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國修訂《保守國家秘密法》 寒蟬效應“莫談國事”


中國兩會期間警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巡邏。(2021年3月8日)
中國兩會期間警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巡邏。(2021年3月8日)
中國修訂《保守國家秘密法》 寒蟬效應“莫談國事”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6:17 0:00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2月27日通過新修訂的《保守國家秘密法》,不僅將監管範圍從國家機密延伸到工作秘密,還嚴格管制涉密人員離職後的就業及出境。對此,分析家認為,中國的保密法趨於嚴苛又模糊,將加劇寒蟬效應和中國法治的不透明度,尤其為在華外商帶來營運上的重大挑戰。

新修訂的《保守國家秘密法》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20號主席令予以公佈後,將自今年5月1日起實施。

中國官媒新華社2月28日引述國家保密局負責人的說法稱,此次修法是為了應對新時代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科技的日新月異等中國在保密工作上所面臨新問題、新挑戰,而有必要對保密法進行修改完善。

該保密局負責人表示,隨著大數據、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層出不窮,修訂後的保密法總則新增一條條文:「對在保守、保護國家秘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以鼓勵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修訂版保密法擴大「秘密」定義

修訂後的新法對於「秘密」的認定及涉密人員的管控也有著墨。

據央視報道,國家機密及其保密層級的具體範圍由國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門單獨或會同有關中央機關規定,軍事方面的保密事項範圍由中央軍委規定。此外,涉密人員離職、離職後,在「脫密期」內不得違反就業規定和出國,就算過了脫密期也必須繼續履行保密義務。對於違法者,其單位、機關應通報同級保密行政管理部門採取處置措施。

根據該法附則,機關、單位履職時,若獲取“不屬於國家秘密、但洩露後會造成一定不利影響的事項”,將依工作秘密管理辦法,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

該法未明確定義何謂“工作秘密”,但依《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的解釋,則是“除國家秘密以外的,在公務活動中不得公開擴散的事項;一旦洩露會給本機關、單位的工作帶來被動和損害。”

「工作秘密」入法究責備加劇寒蟬效應

位於台北的國策研究院執行長王宏仁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此次修法最大的影響正是隱藏在附則中、不起眼的“工作秘密”相關規範。

王宏仁指出,“工作秘密”的認定範圍過於廣泛,即便不涉及國家機密的一般行政機關人員,若事後被認定,其所取得的數據對中國政府造成“不利的影響”,恐遭刑責或處罰,這將引發寒蟬效應。

王宏仁說:「你會覺得,這個國家(中國)已經變成秘密警察國家,言論自由的範圍已經被縮限到沒辦法判定,我到底該講什麼或不該講什麼,最後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什麼都不要講。」

王宏仁分析,保密法未明確界定機密,將讓更多公務員更害怕禍從口出,屆時,除了新聞工作者問不到事實真相,學術交流也難以進行,尤其未公佈具體的脫密期限,更令人擔心會動輒得咎。

他說,更大的影響是,保密法雖不像2023年7月通過的《反間諜法》一樣直接劍指在華外商,但無人能確定部分涉及國家經濟狀況或投資環境的資料會不會事後認定為秘密,在這個前提下,外商人員想再透過中國金融體系或商務、行政單位譫詢相關訊息,恐將遇到很大的阻礙。

王宏仁說,這項修法再次驗證,習近平要的不是言論開放的自由經濟,而是國家安全至上,並防範西方的情報蒐集,因為這對一黨獨大的執政者而言,內部秘辛越少人知情,他越有安全感、更能鞏固政權。

保密法兩次修訂反映中國對外關係起伏

在台北的台灣智庫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則指出,中國1988年制定《保守國家秘密法》是基於經濟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為吸引外商所提供的法制規範。2010年首次修訂則基於中國崛起後,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強化與外部的連結時,也必須就國家秘密的管理做出調整。

