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台灣馬祖的斷網事件到南中國海的電纜建設延宕,中國干擾亞洲水域海底電纜的動作不斷。專家警告,中國將灰色地帶戰術擴展到海底並將其常態化,連接台灣與外界的14條海底電纜很容易成為中國的攻擊目標,台灣應聯合盟友制定應急計劃,並考慮對中國採取反制手段。
據台灣媒體報導,台灣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副主委翁柏宗15日表示,過去電信管理法只罰破壞岸上設施,將修法把破壞海底電纜也納入處罰範圍,並加重刑責。
該委員會2月16日曾證實,連接台灣和馬祖的兩條海底電纜在2月2日和8日分別被中方的漁船和貨船切斷。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這是北京的蓄意行為,但台灣電信運營商中華電信(Chunghwa Telecom)的數據顯示,馬祖海底電纜過去五年被損壞超過20次,但這是首度有兩根電纜在短短六天內相繼受損。
英國媒體《金融時報》3月14日報導,預計行經南中國海、連接日本、新加坡、台灣、香港的海底電纜鋪設計劃,由於中國的反對而被推遲了一年多。這條海纜由中國移動、中華電信和Meta等公司共同擁有。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海洋策略教授詹姆斯·霍爾姆斯(James R. Holmes)對美國之音表示,切斷對手的電纜是歷史悠久的戰時戰略,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切斷了德意志帝國的電報電纜,中國可能是將灰色地帶戰術延伸到台灣的海底電纜。
“我們可能正在進入海底基礎設施的黑暗時期。我們在冷戰期間四處搜查蘇聯的電纜,就像俄羅斯最近所做的,北溪管道的破壞似乎開創了將干擾海床基礎設施作為灰色地帶行動工具的先例。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在灰色地帶活動,他們潛入水下向台灣施壓,並使台灣與世界隔絕,也就不足為奇。”
中共如何將電纜武器化?
現代海底電纜利用光纖(fiber-optic)技術,使用絕緣材料包裹導線並鋪設在海底,用於國家或地區之間的電信或電力傳輸。目前有超過97%的全球通信仍然通過海底深處的電纜傳輸。
美國國防情報局前東亞國防情報官員韓力(Lonnie Henley)3月11日發文指出,解放軍在封鎖台灣時最初的導彈和空襲將包括遠程通信設施,如衛星地面站和海底電纜登陸點,還有使用反太空技術攻擊通信衛星,後續的打擊將針對台灣的移動和備用通信設備。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學者卜大年(Dan Blumenthal)和凱根(Frederick W. Kagan)13日也投書《國會山報》(The Hill)表示,北京當局可能從海、空封鎖台灣,切斷台灣與世界聯繫所需的海底電纜:“台灣畢竟是個島嶼,無法全然自給自足,如中國切斷聯絡管道、從海空阻絕軍民補給,台灣最終可能不得不投降。”
上個月的斷纜事件令許多馬祖居民無法使用互聯網,當地經濟支柱也受到衝擊。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灰色地帶戰術的資深研究員伊麗莎白·布勞(Elisabeth Braw)曾推測,這可能是中共對台灣有針對性的騷擾或是切斷對外網絡的演練。
布勞告訴美國之音,“過去幾年中國漁船和其他商船一直在破壞連接台灣和馬祖的電纜,次數不成比例的高。台灣面臨的挑戰是這不是軍事攻擊。中國可以說,那只是商船,沒有故意傷害或切斷電纜。台灣也無法證明這是故意的,因此很難進行回擊。台灣也很難保護這些電纜,不可能讓海軍每天24小時都守在電纜那裡以確保其安全。”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客座教授、網絡安全專家黃基禎(Joseph Hwang)對美國之音表示,在侵略情景下,中國可能會利用潛艇或無人水下航行器 (UUV) 來定位和切斷海底電纜,發動網絡攻擊導致數據流中斷或攔截敏感信息,以及使用產生電磁脈衝(EMP)的設備來破壞海底電纜或與之相連的基礎設施。
黃基禎說,“去年台灣就有兩條海底電纜同時被拔斷,這已經是第二次了。台馬海底電纜近年已發生11次故障。由於台灣海峽水淺,漁船更容易損壞海底電纜。過去曾有中國漁船、抽沙船進行干擾。”他說。“由於國際資金有限,緊急修復預計最快在4月20日抵達。預計耗資新台幣1000萬至2000萬元(約合225萬至450萬人民幣)。”
喬治梅森大學莫卡特斯中心(Mercatus Center)去年8月發佈的報告顯示,台灣的海纜登陸站點位於新北市、頭城、枋山地區。若兩岸開戰,海底電纜登陸站是中國的戰略利益點之一,但它們受到的保護不足,很容易遭攻擊。
報告作者之一、莫卡特斯中心資深研究員鍾偉峰(Weifeng Zhong)告訴美國之音,只要一枚導彈摧毀一個登陸站,就能一勞永逸地破壞所有連接到它的電纜的連通性。重建登陸站即使在和平時期也需要數年。此外,很多中國漁船在台灣海域盜採海砂時會關閉應答器(transponders),故意或者意外地錯過海底電纜發射的警告信號。
