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年終報導:2015年中日面和心不合的關係


習近平(右)與安倍在雅加達亞非峰會期間舉行會晤 (2015年4月22日)
習近平(右)與安倍在雅加達亞非峰會期間舉行會晤 (2015年4月22日)
年終報導:2015年中日面和心不合的關係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4:07 0:00

東京 - 今年一年的中日關係沿著去年下半年以來的改善方向推進,政府、議會、執政黨交流全面恢復,不過彼此缺乏信賴,經濟關係也繼續退縮。在中日政治關係基礎依然脆弱的現狀中,中國民間客觀看待日本的現象趨於鮮明,並已成為矚目動向。

去年下半年,由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秘密訪華、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打開了中日幾乎斷絕政治來往的僵局後,去年11月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北京實現首次會談,標誌著兩國正式開始改善關係。今年中日政治關係沿著首腦達成的改善關係共識,具體落實與推進,首先恢復了政府之間交流和各種對話機制。

恢復交往的一年

中國民政部長李立國3月15日出席在日本仙台召開的聯合國防災會議,是中國3年來首位訪日的部長級官員,這一“破冰”之旅當時吸引了日本主流傳媒、輿論注視。

當日本正議論李立國不到東京,而且是出席聯合國會議,可能體現了中國仍避開東京時,5天後中國外長助理劉建超率中方外交、國防部司、局長級官員便踏足東京、出席中斷4年的中日第十三輪安全對話,讓日本確信是“中日政府交流恢復的起點”。

4月上旬,中國人大副委員長吉炳軒率人大訪日團抵達東京,標誌著中日中斷3年的議會交流也恢復了。吉炳軒說:“中日兩國是無法搬家的鄰國,歷史上已證明和則共利、戰則俱傷。這次訪日是要把中日關係從多雲轉晴,讓兩國關係健康發展,一起努力解決問題、克服困難”。

7個月後,日本執政自民、公明兩黨幹事長訪華,出席兩國中斷6年的執政黨交流,宣告中日政治關係今年除了未恢復首腦互訪外,已基本恢復正常。

一年來,雙方互訪的政府高官、議會政要還不時受到超規格接待,日本政府、執政黨、議會訪華團多次在北京與習近平、中國總理李克強會談,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等訪日也與安倍會談過。

日本非盈利組織“言論NPO”代表工藤泰志說:“去年11月以來,習近平與安倍已會談過三次,中國有‘一回生、兩回熟、三回老朋友’之說,所以習近平與安倍可說是老朋友了”。

歷史問題如“薄冰”

但導致中日關係惡化的根本問題並沒有解決。歷史問題上,8月前,與日本交流的所有中方官員、政要都高談“正確認識歷史”,習近平5月忽然出席歡迎日本民間3000人訪華團酒會、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7月會見日本戰爭孤兒訪華團等民間團體,也要談中日歷史長河里的恩怨。

日本普遍相信,這些都是中國警惕安倍8月發表歷史認識的《安倍談話》,而對日全面展開的“敲山震虎”攻勢,同時中國邀請安倍出席9月“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閱兵儀式、實現第三次“習安會”,亦被視為中國牽制安倍的另一手段。

但安倍8月發表回應、甚至超過中國期待,包括“侵略”、“殖民統治”、形容反省的“悔悟”、“道歉”4個關鍵辭的《安倍談話》後,中國雖沒公開表達不滿,但外長王毅等也在非正式場合指《安倍談話》曖昧、欠缺主語。

而工藤更關注中國民間沒有機會看《安倍談話》全文,他說:“中國傳媒沒報導過《安倍談話》全文,看過全文的人,都感到安倍對歷史問題認識深刻,但中國國民不知道,只有研究日本的中國學者私下肯定《安倍談話》”。

工藤領導的“言論NPO”2005年起,每年與中國合作,實施兩國民意調查,然後依據結果輪流舉辦北京、東京論壇。近年兩國民意彼此印象不良高達7成以上.

工藤說:“今年我們調查刻意安排在《安倍談話》發表後的8、9月期間,結果中國的民意幾乎與去年差不多,這與他們沒看過《安倍談話》全文有關”。他說:“我們的調查還顯示,民主制度下的日本,民意基於個人獨立判斷為主,受傳媒影響因素只佔3成,但在中國,民意受傳媒影響的因素卻高達近7成。”

8月以後,安倍缺席中國閱兵儀式又令中國不快,不但第三次習安會“胎死腹中”,而且習近平在閱兵儀式上談抗日、10月訪英演講也談抗日。在聯合國,中日就中國申遺南京大屠殺世界記憶遺產和日本倡議各國領袖訪問廣島、長崎的核裁軍姿態持續舌戰,中國指責日本意圖突出二戰受害國身份。關注中日關係的日本研究者之間都悲觀相信,歷史糾紛今後隨時仍會爆發。

主權糾紛潛伏期

東中國海釣魚島(日稱尖閣諸島)的主權糾紛也毫無解決跡象。在釣魚島週邊海域,中國船艦今年繼續著幾乎每天巡邏的常態,雙方也仍維持2013年8月以來避免對峙的冷靜行動。但11月日本海上自衛隊P3C巡邏機在東海發現中國海軍情報收集艦首次到釣魚島附近海域活動且航線怪異,12月日本海上保安廳又報告在該海域發現中國海警船搭載機關槍類的武器。

前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說:“現在緊張局勢雖在南中國海,但不能掉以輕心中國為了轉移視線或聲東擊西,忽然在東中國海行動”。

