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受農曆新年影響,今年1月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0.5%,是5個月以來最高增速。但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3%,已連續28個月下跌,反映消費支出狀況不一及製造業活動低迷。
路透社引述分析人士的看法稱,在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背景之下,除非政策制定者能夠提振疲軟的國內需求,否則中國今年可能持續面臨通貨緊縮。
中國國家統計局星期日(2月9日)公佈的數據顯示,1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0.5%,高於12月份0.1%的漲幅,也高於路透社對經濟學家調查估計的0.4%。
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核心CPI連續第四個月回升,較去年同期上漲0.6%,漲幅比前一個月擴大。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表示,儘管消費者物價預計將逐步上漲,但由於工業品產能過剩問題持續,生產者價格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回到正值。
“如果用GDP平減指數來衡量,仍需要幾個季度才能走出通貨緊縮,” 徐天辰說。
這些數據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因為中國最大的年度假期農曆新年今年提前至1月,而不是去年的2月。通常情況下,在農曆年節期間,消費者會為家庭聚會儲備食品等商品,進而推高價格。
中國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解讀時表示,從年比看,服務、食品價格受農曆新年影響漲幅較大,加之汽油價格回升,共同影響CPI年漲幅擴大。
機票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8.9%,旅遊業價格上漲7.0%,電影及演出票價上漲11.0%。食品中,豬肉和鮮菜價格分別上漲13.8%和2.4%。
路透社報導,假期的消費者支出數據喜憂參半,反映出消費者對薪酬和工作保障的擔憂。
澳大利亞銀行(ANZ)分析師表示,雖然中國人湧入電影院,在購物、餐飲和國內旅遊上花費更多,但假期期間的人均支出僅同比增長1.2%,遠低於2024年人均支出9.4%的增幅。
環比來看,1月CPI較上月小漲0.7%,低於市場預期的0.8%。
2024年全年,中國全國CPI年增0.2%,與前一年持平,遠低於3%左右的官方目標。這也意味著中國CPI連續第13年未能達到年度目標。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兼任副教授龐溟(Bruce Pang)說,中國各省已宣佈了2025年的經濟成長目標,CPI漲幅目標平均低於3%,顯示政策制定者已預見了價格水準的變化和壓力。
中國製造業在1月意外收縮,而服務業活動放緩,市場對進一步刺激政策的呼聲不減。外界普遍預期北京今年將維持約5%的經濟成長預期,但美國新關稅將對出口構成壓力,出口是中國經濟少數的亮點之一。
1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3%,與12月份的降幅持平,但比2.1%的預期下降幅度更大。出廠價格已經連續28個月處於通貨緊縮狀態。
保銀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預計中國政府在3月的“兩會”之前不會調整貨幣或財政政策。
“對政策制定者來說,現階段外部不確定性似乎比國內經濟挑戰更重要,”張智威說。
(此文依據了路透社的報導。)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