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香港民意研究所7月底公佈,不再公開發佈十項調查系列,涵蓋六四事件、身份認同等議題,並啟動“數據查冊平台”供傳媒及各界人士付費使用不公開的數據資料。香港民研行政總裁鍾庭耀星期四公佈,首項收費查冊的民調是“香港人身份認同感”,第一個月提供半價優惠,每題收費超過640美元,整個調查16條問題收費超過1萬美元。鍾庭耀強調,付費使用者必須合法使用調查數據,至於國安法下的風險評估只能夠等相關案例。
《港區國安法》實施超過3年,成立於2019年、前身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香港民意研究所(簡稱香港民研),能否延續過去超過30年的多項民意調查受到各界關注,尤其是六四事件、市民身份認同等“敏感議題”。
香港民研7月底起停止發放多項民調
香港民研原定今年6月初在網上公佈“六四週年調查報告”,不過,在相關部門風險評估後,臨時決定取消公佈。
香港民研行政總裁鍾庭耀7月底召開記者會宣佈,不再免費公開發佈十項調查系列,涵蓋六四事件、身份認同、“回歸”系列、兩岸問題、世野視野、立法會議員評分以及紀律部隊民望等。
鍾庭耀表示,停止發佈相關調查數據後,民研亦會啟動“數據查冊平台”供傳媒及各界人士付費使用不公開的數據資料,他形容這些最新發展是“與時共舞”,因應香港社會發展作出的改變,否認是“自我審查”,並表示沒有諮詢政府的意見。
民研啟動收費查冊 身份認同每題逾640美元
事隔一個月,鍾庭耀星期四(8月24日)召開記者會公佈,“數據查冊平台”正式啟動,首項收費查冊的民調是“香港人身份認同感”,第一個月提供半價優惠,每題收費由1萬港元(約1,300美元)半價優惠至5千港元(超過640美元),整個調查16條問題合共8萬港元(超過1萬美元)。
鍾庭耀表示,只要付費港幣100元(約13美元)成為會員,可以再有半價優惠,即是每條關於身份認同的問題為2,500港元(約320美元),整個調查會員優惠收費合共4萬港元(超過5千美元)。
鍾庭耀表示,每半年一次的“香港人身份認同感”調查,成本高達20萬港元(接近2萬6千美元),優惠期間需要2至3名買家才能收回成本。香港民研未來會考慮推出預訂計劃,進行民調的價格可能會較浮動,他認為如果有很多人或者團體預訂,所需費用就會就不會太昂貴。
使用者必須合法 民研不會衝擊“紅線”
被問到會否發起眾籌進行“香港身份認同感”調查,鍾庭耀表示,不會考慮發起眾籌,他又強調收費只是為收回成本,所有付費使用者必須合法使用調查數據,至於國安法下的風險評估只能夠等相關案例。
鍾庭耀說:“身份認同感我是覺得沒有風險可言的,不過有些人是有(顧慮)、他們覺得是這樣吧,但我剛剛講譬如香港人對世界各地政府、人民(觀感),它有沒有一個、我們的風險評估是‘沒有風險’的,但是現在所有的風險評估只能夠盡量做而已,因為大家隨時會問現在的法律框架,尤其是有國安法之後,其實風險可以怎樣評估﹖我用一個比較上希望是專業、客觀一些的角度,就是我們等案例而已。”
鍾庭耀強調,未有相關案例、未有經法庭判決的清晰“紅線”之前,香港民研不會去衝擊這條“紅線”。
鍾庭耀說:“因為我們可以去問很多法律界朋友、問一下律師、問一下全世界的朋友,但是實際上的法律框架,當它有案例而尤其是去到終審法院已經有的案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相對比較清晰一些,原來這一條就是徹底的‘紅線’,因為法院(判決)很清晰,但是當我們現在未有這麼多好清晰的界線,我們是不會去衝擊‘紅線’的,所以我們亦都會要求或者希望大家用者就是要合法地使用,但是你(用者)條線在哪裡、你有你的風險評估。”
民主思路調查指雙重身份認同成主流
香港民研7月底宣佈不再免費公開發放“身份認同”等民調系列之後,由香港特首決策機構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擔任召集人的智庫“民主思路”,8月14日召開記者會,公佈每半年一次的“一國兩制指數”民意調查結果,當中包括香港市民的身份認同。
調查結果顯示,香港市民對自己是“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評分都有所上升,分別是7.79分以及6.78分,雙重身分認同的佔比上升接近12個百分點至59.4%,比例超越了“只有香港人”的22.8%,調查認為雙重身份認同成為了主流的身分認同,香港人及中國人身份認同相輔相成,是落實一國兩制的有利條件。
兩機構調查方法不同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潘學智回應美國之音提問表示,少了調查機構發放市民身份認同的民調數據感到可惜,他強調民主思路會繼續做相關調查。
