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評級機構標普全球(S&P Global)一項新的研究報告顯示,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將令全球銀行蒙受巨大的損失,而中國的銀行受損尤為嚴重。儘管目前看來銀行面臨的壞賬問題不至於導致信貸危機。但債務泡沫漸大不見破,代價是喪失效率。
標普全球近日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到2021年底,疫情大流行將給全球銀行造成合計高達2.1萬億美元的貸款損失,而今年的這個數字為1.3萬億美元,已經是2019年的一倍。
中國銀行業將面臨巨大貸款損失
標普全球上週發布的分析報告估計,其中60%的貸款損失來自亞太地區,而北美和西歐的相對增幅則最大,比2019年損失水平高出一倍多。
報告估計亞太地區銀行2021年的貸款損失將達到1.2萬億,其中4分之3來自中國。
中國銀行系統貸款損失所佔比例之大,反映了中國銀行系統的龐大。中國銀行系統的客戶貸款量相當於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銀行系統的客戶貸款量之和。
報告分析認為,中國銀行系統的客戶貸款量巨大的部分原因是其金融系統融資方式較少,例如在美國,公司債券市場提供的數萬億美元的融資並不記在銀行的賬面上。
貸款損失是否會引發中國信貸危機
標普全球的分析認為,這方面的損失還不至於造成信貸危機,但也顯示出失業和破產攀升將帶來的經濟陣痛。
迄今為止,中國的銀行相對而言尚未因新冠肺炎大流行給經濟造成的衝擊而受創。但隨著不良貸款增高,銀行的利潤將會受到擠壓和縮減。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上週末警告,疫情大流行消退後經濟增長放緩,商業銀行可能面臨不良貸款大幅反彈。
中國銀行保險監管委員會表示,銀行業資本和撥備整體較充足,但是分佈不均衡,一些中小機構資本和撥備水平較低,資金不實到位,且補充資本能力有限。銀保監會表示會進一步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撥備計提。
中小銀行壞賬風險更大
美國財經電視網CNBC報導援引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惠譽博華(Fitch Bohua)對銀行壞賬的分析,預計今年中國的城市銀行將面臨較大的不良貸款反彈。
經濟學家們看到,中國從此次衰退中的複蘇是不均衡的。市場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資深中國經濟分析師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在近期的中國經濟周報中談到,嚴重依賴國家主導投資以彌補消費疲弱將會推高中國負債率並導致中國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惡化。不過,他認為那是中期性的問題,而短期內,儲蓄率居高不下意味著消費者信心尚待恢復。
2008年,中國當局為應對金融危機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後,遺留下巨大的債務令其至今仍未擺脫困擾。北京在應對此次疫情引發的危機期間,有意避免那種以債務為代價換取穩定的策略。
債務泡沫不破的代價
巨額債務是過去十年來中國經濟中最受關注的問題。儘管各種預言和警告層出不窮,泡債務泡沫越吹越大,但泡沫破滅的預言卻一直沒有應驗。
彭博社首席經濟學家湯姆·奧爾里克(Tom Orlik)在其近期出版的新書《中國:永遠不破的泡沫》(China: The Bubble that Never Pops)中,試圖揭示外界就中國債務作出的預言往往不會應驗的原因。奧爾里克認為,外界忽視了兩方面因素:其一,中國有很高的儲蓄率,加之資本賬戶受到控制,銀行系統可以持續積累儲蓄,因此觸發危機的因素不存在。
奧爾里克所說的另一個往往被外界忽視的因素是中國高層決策者有能力以有效方式推動宏觀經濟增長。
奧爾里克在近期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的一個視頻討論會上將新冠病毒疫情視作對中國和世界的壓力測試。奧爾里克說:“如果中國的主要藉貸方國有企業、房地產商和各地方政府今年債務泡沫不破的代價上半年因疫情控制措施造成收入驟降,影響到他們的還貸能力。如果在這一階段其經濟中的主要藉貸方亮起紅燈,就有可能引發中國出現金融危機。”
但奧爾里克說,金融危機並沒有出現。
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創建合夥人榮大聶(Daniel Rosen)則指出,這個泡沫越大,投資邊際收益就越低。他說,對於這個資產30萬億美元的龐大金融系統而言,泡沫破掉才是銀行效能的解決之道。而泡沫至今沒有破,結果就是去年底時,財務效率降到有史最糟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