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光伏產品製造商呼籲歐盟採取緊急措施,限制中國光伏產品進入歐洲市場。中國的光伏產品正在進一步鞏固在歐盟的市場主導地位,由於中國大量光伏組件出口歐洲,已經對歐洲本地的光伏產品製造商產生巨大衝擊。
近年來,中國廉價的新能源板塊產品,如光伏組件、電動汽車和鋰電池暢銷歐洲,已經引發歐盟當局的重視,並引發了歐中之間的貿易爭端。
歐洲太陽能製造理事會(European Solar Manufacturing Council)在1月底代表80家歐洲光伏產品製造商致信歐盟委員會,呼籲歐盟迅速採取措施保護歐洲的光伏製造產業。信中指出,直接困難是來自中國過剩和接受補貼的光伏組件,目前有大量產品積壓在歐洲的港口和倉庫,產品過剩是中國雄心勃勃的產業戰略所造成的,這已經導致光伏產品價格下跌,歐洲製造商有大量未出售的庫存。當前歐洲的太陽能產業面臨危機,歐盟政策對於該產業生存至關重要。
自去年以來,歐盟已經提出去風險經濟戰略並規劃逐步降低對中國產品的過度依賴。在歐盟公佈氣候目標和能源轉型路線圖的背景下,選擇新能源產品已是長期趨勢,中國在該領域的生產交付能力處於領先地位。目前,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補貼調查正在進行中,並已經引發了中國的不滿。
中國光伏產品衝擊歐洲市場
歐洲太陽能製造理事會上書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是建立歐盟層面的收購機制,採購積壓的光伏組件庫存。第二是立即修改臨時危機和過渡框架,給歐盟製造的光伏組件項目或者生產商提供財政支持。第三是加速實施“淨零工業法案”(Net-Zero Industry Act)和強迫勞動法規立法中涉及保護歐洲光伏製造商的規定。歐洲太陽能製造理事會認為,如果未來兩個月內不能迅速實行這些緊急措施,貿易保護措施不可避免將會成為最後的手段。該組織秘書長約翰·林達爾(Johan Lindahl)指:“可能的關鍵決策應該今天就做出,沒有這樣的決定,未來後代將受影響,將嚴重損害歐盟對可持續和有彈性的能源未來的渴望”。
該組織目前沒有要求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開展反補貼或反傾銷調查。根據歐盟的規定,一旦啟動調查則必須在13個月內完成,歐盟也有可能在調查開始的9個月內加徵臨時關稅。然而該組織認為,如果歐盟不發出強烈的信號,那麼短期內歐盟就會失去大部分光伏產能,4到8週內主要製造商將被迫關閉工廠生產線。
目前中國在光伏組件供應鏈中居主導地位,從太陽能電池板的原材料到光伏組件成品,中國產能佔全球的80%。在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十餘年期間,中國政府向製造商發放補貼以促進行業發展,廉價的勞動力同樣讓產品具有價格優勢。受到中國光伏產品的衝擊,一些歐洲廠商已經退出市場,據報導,2023年歐洲新安裝的太陽能電池板中僅有3%在歐洲本土製造。歐洲太陽能製造理事會在信中指出,目前在歐洲港口和倉庫積壓的進口光伏組件估計有70到85吉瓦,歐洲製造商在2023年產能已經減少到僅有2吉瓦,另有0.8到1吉瓦未售出庫存,而光伏組件低價趨勢將至少持續到2024年一整年。
位於台灣的諮詢機構InfoLink太陽能產業研究員林洺甄(Jenny Lin)指出,去年中國供應鏈價格快速下降,國際價格變動影響歐洲市場價格,導致歐洲本土製組件價格跟著下降。林洺甄認為,“在2023年底開始已出現明顯的去庫存跡象,截至目前整體庫存消納甚佳,加上近期紅海危機加大市場風險,也促使歐洲分銷端開始提前拉貨補庫,短期需求有望獲少量支撐。 展望今年,目前組件庫存有下降的趨勢,若未來排產得宜、舊產品出清順利,預計價格跌勢有望放緩,但大宗價格仍會隨中國廠商的出口價格波動。”
分析人士指出,歐洲光伏企業在面臨困難之時,歐盟有必要採取保護措施。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政策分析師托比亞斯·格爾克(Tobias Gehrke)對美國之音表示,“歐盟維持一定程度的光伏組件生產是有必要的,至少我們保持了強勁的創新和研發生態,否則這將會快速衰退。但這不意味著保護沒有競爭力的生產設施,歐盟光伏產品成本遠高於中國或美國。歐盟需要針對高端太陽能創新產品生態制定計劃。另外,應該保持廉價的進口,作為支持綠色轉型的重要因素。”
居住在德國柏林的政治學者張俊華現擔任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張俊華表示,當前中國市場已經飽和,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靠內需不可能消化過剩的產能,只能將過剩的電動汽車、太陽能板、鋰電池這樣的商品大量出口,同時賺取外匯。
張俊華指出,當前歐洲存在的問題是各地太陽能發展不均衡,例如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葡萄牙,太陽能發展相對落後,而在陽光不充足的德國,太陽能設備已經大量安裝。此外,歐洲本地的製造商和銷售商也存在矛盾。
歐中貿易戰?