潘學智說:“作為研究人員亦都是個學者,我認為少了機構去發佈(身份認同調查)是可惜的,所以如果沒有特別原因我都想見到市面上面多些調查機構可以做到不同的、就算同一個題目都好,有不同的來源是一件好事來的。所以它們(香港民研)種種原因,它們考慮不發佈即使研究界、學界都會覺得是可惜的,但是我們會繼續做,我們跟它們的考慮又不同,亦都覺得這個項目是值得支持繼續做的,我覺得市面上都是需要看一個這樣的數字的。”
潘學智表示,調查顯示市民雙重身份認同成為主流,他形容為一個“新常態”,可能反映市民走過過去幾年的“顛簸”,現在對於“香港人”或“中國人”的自豪感都有所加強,他強調相關調查方法與香港民研有所不同。他認為香港民研的調查方式,可能會令受訪者對“香港人”及“中國人”身份認同“兩者不可兼得”。
潘學智說:“它們(香港民研)主要是用一個獨立問題的方式,獨立問題即是它們會問一個受訪者,你是‘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還是‘中國人’,4選一的,這個方式有既定的、有一定的缺憾在裡面,即是說當你是‘香港人’上升的時候,另外一些選項一定是跌的,愈多人認同自己是香港人,就一定愈少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這個是它們設計的一個缺憾,我們都嘗試糾正,所以我們用了兩個獨立問題的,這個是我們最大的優勢跟它們的分別。”
鍾庭耀:不方便評論其他調查機構的做法
鍾庭耀回應美國之音提問則表示,不方便評論其他調查機構的做法,他只能夠相對客觀地說,每個調查的方法有所不同、每個機構的專業性亦有所不同,問卷的調查方式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
鍾庭耀說:“如果我‘戴一頂帽’就是世界民意研究學會會長,即是這個世界性組織,我當然就可以說學會本身就是要希望所有的調查發放,都是達到一個國際標準了,但是我是不會用這個身份在這裡去講其他香港的研究機構,即是它們的數字是可信度是怎樣﹖怎樣跟我們比較﹖我就覺得應該是由第三方的專業人士或者學者,他們可能沒有利益衝突的人士,他們做一個評析、評論是會好一些。所以簡單來答就是你(記者)剛剛講的機構,可以它(民主思路)都不時有身份認同感(民調),我都有看過它們的報告,但是似乎同我們的方法、以及整個數據的闊度,以及時間的跟進分析似乎大家都是很不同的。”
香港民研的前身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1997年7月開始,每半年進行一次”香港市民身份認同”民意調查,鍾庭耀表示,香港民研暫定身份認同感調查仍然會每半年進行一次,但是只供內部參考及認購形式發佈,會半年一次小回顧、一年一次大總結,明年7月進行一次大總結的時候,也是香港民研成立5周年。
鍾庭耀說:“現在我想都要試行一段時間才可以檢討的,我已經預(算)了始終都是所謂會‘蝕(虧)本’的了,只是虧多少這樣,但是如果突然間情況改變了,原來社會的渴求很高,很多人來買(收費數據),又或者很(多)大眾每人是用少少錢原來可以‘團購’這樣,這些是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來的,如果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是一個非牟利的機構來的,我們就會順應這個發展而去調整我們的收費以及我們的活動。”
評論員指或反映香港社會“政治先行”
時事評論員譚美德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香港民研將身份認同感等議題改為收費方式發放,一些經費緊絀的小型網媒可能負擔不起相關收費而不能報道調查結果,會否因為可以報道的傳媒愈來愈少,導致相關調查終止值得觀察。
至於民主思路仍然繼續免費發放身份認同調查,譚美德分析,可能與香港目前的社會氣氛“政治先行”有關。
譚美德說:“那個‘得意’(有趣)的地方可能是在‘政治先行’也不足為奇,因為剛剛你(記者)提到那個(民主思路雙重身份認同)解讀,即是(香港人與中國人認同)相輔相成的話,是那個研究機構自己在數據上的解讀,因為每個人看的數據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但是那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因為一個機構是屬於行政會議(成員擔任)召集人,一個機構就不是,起碼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到今日都沒有被國安處抓去問話,或者被盯上,但是反而鍾庭耀或者香港民研是真的有啊,所以其實你說大家在一個拿捏問題上,那種驚恐程度去相比的話,即使是相類近的(民調題目)都不可以相題並論,因為本身它一個機構是的確受到一個在政權底下的陰影,而另外一個機構是沒有的。”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