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人湧入西部追尋淘金熱到成為修建首條橫貫大陸鐵路的主力算起,華人移民美國有將近200年的歷史了。這段歷史可以用華人被排斥和獲接納來加以概括。而這正是最近揭幕的美國紐約歷史博物館以“美籍華人”為題特展的關鍵詞。
紐約歷史博物館歷史展覽副總裁、《美籍華人》展策展人瑪茜華•雷文人說,華人因勤奮及不同的文化背景成為美國內戰之後經濟衰退引起的各種社會衝突的替罪羔羊: “19世紀80年代初的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著名的《排華法案》,阻止中國勞工進入美國,但法案豁免了某些類別的人士,如商人和學生,那是一個政治妥協,以便繼續進行非常重要的與中國的貿易,以及兩國間的商務,但阻止勞工進入,以安撫那些擔心中國勞工競爭的選民。”
《排華法案》在之後的近百年曆史中有效阻止、延緩了華人移民美國。
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引起的大火燒毀了市政廳的出生與公民檔案,使許多獨身在美、必須在去留間作選擇的華人有了機會。因此出現的“紙父親”和“紙兒子”,指的就是稱自己是美國出生的公民或美國公民的家庭成員的華人。
陳雪媚說,她祖父就說自己是美國公民:“據我祖父說,他1878年生於加州納帕谷,因為還小被送回國,1913年返回美國,他是美國出生的公民,因此有權回來。”
舊金山灣區的天使島移民站在20世紀前半期是審查數万中國移民的主要機構。移民受到罪犯般待遇。移民官將申請和被申請雙方分開問話,對他們身份的細微末節進行考問,如果答案不吻合,立刻會被遣返。
這本《移民官問答練習手冊》,有100多個問題,包括了從“你家門口走到村子的井邊有多少步?”這樣的刁鑽問題。
陳雪媚說:“我母親去世後,我在她銀行保險箱裡發現這本教練手冊,因為跟珠寶放在一起,我覺得它一定非常珍貴。”
根據陳雪媚三代家史製作的動漫,展現了華人在美生活的機遇與挑戰。從祖父開洗衣店,到叔叔參加二戰犧牲,到在美出生的第三、四、五代,形成一個大家族。 2012年,陳家12人根據祖傳《手冊》後祖父村子的地圖,成功回廣東台山尋根。陳雪媚說,一百年後的村子跟祖父當時畫的地圖幾乎完全一樣。
雷文說該展覽就是試圖從各種不同角度,把華人移民美國的故事納入到“何為美國人的”主題中去:“而美籍華人的故事對於這種經驗是非常重要的。”
該展展出了200多件珍貴文物,包括1880年加州華人在中國購買的舞龍用的龍頭,它曾在全美各地巡遊,1911年在紐約參加了7月4日的國慶遊行;由王青福創辦的第一份華語報紙;以及在二戰中犧牲的華裔女飛行員李月英的照片。
該展覽還運用大量聲像高科技,有的展品不僅有中英雙語,而且還可作簡繁體切換;被複製的移民官問話場景,可聽到根據記錄再現的聲音實況;活動華人頭像大屏幕囊括了眾多著名人士和普通移民。
該展覽將展至明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