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國航母“福建艦”威脅大台灣加強與盟國合作應對


2022年6月17日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在上海船塢舉行命名儀式
2022年6月17日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在上海船塢舉行命名儀式
中國航母“福建艦”威脅大台灣加強與盟國合作應對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0:11 0:00

台灣軍方9月12日示警,中國最新、最先進的第三艘航母“福建艦”若正式服役後,代表中共正式具備遠洋戰力,恐對台灣構成新的海上威脅。不過,有軍事專家表示,“福建艦”的飛機彈射器雖是最新型的電磁彈射器,但恐有待解決的瑕疵,而海軍的艦載機飛行員訓練也不足,都讓這艘號稱超級航母的戰力能否如期發揮,仍有待觀察。

根據台灣國防部日前發布的《國防報告書》,中共對台的軍事威脅和“鎖台能力”持續進化。其中,台灣海軍尤其關注中共海軍最新航母“福建艦”的可能殺傷力,因為該艦技術躍進,代表中共遠洋戰力提升,恐將成為新的海上威脅。

據報告書介紹,中國海軍的“福建艦”約可搭載40架戰機,每小時航速達30至31浬(約57公里),預計2025年完成海試撥交服役後,可持續完備解放軍在台海周邊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簡稱A2/AD)能力,簡言之,就是更有能力推遲或阻止美軍進入戰區,協防颱灣。

台灣將積極因應航母“福建艦”的海上威脅

台灣國防部參謀本部情次室助理次長黃文啟9月12日在國防報告書發布記者中表示,台灣軍方今年之所以特別在報告書中凸顯“福建艦”,是因為對比中國前兩艘航母“遼寧艦”跟“山東艦”,這艘最新的三航母所列裝的各式新系統確實不容小覷。

黃文啟說:“'福建號'代表著中共進入第一艘平板式的航母,也就是它準備走向遠洋的一個規劃,這是我們(台灣)未來必須積極應對的一個重大的海上威脅。”

他說,中國海軍現役的兩艘航母“遼寧艦(CP-16)”跟“山東艦(CP-17)”皆承襲俄系設計,未配備彈射裝置,艦載機只能以自身動力“滑躍起飛”,不僅佔用甲板空間,導致航母所能搭載的艦載機數量受限,且為減輕重量,艦載機起飛時無法滿載燃油跟彈藥,作戰能力也嚴重受限。

福建艦配備電磁彈射服役進度備受關注

相形之下,公開數據顯示,去年下水的“福建艦”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是中國首艘003航母,也是解放軍海軍第一艘採用平直通常的飛行甲板,可以允許更多艦載機更快地在海上起降。

另外,“福建艦”共安裝三具跟美軍最新型“福特級(Gerald R. Ford-class aircraft carriers)”航母類似的電磁彈射裝置,據信將可大幅提升艦載機的數量及起降速度。

電磁彈射裝置是一種飛機彈射器,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國和中國成功研製和使用。

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副主任廖彥棻(照片提供:廖彥棻)
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副主任廖彥棻(照片提供:廖彥棻)

美國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副主任廖彥棻指出,電磁彈射器雖比舊型的蒸氣彈射裝置新穎,但技術仍未成熟,就算是美國海軍在使用電磁彈射器時,也遭遇不少意料之外的新問題,有待解決,因為這類瑕疵不僅折損戰力,也恐對戰機造成耗損,因此“福建艦”能否克服此短板,快速發揮戰力,仍有待觀察。

廖彥棻告訴美國之音:“一個(美軍)常常碰到的問題就是,彈射器太精確了,每次彈射出去的話,對飛機都會造成結構上很大的壓力,很快就把一架飛機搞壞,這個問題美軍有自己的解決方式,不確定共軍是不是有辦法解決。”

“福建艦”艦載機飛行員遠航能力不足

除了船艦硬件裝備,“福建艦”面臨的另一個更困難的短版,恐怕是海軍合格艦載機飛行員的人數不足,培訓也不夠。

位於台北的前台灣海軍上校、現任台灣安全研究中心顧問陳永康就曾告訴美國之音,相較於美國海軍飛行員長年在海上執行任務,中國海軍航母艦載機飛行員一年僅有兩次到三次遠航,導致艦上起降訓練次數嚴重不足。就他的評估,目前中國海軍艦載機飛行員的戰力僅約占美國海軍的三分之一。但他說,解放軍會急起直追,或許五年後,戰力就可能達美國海軍的二分之一。