“這類似於中國軍機飛越海峽中線的戰術。沒有證據表明上個月中國的行為是有意還是無意,但未來中國有可能會時不時地嘗試到處切斷(海底電纜),以使其成日常生活的常態。想一想香港在過去10到15年裡是如何落入中共控制的,就是因為這種侵略逐漸常態化,北京得以一點一點地剝奪香港人的自由,不那麼引人注目,但通常更有效。我可以看到中國在電纜方面採取了相同的策略。”他說。
霍爾姆斯指出,台灣的海底電纜和其他地區的一樣脆弱,安裝某種預警系統在技術上也許可行,但從地球物理學的角度看挑戰很大。“電纜或管道實際上是一條長線。防禦者需要捍衛這些點中的每一個點以保持線路完好無損,而攻擊者只需要在一個點上破壞線路就能使電纜或管道失效。”
“如果你想監控和保護這個基礎設施,你正在談論一個有著巨額費用的龐大項目。這種價格和機會成本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沈重的,更不用說一個只有2400萬人居住的小島。”
他說,“進攻便宜,防守貴。 在海面上保衛海上航線比在深處更加容易,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海底電纜)都是一種棘手的媒介。”
霍爾姆斯認為,最近發生的一切都符合中國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裡的海洋主張,可以追溯到奪取美濟礁,還有聲稱在南中國海和對台灣都擁有主權,自作主張制定規則。
“在水面上,中國把漁船、海警和快艇作為其灰色地帶戰略的首選工具,使用非軍事航運符合這種模式,好處是(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對水下的活動進行推諉,比在水面上欺負菲律賓或越南漁民要容易得多。中國得以欺負和孤立鄰國,同時表面上看起來只是在維護主權領土,從而鞏固其海洋主張。”
海底電纜的和平時代已結束?
不止於台灣海峽和南中國海,中國控制海底電纜的努力已經延伸到太平洋島嶼、非洲等戰略要地。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訪問學者凱勒(Joseph B. Keller)10日在《外交政策》寫道,中國和俄羅斯是可能影響電纜的網絡行動的兩個最大贊助商,兩國之間的軍事協同也愈發緊密。
“海底電纜作為一種共同利益的安穩時代似乎戛然而止。”哈利法大學國際安全助理教授阿什·羅希特(Ash Rossiter)在《地緣政治競爭時代的海底電纜》一文中也指出,中國和俄羅斯等國顛覆了自冷戰結束以來海底電纜的遊戲規則。
“這意味著有關海底電纜安全、競爭和支配地位的問題被故意納入北京頒佈的政策中。中興通訊等主要中國國企進入海底電纜網絡安裝和運營領域,加上過去十年地緣政治競爭的普遍加劇,為日本和澳大利亞等競爭對手敲響警鐘,這跟由華為等中國公司主導5G網絡的混戰有些相似。一些電纜公司似乎確實懸掛了國旗,致力於加強本國的安全和全球知名度。”他寫道。
3月9日,密克羅尼西亞總統戴維·帕努埃洛(David Panuelo)向該國州長和其他政治領導人致信表示,中國希望擁有該國的海洋資源,例如深海採礦、控制光纖電纜和其他電信基礎設施,以閱讀該國人民的電子郵件並收聽電話。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太平洋事務系研究員阿曼達·沃森(Amanda Watson)告訴美國之音,帕努埃洛的言論可能意味著外界對中國干預東密克羅尼西亞電纜招標過程的質疑是正確的:“2021年,三項標書全部宣告無效。之後澳大利亞、美國和日本政府宣佈將出資修建一條類似路線的電纜,但早期進程的停滯已經耽擱了基里巴斯、瑙魯和科斯雷人民使用互聯網情況的改善。可能的確沒有一個投標符合標準,但也有懷疑是中國出價低廉,決策者猶豫不決,因此整個過程都停滯了。”
沃森認為,由中國控制太平洋島國的海底電纜將是一種不理想的局面,“我堅定地認為,太平洋島國政府和人民應該能夠控制他們所依賴的基礎設施。可能有許多私人擁有和運營的電纜,但政府應該根據需要對該行業進行監管,例如通過實施最高數據價格以允許可負擔的互聯網訪問。”
黃基禎建議,台灣、美國和亞洲盟友可以採取如下措施保護海底電纜和水下優勢,包括與區域合作夥伴聯合巡邏或成立任務組,共享情報和協調打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電纜鎧裝、深埋和誘餌電纜;在有關海底電纜保護標準和協議的外交活動中,強調全球通信基礎設施對貿易、安全和經濟穩定的重要性;建立法律和政策框架,明確解釋“意外”或故意破壞水下電纜的後果,並與國際組織合作建立問責制度。
霍爾姆斯認為,最好的反擊是威懾,“如果說保衛海底基礎設施確實不切實際,那麼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中國和俄羅斯與外界的海底聯繫跟其他國家一樣脆弱,北京和莫斯科必須知道這一點。”
“隨著灰色地帶的競爭潛入水下,我們也許正走向另一種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的形式。如前所述,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黑暗的時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