,管住增量的政策,其效果的彰顯需要時間,起碼五年到十年,才能判斷成效。”
動態清零政策是習近平的政治控制工具
由於習近平堅持新冠疫情的清零政策,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遭受沉重打擊,經濟增長不斷下滑。10月中國進出口數據雙雙大幅度下滑。分析人士對中國2022年全年增長達預期普遍表示悲觀。
上週,路透社報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在一次會議上表示,中國正執行的動態清零政策很快將發生實質性改變。
他的說法引出了金融界人士對中國高層結束清零政策的各種樂觀傳言,而中國官方也曖昧地不予否認。於是上週五中國A股和港股雙雙大漲,恆生科技指數暴漲11%。
但到了周六,北京出面否認。中國國家衛健委發言人說,中國防控形勢依然能嚴峻複雜,“因此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絕不動搖。”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金融界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對中央採取的“逼宮”做法。
“清零政策正在使經濟放緩,”外交關係協會資深研究員張彥(Ian Johnson)說。這種負面影響也擴散到了美國在中國的大公司。最近,蘋果位於中國中部城市鄭州的iPhone工廠周邊地區暴發疫情,促使當地官員上週下令封鎖七天。
《紐約時報》說,“在中國做生意越來越困難,難以順利推出的iPhone 14成了犧牲品。北京為遏制新冠而採取的措施無所不用其極,加上與美國的緊張關係加劇,迫使蘋果重新審視其主要業務。”
“但即使中國在未來某個時候離開清零政策,由於與清零無關的其他各種原因和全球經濟衰退,如全球經濟放緩,中國仍會有一個放緩的經濟。”張彥指出。
張彥認為認為,中國的經濟存在著長期的結構性問題,“一直缺乏我們之前見到的改革時期雄心勃勃的改革。”張彥說。“很多改革還沒有進行,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戶口改革,已經談論了幾十年了,沒有人真正做到。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中國的長期增長,對更多自由市場改革,尤其是銀行改革,不去向大型國有企業提供資金,所有這些事情都是必要的,但我們沒有看到任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努力。”
而文貫中認為,清零政策已經成為習近平手中控制社會和鞏固權力的政治武器。“現在習近平把自己權力的鞏固以及中共作為執政黨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所以他認為用目前清零政策正好可以鞏固自己的權力。”文貫中說,“我覺得他不會沒看到經濟的損失,但他已經提出要算政治賬不要算經濟賬。”
不過,《華爾街日報》週三(11月9日)引用消息人士報導,“中國領導人正考慮採取措施逐步重新開放,但進展緩慢,也沒有設定時間表。”
拜習印尼如見面是否會談經貿問題?
下週拜登和習近平可能會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G20峰會上會面,如果峰會得以舉行,這將是拜登入主白宮以來首次面對面峰會。在他們的討論話題中,是否會包括價值6550 億美元的美中貿易關係?
尹尊聲認為,拜習會的可能性很高。“我的判斷是元首見面是正常的邏輯,即便美國在戰略上要跟中國對抗,也不影響他們倆的見面,各自表明立場,然後再看看有沒有合作的機會。”
尹尊聲說:“從二十大看,中國對美國的態度實際上在放軟,說了很多軟話的,不是像以前那麼強硬,但另一方面中國從它自己的歷史經驗上來看確實不敢抱有幻想,在過去200年中國確實是被西方世界欺負的國家,所以它防範的心理還是非常明確的。”
劍橋大學商學院中國管理學教授馬奎斯認為,即使有會晤,“但我懷疑是否會有任何實質性的貿易協定。”
文貫中認為,如果有拜習會,“估計美國不會主動談貿易問題,中方會有這個動力。” 文貫中說:“美國要談的是台灣問題,烏克蘭問題、特別是俄國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以及氣候問題,這是美國更關心的,而且也是對是否緩和與中方關係的試金石。”
文貫中說,在商界、華爾街的壓力下拜登可能會講幾句話,“但是我覺得這不是他的重點。重點反而是繼續壓中國。”
張彥認為,如果美國的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失去眾議院多數,別說美中經貿關係,美中總體關係都有可能大幅度惡化。
“不難想像,共和黨人會對新冠肺炎或類似事件的起源展開調查,如實驗室洩露理論,他們會舉行聽證會。如果他們推出這個,會讓中國抓狂。你可以想像這樣的事情會發生,而且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別想在不久的將來與中國建立更好關係,就算習近平想要。但我相信他認為中國和美國在技術、經濟增長等各方面都存在著根本性衝突。”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