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說,縱觀2018年,這一年是美中關係的一個轉折點,是美國對華戰略從"戰略接觸"走向"對抗性競爭"的一年。
美國採取了一系列反制中國的行動
12月20日,美國司法部宣布對兩名受僱於中國政府的黑客提出刑事起訴,同一天,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國土安全部部長尼爾森發表聯合聲明,指責中國違反了2015年達成的雙邊終止商業竊密協議。
12月1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西藏旅行對等法》,使其正式成為法律。根據法案的要求,中國政府必須允許美國記者、外交官和遊客不受限制地前往西藏。
12月13日,美國發布新的非洲戰略,在當中直指中國以及俄羅斯是美國在非洲大陸的對手,並且批評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給非洲帶來負面效果。
這不是美國反制中國的開始。更早的時候,10月7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講,他直指中國利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滲透美國以及自由民主國家,盜取美國知識產權,強制技術轉讓,破壞現有的國際秩序。
彭斯的講話是中美建交四十年以來,美國主流社會出現過的最激烈的言辭,有媒體把彭斯這篇演講喻為美國對中國的宣戰書。
美中對抗是結構性的、長期的
美國智庫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最近舉行了一場有關美中關係是否進入"新冷戰"的研討會,在研討會上,該中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列舉了特朗普政府已經和將要採取的更多措施,並得出結論,美中對抗性競爭已成定局。
他說:“特朗普政府呼籲加強國防供應鏈的韌性,他是非常嚴肅對待這件事情的。如果他們對這個非常認真的話,這也意味著美國經濟的調整。我們已經看到了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改革法案的出台,這已經嚇跑了很多中國的投資,對後來的投資也會更加以質疑的眼光看待。我們很有可能會看到新的出口管控條例,我們可能也會看到限制中國學生的簽證條例。……因為中國的原因,我們已經退出了《中導條約》。我們制定了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也在加強四國聯盟。 我們反對'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我前面也提到了非洲戰略,也是從中國的角度出發的。 我們看起來也在應對中國的網絡入侵。所有這一切,都不會因為中國重新購買我們的在實施關稅前他們就購買的大豆而改變。”
戴博說,這樣的動作不是單方面的。早在美國把中國當作戰略競爭者之前,中國就把美國當作最大的安全挑戰。他說,這樣的關係先於特朗普和習近平上台,在他們之後也將繼續存在,這是歷史性的結構調整。
美中關係也曾因為美軍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使館事件,也因為1996年的台海危機以及2001年美國海軍EP-3型偵察機在南中國海與中國戰機相撞事件而陷入低谷,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歷史系副教授歐陽梅(Meredith Oyen)在威爾遜學者中心的研討會上指出,但這次不同,這次是長期的。
美國對付中國的共識是跨黨派的
英國《金融時報》一篇題為“美中分手新時代”的文章說,今年最令人吃驚的事情是美國國內對付中國共識的形成。它不僅超越了白宮和國會的分歧,也跨越了共和黨和民主黨歧見,更彌合了商業企業和工會的矛盾以及全球主義者和民粹主義者的分歧。文章說,美國人可能有內訌,但是,他們因為擔憂中國而聯起手來。
陸克文:2018是轉折點,美中關係轉為戰略競爭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10月22日在《外交雜誌》撰文指出,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接觸(strategic engagement)期已經結束,目前轉為戰略競爭(strategic competition)階段。
他在文章中對此作出了解釋。他說,中國的崛起開始於40年前,以發展中國的財富與力量為重點,在鄧小平、江澤民以及胡錦濤的領導下,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長,但是,在習近平領導下,有所不同的是,中國明確地表述了中國的戰略意圖。這個意圖在中國的全球軍事、外交的步調中,在中國的經濟政策中都有所體現。他說,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國家。
他說,這一個意圖就是中國意識到自己所處的地區以及世界都發生了變化,而中國希望對此施加影響。他說,“習近平和他的同志決心擊敗現行的自由資本主義秩序,用另外一種政治、經濟、也許是國際模式來取而代之。這樣的一種國際模式結合了政治和社會控制的新技術、文化、傳統以及100年的共產黨意識形態,以及目前還比較成功的威權資本主義。”
陸克文說,如果華盛頓和北京都繼續以前的策略,那麼中國成功的機率還是有的。
但是,華盛頓的回應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他說:“我們在2017年12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在今年1月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了。在7月美國國防部有關未來國防製造、工業和技術需求的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在10月美國副總統彭斯的演講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
吳心伯:美國對中國可能會是“遏制性接觸”
中國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預測,未來美國的中國政策可能既有接觸,也有遏制。可以稱作“競爭性接觸”或是更糟一點的“遏制性接觸”。
美中友好關係的基礎已經消失
美國智庫國家利益中心的國防政策高級研究員哈里·卡奇亞尼斯(Harry Kazianis)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造成目前美中關係陷入緊張的根本原因是美中之間已經失去了友好的戰略基礎。
他說:“最大的問題是,現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已經沒有亮點了。 我們應該回到原點,中國和美國為什麼會關係回暖?回到1970年代,尼克松總統和毛打開了這個僵局,是因為前蘇聯。 因為前蘇聯力量的崛起,美國和中國站在了一起。隨著前蘇聯的垮台,美中再沒有這個基礎了。後來我們又用貿易來替代,當太平洋兩岸都在創造大量的財富,兩邊都牽涉了很多的就業機會,這是讓我們關係友好而且緊密另外的一個理由。但是,隨著特朗普總統的上台和他的民粹主義以及他的對中國的看法,貿易這個曾經積極的因素,現在變成的負面,這最後一個讓兩國關係緊密的因素已經沒了。”
面對美國戰略的改變,中國似乎已經做好了準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最近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的大會上警告,要為未來的“驚濤駭浪”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