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和水資源稀缺,我想這是中國最大的環境問題”,研究了中國環境問題20餘年的環境專家吳嵐(Jennifer Turner)對美國之音這樣說。
過去一年,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莫過於美中貿易戰給兩國帶來的影響。然而實際上除了貿易戰,中國還有一個更為艱巨的問題:水資源危機可能將這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沖走。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11月20日發佈的一份新報告顯示,中國西部的冰川最近幾十年來加速融化,中國1/5的冰川已經消失。衛星資料顯示在青海、甘肅和新疆自治區的情況尤其顯著,並在過去四個月裡帶來了兩場嚴重的自然危機。
“這對中國和世界敲響了警鐘”,綠色和平組織東亞氣候研究員劉俊彥(Junyan Liu, 音譯)說,“中國的冰川為大約180萬人口提供飲用水,而在過去幾個月,數千人因為可能的洪災威脅離開家園, 而水資源的改變也將影響農業和城市用水”。
這些冰川被視為“亞洲水塔”,是南北極地區以外最大的飲用水天然庫存。他們也是亞洲數個河流的河水來源。
而在五月,另一份名為“中國能戰勝迫在眉睫的水危機嗎”的報告凸顯了目前中國水資源稀缺的現狀。報告作者,英國議會下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中國事務特別顧問彭朝思(Charlie Parton)在報告中說,中國80%的水在南方,八個北方省份(天津、寧夏、北京、山東、上海、河北、河南和山西)屬於水資源嚴重短缺,四個省份(甘肅、陝西、遼寧和江蘇)則屬於水資源短缺,而這12個省份涵蓋了中國38%的農業,50%的能源工業和41%的人口。
“北京和的人均水資源保有量甚至比沙烏地阿拉伯也好不了多少”,彭朝思在報告中說。
彭朝思認為,中國缺水不是暫時性的氣候問題,也不是由於乾旱,而是資源基礎已經被嚴重過度開採而遭到破壞。
對於他來說,中國著名的南水北調工程也並無法解決問題。中國政府花費一千億美元建造的南水北調工程,即使到2030年中線實現設計輸水量209億立方米,並且這些水全部被送往京津冀地區,該地區人口也只能達到人均500立方米嚴重短缺線的2/3水準。
威爾遜研究中心的環境專家吳嵐則說,在南水北調的過程中,由於水污染問題,中國需要在南水北調沿途修建水處理裝置,北方省份需要負擔的水費比他們願意支付的金額要高得多。
“即使不考慮經濟效益,南水北調也只是一個創可貼”,威爾遜研究中心的環境專家吳嵐說,“這不能解決中國缺水的本質問題。”
“這將影響地區經濟, 因為商店沒有水無法運營”,她補充道,“跨國公司如果需要在缺水的地方投資也會再三考慮。除此之外,還有社會穩定的因素。很多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水質充滿擔憂。”
對於北京來說,水將是未來要面對的一個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