他說,反觀這次二度修法,是中國陷入經濟疲軟、國際聲望下滑的窘境,因此,習近平某種程度上也是藉由修法來對內詮釋外商逃離中國的理由,官方希望民眾相信,外商數減少可更確保中國的國家安全,不完全是因為中國經濟環境惡化。但中國的法治環境對外商越來越不友善的後果恐讓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更加內縮、內卷。

中國官方對於是否將工作秘密列入修法範圍,早在草案徵求意見階段,雖出現不同意見,但最後仍取得要納入規範的共識。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駱源在2月28日通過的人大常委會報告中直指:「有的常委委員、部門、地方、全國人大代表和專家提出,工作秘密不是國家秘密,但實務上大量存在,應予以規範,加強管理”,基於此共識,才將工作秘密的相關條文納入保密法的附則。

「獲準辭職」 秦剛人大任免案引熱議

除了保密法的增修,作為下周全國兩會的預先暖場,全國人大常委會本次會議的另一項重點議程是透過相關任免案,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會議公報所明載的「天津市人大常委會決定接受秦剛辭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職務」。

秦剛去年7月遭免去外交部長職務,10月又被免去國務委員一職,官方用詞都是“免職”,但這次的說法卻是接受他“辭職”,與同一份公報中的其他任免案大相迳庭,包括解放軍中部戰區副司令李志忠等多人都是被「罷免」人大代表職務。

數月來,行蹤成謎的秦剛一再被傳是因為外遇、間諜等罪而中箭落馬,甚至還傳出他的死訊,因此,人大公報用詞隨即在網上引發熱議。有微博網民認為,這是官方暗示秦剛“尚在人間”;香港《星島日報》則分析稱,這可能代表他“平安著陸”,未被認定違法。

對於相關傳聞,中國官方一向未做出任何澄清或評論。

至於去年10月也遭免去國防部長一職的李尚福,因未出現在這次的去職名單中,所以他仍保有全國人大代表身分,但他的另一個中共中央軍委委員身分已於2月26日在中國國防部的網站中除名。

分析家說,外界原先預期李尚福的中共中央軍委一職,按規定,應在中共的20屆3中全會上予以罷免,然三中全會遲遲未開議,李尚福就直接被免職,引人側目。

旅居加拿大的油管(YouTube)時政頻道博主公子沈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這符合習近平近年用人越來越具隨意性、無視體制的特徵。

公子沈說:「這正說明了,習近平的大權獨攬、定於一尊,已經可以隨意地進行任何的人事任免,不經過任何的司法(行政)程序,這(情形)過去也有(過),但是可能還受限,現在是更加明顯,他可以隨意為之,沒有任何的阻礙了。」

全國兩會前官員以書面述職向習近平表忠

全國兩會前的另一個暖場秀是,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等相關人員向總書記習近平的書面述職。

根據新華社2月26日報道,習近平在審查他們的述職報告後,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改善民生福祉」。

雖然中共官員向習近平書面述職的規定始自2018年,中共19大後就每年執行,但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2月24日的報道分析,今年不同於往年的是,中國處於經濟下行困境,且習近平整肅軍隊、掀起黨內、軍中鬥爭尚未止息的氛圍下,這樣的書面述職多了一點中共高官向最高領袖「表忠輸誠」的意味。

對此,國策研究院的王宏仁認為,習近平也藉由書面述職來確認官員們完全了解他的指示,以便在兩會前做最後的人事調整。

台灣智庫中國研究中心的吳瑟致則認為,這凸顯出習近平開展第三個任期以來,面對黨內不滿的聲浪及習家班內部的爭寵、鬥爭,仍有不安全感,也無法完全信任部分政治局委員。

吳瑟致告訴美國之音:「他(習近平)強調述職,某程度上也透過這個動作殺雞儆猴。就是說,雖然去年有一些人事的變動,或者是他對軍隊的一些壓力,但是,黨還是他說了算。”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