另外,大西洋理事會的廖彥棻分析,軍事經驗顯示,各國海軍想要操作航母,形成打擊群,至少要部署三艘,才能夠在維修、訓練跟戰備之間正常輪調,他因此預測,中國海軍得等福建艦於兩年後正式服役,加入戰鬥行列,才能逐步讓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正常化,真正開始做到遠洋戰力的強化。

台灣發展“分散式指管”強化防衛韌性

除“福建艦”的海上威脅外,台灣國防部也於國防報告書直指,中國可觀的軍費成長。該報告書指出,中國的國防預算自2017年以來持續增加,至2023年編列1.5573萬億人民幣,比去年成長7.2%,軍費規模續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二,且尚有經費隱藏於非軍事項目,實際規模恐遠高於賬面上的軍費。

因此,台灣國防部參謀本部情次室助理次長黃文啟說,美國總統拜登日前雖推測,中國現在的經濟困境讓中國國家主席忙得不可開交,不太可能攻打台灣,但他說,台灣不能因此鬆懈,因為解放軍軍費資源豐沛,仍有利於戰力提升,所以,台灣必須隨時做好最壞的備戰準備。

根據中國各軍種被賦與的作戰訓練與戰力整備方向,台海一旦開啟戰端,解放軍將結合多軍種,對台實施聯合封鎖、聯合火力打擊以及聯合登島作戰。

美、日、台建立共同作戰圖像

為了防止台灣在受到中共的第一波導彈攻擊後,軍方的指揮中樞因此被擊潰至群龍無首,台灣今年度的國防報告書首次提及“分散式指管”戰略,也就是分散指揮平台,讓各軍種部隊可於戰時憑藉通信科技,取得“共同作戰圖像”來持續作戰,強化指揮鏈的韌性。

所謂“共同作戰圖像”就是諸軍兵種間協同作戰的一套信息化系統,除軍方內部,台灣也打算和美、日建立共同作戰圖像。

台灣軍方5月證實,美國將協助台灣取得北約Link-22數據鏈系統技術,以與美方連網鏈結,形成共同作戰圖像。另據英媒《金融時報》6月透露,美國預計於2025年開始交付台灣4架MQ-9B“海上衛士(Sea Guardian)”無人機,屆時美、台和日將共享此款無人機傳送的即時情報,探索建立共同作戰圖像。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照片提供:林穎佑)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照片提供:林穎佑)

對此,位於台北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同時也是此次國防報告書諮詢委員的林穎佑表示,作戰初期,解放軍勢必優先攻打位於台北的衡山指揮所跟預警雷達,因此台灣改採“分散式指管”,勢在必行,雖然在人員訓練和硬體設備上,台灣軍方都還有進步空間。

林穎佑告訴美國之音: “你(台灣)原本要聯合作戰就已經有點難度、有一定的限制,更何況跨軍種在遭受攻擊的混亂狀況下,如何去做好指揮?除了技術之外,人員能不能做到跨軍種溝通,這一塊蠻重要的。”

不過,大西洋理事會的廖彥棻提醒,要在戰場上建立“共同作戰圖像”得先強化台灣的網絡基礎建設,具有挑戰性,因此,台灣軍方所提出的這類新型作戰思維,仍缺乏務實的做法,未來還有很多整備要精進。

台灣國防部官員直言,台灣軍方今年吸取俄烏戰爭實戰經驗,改採“分散式指管”或“去中心化指管”,並擴大無人機的應用,以強化不對稱作戰的戰力。

位居第一島鏈關鍵台灣防衛結合美國“印太戰略”

台灣地處第一島鏈,在美、日、韓、澳大利亞等國積極構建的印太防衛態勢中,扮演重要的戰略地位。基於此一優勢,台灣國防部也強調,台灣未來將“結合美國印太戰略部署,向外拓展防衛空間。”

對此,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舒孝煌認為,中國威脅與日俱增下,台灣軍方或有機會與區域內國家開展更多軍事合作。

舒孝煌告訴美國之音:“那裡面(國防報告書)也強調了很多友盟的合作,透過軍事交流來強化所謂的作戰互通性,還有結合區域聯防機制,跟友我夥伴共同因應中共的威脅跟挑戰,我想,這個地方是個蠻有趣的發展。”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