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星期五(1月17日)表示,2024年的經濟憎長5%,符合預設目標。對此,有分析人士說,GDP“剛好保五”,其中消費動能尤其高於外界預期,雖難斷言是否摻有水份,但確有“令人難解”之處。他們表示,北京去年底推出的“一攬子增量”刺激政策,加上第四季的出口急單,應是拉抬GDP反彈的動力,不過,受到房地產等內部不利因素及美中貿易等外部環境的衝擊,中國經濟恐已到頂,GDP未來五年或將逐年遞減,並於2030年降至2%左右的水位。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表的最新統計數據,2024年全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約134.9萬億元 (18.9萬億美元),以不變價格計算,比2023年增長5% 。
整理中國經濟“三駕馬車”的表現數據,投資、消費、出口均呈現亮眼表現。然而,細分數據也揭示出經濟基本面中令人擔憂的隱憂。
消費、投資、出口一次看懂
例如,數據顯示,去年全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較去年同期增長3.5%,約48.8萬億人民幣,而居民消費價格(CPI)也僅較去年同期上漲0.2%,等於價量成長都疲軟,也都低於5%,不過,2024年服務零售額比前一年增長6.2%,相當於靠服務業的消費扳回一成。
另外,去年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也僅年增3.2%,約達51.4萬億元人民幣,不過,若排除房地產開發投資下跌10.6%不計,其他產業的投資其實同比增長7.2%。
去年全年進出口方面則快速增長,尤其是出口。
統計顯示,2024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年增5%,約43.8萬億元。其中,出口額約25.5萬億元,增長7.1%,最亮眼;進口額約達18.4萬億元人民幣,微幅增長2.3%。
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去年第四季的出口是拜“緊急訂單”所賜,因為國際出口商預期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後,今年將對中國制出口商品加徵高額關稅,所以,趕在美中關稅戰開打前“提前拉貨”,因此,為中國外需成長帶來正面貢獻。
消費數據有矛盾?
不過,他說,中國去年GDP“剛好保五”,且消費表現方面的數據和現實情況似多有矛盾,都是“令人難解”之處。
劉孟俊提出了三大質疑。首先,他指出,中國人口快速老化的背景下,為何去年仍能維持相對亮眼的消費表現?其次,房地產業已連續多年疲軟,去年投資額更是大幅下降10.6%,這是對中國家庭財富的重大衝擊,但這一衝擊似乎並未在消費動能上反映出來。第三,中國年輕人(16-24歲)失業率仍居高不下,雖然從20%左右的高位降至16%,但作為消費主力群體的年輕人失業,如何支撐消費動能的逆勢增長?此外,他也提到,包括年減2.2%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在內的多項數據,都指向了產能過剩和消費低迷的趨勢,這進一步加劇了他的疑慮。
劉孟俊說:“你可以看到,CPI(增長)接近零,PPI又是負的,這很顯然就是一種內需動能偏弱的情況,(但數據)也沒有反映(出來)。”
換言之,他表示,外資銀行等專業預測機構去年議論紛紛的中國消費疲軟和消費降級現象,在中國統計局週五公佈的經濟數據完全看不出端倪,雖然很難斷言,中國最新的統計數據是否摻有水份。
中國經濟到頂了嗎?
雖然去年GDP順利保五,但外界更好奇的恐是:中國經濟是否已到頂?
劉孟俊說,依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算,中國經濟可能已接近頂峰,因為“往後這幾年,可能3%(GDP)都是一個經濟增長的常態。”
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位於澳大利亞的中國經濟學家黃子純(Zichun Huang)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說,根據凱投宏觀的預測,中國GDP增速未來五年將逐年遞減。
她說,中國GDP增長率可能於2025年跌至4.3%,2026年再降至3.5%,並於2030年降至2%左右的水位。
黃子純表示,她並不意外中國去年的GDP成長達到5%,因為第四季的經濟確實有所起色,尤其是美國出口商在特朗普尚未加徵關稅前,提前進口並囤積庫存,這種訂單效應可能會在今年繼續推動中國的出口,直到特朗普正式啟動關稅政策。
不過,她指出,長期來看,一旦美中關稅戰打響,再加上中國房地產市場疲軟等內部結構性不利因素,都會對未來的中國經濟成長造成拖累。此外,CPI指數增長持續疲軟,也反映出中國產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難以解決。
針對外界普遍預期中國可能放任人民幣貶值以抵銷特朗普關稅政策的衝擊,黃子純認為,隨著人民幣實際匯率的持續下探,中國或許還能在全球市場上爭取到一定的出口份額。然而,這種策略是否能有效支持長期經濟成長,仍有待觀察。
中國人口紅利不再?
除了內部和外部壓力,人口紅利流失也是中國經濟另一個難解的困局。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去年末,中國全國人口總數達14.08億人,比2023年底減少139萬人。其中,全年出生率為0.677%,新生兒達954萬人,死亡率為0.776%,總計死亡人口達1,093萬人。
由於去年適逢農曆“龍年”,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生兒育女吉祥的年份,統計局數據顯示,出生人口比2023年的902萬人增加52萬人,為八年來首次溫和反彈。
但整體而言,出生人仍少於死亡人口,也使中國人口總量連續第三年負增長。
位於北台灣新北市的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指出,理論上,人口衰退會導致勞動力下滑而造成經濟疲軟,但對於中國經濟現況而言,這並非最迫切的問題,因為現實狀況是年輕人已經找不到工作,更多人新生人口,也無濟於事。
蔡明芳認為,值得警惕的是中國出生率降低,恐怕反映出中國整體生活環境對年輕族群造成龐大壓力,青年失業率高企,結婚率則一再降低。
蔡明芳告訴美國之音:“如果青年成家立業的慾望減少,繼續增加出生率的可能性也就會跟著降低,人口成長率的下降其實跟通貨緊縮、生產環境變差都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長期來看,(中國)出生率應該還會再繼續往下掉。”
整體而言,蔡明芳認為在外商投資跟國內消費、房地產都沒有聽到好消息的情況下,今年中國經濟成長也不容樂觀,合理的預期恐怕是無法繼續“保五”。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