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離任的美國駐中國大使布蘭斯塔德本週為特朗普總統強硬的中國政策進行辯護,稱這已經帶來了貿易問題的進步,並希望這些進展擴大到其他領域。
“我們一直致力於在美中兩國關係的公平互惠,然而遺憾的是,每次我們做出努力,中方都沒有回應,”他說。
特朗普認為“美國一直在吃中國的虧”。為了改變現狀,美國在2018年對中國掀起貿易戰,並開始限制中國龍頭企業華為。
今年,美國的中國政策更加強硬。華盛頓對中國外交官和記者加以限制,關閉休斯頓的中國領館,多次批評中國在南中國海、香港和新疆地區的行為。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使用了諸如出口管制和制裁等傳統手段。
根據特朗普政府的說法,這一切的一切背後只有一個原因:國家安全。在這方面,美國政府擁有很多工具,不僅局限於行政部門,還包括國會和司法機構。一些工具影響廣泛,而另一些手段直切要害。
“這是一個遏制戰略,” 華盛頓智庫美國國家利益中心國防研究主任哈里·卡奇亞尼斯(Harry Kazianis)對美國之音說,“美國重新拾起了冷戰時期對抗敵人的姿態,這影響深遠。這將影響美國未來數十年的外交走向。”
“全政府模式”遏制中國
中國在2015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這個政策顯示出中國開始轉向高技術行業,並意圖壟斷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綠色能源車輛、太空領域等關鍵技術行業。
“中國崛起的方式是我們在市場經濟或是民主社會沒有看到過的。他們針對的是美國最先進的技術,之後用這種技術來強化和支持一個威脅到美國的意識形態,”霍金路偉法律事務所(Hogan Lovells)合夥人亞傑·昆特姆卡拉(Ajay Kuntamukkalala)對美中貿易委員會這樣表示。
白宮在2017年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指責中國挑戰美國利益、威脅美國安全、破壞美國的穩定和繁榮。
此後,特朗普政府使用了一系列經濟工具來抑制中國。這包括施加關稅、出口管制等手段來遏制中國國有企業、或是與政府有關係的大型企業佔據諸如人工智能、電動汽車、5G等決定21世紀經濟霸主地位的產業。
“然而過去幾個月,我想是過去一年,美國開始改變這個做法,開始聚焦於中國帶來的外交戰略和地緣政治威脅”,美國國家利益中心的卡奇亞尼斯說。
美國在2020年5月公佈《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正式確立美中兩國的競爭關係。其結果是美國開始了一種動員全政府的對華戰略 --- 跨越各個政府部門,向更深更廣的全社會方向發展,對中國進行製衡。美國政府稱之為“全政府模式”(whole of government approach)。
“全政府模式顯示出美國意識到中國帶來的挑戰來自方方面面,” 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國防問題高級研究員何天睦(Timothy Heath)對美國之音說。
卡奇亞尼斯說,這意味著“美國正在使用360度的視角來審視中國崛起對亞洲的影響,並竭盡全力對其進行遏制。”
全政府概念強調的是全面性和整體性,並不局限於政府機構,可以包括社會的力量; 也不局限於本國政府,可包括盟友和夥伴國政府。
全方位工具箱---外交、經濟、信息、軍事
在這種模式下,美國綜合外交、經濟制衡、信息戰以及軍事同盟,全面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
強大的軍隊顯然是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保障。過去幾個月,在特朗普政府對北京進行外交攻勢的同時,美國國防部也加緊了遏制中國的步伐。
美國海軍在7月派出尼米茲號和里根號在南中國海進行軍演,以“支持自由和開放的印度太平洋”。
自今年1月起,原本在巴黎附近的美國B-1B和B-52轟炸機已經在南中國海、東海和日本海等重要水域進行了20次飛行任務。軍事專家認為,這些任務的目的只有一個:告訴北京美國即使不動用航空母艦,也可以隨時威脅中國的地上目標和機隊。
何天睦說,為了加大對中國的壓力,特朗普政府比前任政府更加密切地關注同西方盟國海軍的合作,這包括日本、澳大利亞和西歐。這些國家現在也派出他們自己的海軍軍艦到南中國海進行巡邏。
另一個重要的工具,專家指出,是美國巨大的市場。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使用關稅,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等一系列貿易壁壘來遏制中國某些國有企業或與北京政府有聯繫的大型公司快速成長。
卡奇亞尼斯說,美國政府眾多的經濟工具是其對抗北京的最有力武器。
“中國迅速主導亞洲的根本就是經濟,而美國會使用經濟政策工具來遏制這種成長勢頭,像是使用出口管制來確保中國無法使用或複制美國的高級芯片,確保中國不能盜竊知識產權,以及對這樣做的公司施加製裁,”他說,“因為我想,美中的競爭更多的是經濟間的競爭。”
華盛頓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研究員成斌(Dean Cheng)對美國之音說,特朗普政府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相比過去政府使用傳統的軍事和外交手段,特朗普政府特別依賴經濟工具和經濟外交”,他告訴美國之音。
蘭德公司高級研究員何天睦說,美國在使用一系列經濟外交手段來警告其盟友北京帶來的威脅。 “美國擁有強大的全球盟友體系,以及軟實力方面的巨大優勢---很多國家尊重並支持美國強調的人權和民主等價值觀。”
比如說,在美國政府禁止本國公司與構成“安全威脅”的外國通訊公司合作。在美國的遊說下,老牌盟友英國今年5月宣布停止在其5G建設中使用華為設備。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也已明確表示,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禁止華為參與其5G網絡建設。
特朗普的另一項工具:總統令
特朗普政府使用的另一個工具是總統令。最近特朗普總統對微信和TikTok下了禁令,此前他在5月宣布禁止與中國軍方有關的中國留學生進入美國。 7月,特朗普的幕僚長梅多斯(Mark Meadows)表示,特朗普正在考慮更多針對中國的行政命令,“我們需要為重置平衡採取行動,” 他說。
美國總統通過總統行政令來實現自己的政策目標。這是美國憲法賦予總統的行政特權,也是總統手裡的一枚關鍵武器。
具體來說,這是一份總統簽字、下達給聯邦政府的命令。這類來自白宮的文件不需經國會批准。
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 (Paul Tsai China Center)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羅伯特·威廉姆斯(Robert Williams)對美國之音說,目前廣泛運用總統令在美國政府裡已經引起了一些討論。
“人們擔憂這些行政令的合法性,其帶來的先例,以及某種程度上似乎效仿中國禁止某些互聯網平台運作的做法”,他說。
傳統基金會的成斌說,總統令只在本屆政府適用,所以對於重要的問題,政府需要得到美國人民的支持,也就是獲得代表這些人民的國會的首肯。他舉例說,參議員全票通過的《平等法案》,即要求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不能再逃避美國監管的法案就是一個例子。 “這給本屆政府打了一個強心針,因為這是參議院全票通過的獲得兩黨支持的議案,”他說。
威廉姆斯認為,目前美國政府的挑戰是,如何來區分哪些與科技相關的國家安全擔憂是與中國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的,而在多大程度上這能通過中國進行現實的政策改革來獲得解決。
“歸根結底這需要信任,”他說。例如在科技層面,這需要中國政府可信地證實,有強大的法律限制中國執政黨對於中國科技公司及他們如何使用數據進行影響。
“在目前階段,我們看不出來雙方的互信機制有多大的現實成功機率”,他告訴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