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國集資逾3000億扶持半導體 缺民參與恐難與美國抗衡


一名工人在上海舉辦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檢視中國科技公司中科曙光展示的晶片與自主字樣的螢幕。 (2023年7月5日)
一名工人在上海舉辦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檢視中國科技公司中科曙光展示的晶片與自主字樣的螢幕。 (2023年7月5日)

美中科技戰對期望和國際一流水平接軌的中國半導體產業構成沉重打擊。 中國決定集資逾3000億人民幣(約470億美元)支持半導體發展。 不過,有分析認為,由於缺乏民間支持,加上配套落後,此舉未必有助於中國實現半導體自給自足。

簡稱“國家大基金三期”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5月24日註冊成立,註冊資本3,440億元人民幣,高於前兩期基金,也是中國歷來規模最大的半導體投資基金。

中國財政部出資600億為單一大股東

公司由19個股東共同持股。 中國財政部出資600億元人民幣,為單一大股東。 根據資料,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分別出資215億元人民幣,各自持股6.25%,交通銀行及郵儲銀行出資80億元人民幣,持股2.33%,六大國有銀行均是 首次躋身「大基金」股東。

畢業於山東大學、現居澳洲的金融學者司令對美國之音表示,相信中國是希望“大水漫灌”,讓半導體產業在國家資本所謂長期“滋養”下,能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為首 西方國家的半導體抗衡,但是,從“大基金”要推出第三期看來,效果不如人意。

司令說:“事實上,過去多年中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直未能擺脫對於西方國家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產權的竊盜行為,想要彎道超車或一直想要走捷徑。在需要長期累積的工業領域 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當中是沒有彎道超車一說的,必須踏實一點一點累積,和歐美國家並駕齊驅。”

司令說,中國民間始終對政府缺乏信心,不願意出錢投資高新科技產業。

司令說:“也注定中國在發展晶片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當中,企業無法得到來自中國政府明確的支持信號。即使中國的民間有人或有一些群體,想要依靠自己的原始創新技術, 貢獻自己真正的力量,也不敢相信中國政府會長期信守承諾,有良好的政府信用。”

2022年,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美國企業向生產先進晶片的中國工廠運送設備,阻止晶片技術流入中國。 北京則讉責美方向中方實施單邊制裁。 外界相信,中國設立“國家大基金”旨在因應美國的制裁,減低對海外技術的依賴。

接受美國之音專訪的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戴志言表示,半導體產業與IC(積體電路)設計公司和代工廠密不可分,目前看來,中國難以出現足以與美國相抗衡的體系。

戴志言說:“其實它們(中國)的(積體電路)設計公司能力一直不錯。在它們(美國)還沒有封鎖之前,其實這些芯片的製程水準或設計的精密度也不會很差。但是, 從被封鎖之後,它們會遇到更多挑戰,因為你的設計工具被限制了,廠商來這邊的協助也開始受限了,拉長了它探索、學習的時間。 持續在推新產品,但是就結果上來看,它還是落後於西方同類產品大概兩個世代左右。 也需要磨合的時間,甚至最後芯片出來的時候,也要考慮它的性能、表現是否能夠如同交給台積電或台灣廠商生產的那樣穩定。”

港媒:中國製造2025可望達標

中國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目標是在10年內實現中國製造業的自給自足,透過提升製造業的科學技術,生產高品質、高價值的產品。 香港《南華早報》上月整理過去10年出版的官方書籍和其他權威消息來源,整理計劃中提出的260多個目標,涉及機械人、農業設備等10個關鍵領域,數據顯示“中國製造2025” 中超過86%的目標已經實現,其餘部分目標預計將在今明兩年間完成。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本地汽車晶片供應僅佔10%左右。 根據《日報亞洲》5月16日報道,中國當局正敦促全國頂級汽車製造商到2025年要把晶片的本地採購比例提高到四分之一。

台灣學者戴志言對於中國製造業明年可望自給自足的說法有保留。 戴志言說:“如果從計畫管理的角度來看,那當然可以宣稱我們已達標80%、90%',但問題是,它要競爭的對手其實也是在往前跑。當年制定2025的時空 背景,它所定下來的技術指標也好,或者性能指標也好,跟目前最新、最好的技術來相比是有落差。 對的,但是,站在前瞻性的角度,也許跟它宣傳的東西又不一樣。 ,其實,這個東西做出來,不管是在哪個市場應用,都會面臨比較高價的問題。”

“大基金”三期或重點投向人工智能芯片

“大基金”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別在2014年和2019年成立,主要投資在積體電路產業,而第三期在美國對中國芯片和人工智能產業技術限制升級的背景下成立,規模遠超一 、二期。 有分析相信,“大基金”三期有機會重點投入人工智能(AI)芯片、光刻機及光阻等領域。

台灣勵志協會(ITA)執行長賴榮偉對美國之音表示,“大基金”第一期比較針對半導體產業的下游,從第二期開始轉向中上游。 之所以成立第三期,很有可能是因為首二期成效不佳。 雖然台灣也計畫未來10年註資3,000億新台幣(約93億美元)支持本土芯片產業,但賴榮偉認為,兩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模式截然不同。

賴榮偉說:“談到半導體產業,台灣一開始也是政府主導、介入。政府一開始的確是用資本、用人投入進去,可是到最後都是向市場發展,可以允許有國有企業,也允許所謂民間企業 ,而且還樂見民間企業壯大。”

賴榮偉相信,北京集資數千億元扶持半導體產業,終極目的不是挽救經濟,而是確保政治穩定。

賴榮偉說:“因為只有社會上所謂的私人經濟發展起來之後,它們才知道市場真正的需求。中國的主事者都是黨國的政治官僚。你投資AI,投資高科技,其實就是希望用電子科技這些 東西監控中國內部越來越多人對你的不滿意,說到底,它就是過去計畫經濟的影子。 ,甚至習近平說了算。”

賴榮偉說,儘管中國投入龐大資源扶持半導體,但缺乏競爭和創新精神始終是致命傷。

賴榮偉說:“你自己要搞供應鏈,可是產業的水準又不高。沒有自由、競爭就不會有創新。中國在打壓民營經濟。這幾年民營經濟比較象徵性的代表紛紛中箭下馬。 半導體高科技產業是多年來全球化分工的結果。 中國是正在努力往上的發展國。 在幾年內,你要靠錢來堆積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供應鏈,就歷史軌跡來看是非常不符合常理的。 ”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