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生產的領先地位已經引發了歐盟的關注。中國國產電動車開始大舉進入歐盟市場,不僅在價格上佔明顯優勢,也得益於快速交付能力,中國電動汽車品牌在這一新的領域佔領了相當的市場份額,一些品牌開始在歐洲開設直營店建立銷售和服務網絡。比亞迪正在計劃在匈牙利購地建廠,已經同當地政府達成協議,邁出了在歐盟市場本土化的第一步。
歐洲與中國在勞動力、原材料價格等成本存在巨大差異,據統計,中國電動汽車均價僅有歐洲電動汽車的一半。儘管歐洲擁有很多傳統汽車品牌,但新能源汽車生產落後於中國,由於電動汽車所需的鋰電池大量同樣依賴中國進口,歐洲車企生產交付能力有限。歐洲多方面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關係和歐中雙方的博弈正在加劇雙方的貿易摩擦。有分析人士認為,歐中之間將不可避免走向貿易戰。
新疆是製造太陽能電池板所需原材料多晶硅的主要供應地,每年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多晶硅出產自新疆。由於原材料供應鏈信息不透明,新疆的太陽能製造商被認為存在強迫勞動現象。太陽能產業協會呼籲企業將供應鏈轉移出新疆,目前已有上百家企業簽署承諾書,保證其供應鏈不存在強迫勞動的現象。此外,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在新疆投資成立了鋰業公司。由於寧德時代是比亞迪、特斯拉等汽車品牌的電池供應商,生產全球近三分之一的電動汽車電池,這引起了美國方面對供應鏈的合規調查。
張俊華表示,“在綠色能源目標沒有實現之前,還會對中國有一種容忍,因為世界上很簡單,沒有其他的國家能製造出這麼大量的太陽能板,印度也不行。那麼從這點來說,跟其他所謂的綠色產品,鋰電池,電動汽車,他(歐盟)就會有不同的對待,這是貿易緊張關係當中解決的一個可能性。”
張俊華指出,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有其他類似團體給歐盟寫信要求阻止中國產品的大量傾銷。中國正在試圖用“曲線救國”的方式避免風險,例如在比亞迪在匈牙利建廠。第三國投資建廠需要數年的過程,在此期間,汽車行業可能會發生相當大的變化。
林洺甄分析認為,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淨零工業法案”及“關鍵原料法案”草案希望提高本土製造技術和原料的佔比,提高本土佔比看似有助於降低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實際上由於歐洲產品的高成本可能抬高整體價格,影響歐洲本地開發商的利益和整體再生能源裝機推動速度。一旦歐洲通過禁止強迫勞動法規,也將影響到中國產品出口到歐洲。去年10月傳出歐盟對中國光伏組件課稅的聲浪,遭到了開發商反對。
林洺甄指出,目前歐洲產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加上歐洲本土製造成本和售價較高,產線稼動率較低,貿易壁壘將會產生嚴重影響。“由於歐洲市場對中國光伏組件仍有高度依賴性,大規模的貿易壁壘將造成嚴重影響,目前看來較為可能的方案為個別國家對歐洲本土製造組件推動補助,或在特定政府主導發電項目上對歐洲制組件祭出優惠。”
托比亞斯·格爾克指出,歐洲需要去風險的聯盟,不是要試圖在本國範圍內生產大量太陽能電池板,歐洲需要和多個有能力生產出有競爭力太陽能電池板的國家建立貿易和產業聯盟,使他們能夠更容易進入歐盟市場並擴大產能。
近期歐洲多地發生了反對歐盟環境政策的抗議活動,歐洲議會即將在6月舉行,歐盟仍然在抗議聲浪中公佈了2040年氣候目標。歐盟希望這項目標有助於促進新經濟、增加就業,強化面對氣候災難的韌性。
羅馬 —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