日本加強面向東中國海、針對中國軍事的西南防衛戰略計劃今年開始啟動,防衛省正向沖繩縣石垣島部署500名陸上自衛隊駐扎,並將在明年超過5萬億日元(超過413億美元)的防衛預算中,撥款引進“魚鷹”、機動戰車等先進軍備和在東京以南200個東中國海島嶼上駐扎近萬名自衛隊員、設立地對艦、地對空導彈基地、雷達基地等,務求與美軍一起構建東中國海軍事封鎖網,遏制中國海軍越過東中國海進入太平洋。

今年日美也再三實施過聯合奪島軍訓、軍演,加強了防備中國奪取釣魚島的意識。同時,日本也一再敦促中國盡快啟動海上聯絡機制,避免雙方在東中國海因突發事件引發軍事衝突。包括中國“央廣網”等官方傳媒在內,中國承認目前難以突破日美在東中國海的軍事封鎖網,中日國防部門安全對話和啟動海上聯絡機制的磋商今年恢復正常,但沒有進展。

今年日本批評中國在南中國海填海造島。同時,日本支持美國巡航、支持南中國海週邊國家維護領土主權的聲援行動,以及日本成立了《安全保障法》,明年起將能在海外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戰後防衛政策變化,也增加中國對日不滿與警惕,兩國外交部舌戰、抗議頻繁,但中國不再像以往那樣,以中斷交流作為抵制或報復日本的手段。李克強11月首次在首爾與安倍會談、12月習近平在巴黎與安倍第三次非正式會談並達成推進改善關係共識,都被日本外務省內部評估“中國開始顯示大人的外交方式”。

經濟關係再後退

今年中日貿易據日本政府貿易振興機構發表的上半年統計,今年上半年中日貿易額與去年同期比減12.1%,減少1480.5億美元,其中日本對中國出口減13.1%,減少785.8億美元;中國對日本出口減10.8%,減少695.4億美元。該機構指出,日元貶值和日企向東盟國家轉移在中國生產服裝等的工廠,導致了中日貿易額減少。

據中國商務部12月17日發表的1至11月統計,今年日本對中國投資不但持續著過去3年來的減少趨勢,而且比同期驟減25.3%。

日本普遍的分析指出,日本持續減少對中國投資的主要原因是勞動成本上升和日元貶值,令日企或加快撤出中國、投資東盟國家,或返回日本生產。不過一些在中國投資、設廠的日本企業高管也指出,中國空氣污染、交通堵塞等生活環境惡劣,令員工不願意派駐中國,使得企業必須增加駐中國員工和家屬的津貼,也增加成本,在中國難以獲利。日本政府貿易振興機構12月發表對日企做的調查顯示,明年有意投資中國的日企不到4成。

中日經濟關係衰退的趨勢引起中國高層重視,被認為是中國目前改善對日關係原因之一的看法在日本相當普遍。今年在東京一個中日關係論壇上,中國軍方少將朱成虎演講的第一句話,竟是“中日貿易、投資減少令人感到兩國急需改善關係”。

但今年比中日貿易、投資關係更矚目的,還是日本沒參加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問題。日本對中國經濟不僅疑心,而且從日本堅持要中國保證營運透明、保證融資審核公開等前提條件來看,日本對中國謀求在世界樹立中國式金融規則深感疑慮並持抵抗意識。

民間交流成熱點

與中日謹慎復常的政治關係、疏遠顯著的經濟關係比,兩國民間交流今年穩健增溫。除了今年中國高中生訪日團已達1000人和日本執政自民黨總務會長二階俊博5月率領3000民間人訪華團等彼此官方或半官方背景的交流,以及兩國文化交流外,日本最矚目的是今年人次倍增的訪日中國旅客。

隨著日本政府今年1月再放寬中國旅客多次入境簽證條件,到今年11月為止,訪日中國旅客同比增109%,近465萬人次。中國旅客倍增已成為現在日本議論中日關係時,不能忽視的半政治性話題。據日本政府觀光局做的調查,大部份訪日中國旅客對日本服務水準、風土人情、食宿質量等印象良好,還有不少人承認親眼看了日本,改變了他們對日本的印象。

不過對迅速增加的中國遊客,最近也常聽到日本人抱怨“太吵”,“銀座不能去了,都是中國人”等。雖然商人和旅遊業者依然“熱烈歡迎”中國遊客,由中國旅客在日本狂購電器、化裝、醫藥等商品,引發日語新詞“爆買”,已被選定為今年日本流行語。

另一方面,訪華的日本遊客今年繼續減少,除了日元貶值原因,令國內旅遊興旺的整體趨勢外,中國食品不安全、空氣污染的形象深入人心,也是日本旅客對中國望而卻步的原因。工藤說,雖然他本人也覺得中國遊客太吵,但他說“毫無疑問,親眼看到日本的中國人,就會改變對日本的印象,而訪日的中國遊客對日本印象改善就必然影響中國人整體對日本的印象,並且很重要,這已經在我們的民意調查中得到了驗證,所以中國遊客可能在今後中日改善關係中,起重要作用”。

展望明年的中日政治關係,工藤猶疑地說:“雖然兩國政府都有改善關係願望,但很難說,甚麼都可能發生”。

事實上今年下半年日本才傳出中國在5月前後陸續逮捕了多名訪華日本人,指他們涉嫌間諜活動,這類具體動作對日本來說,也增加對中國的疑慮和不安。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