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前宣佈全面放寬過境免簽政策,並擴大活動區域。專家表示,中國此舉旨在吸引更多外國遊客入境觀光或商務活動,以期帶動內需市場並促進經濟增長,然而中國境內的安全隱患引發關注,使該政策的實際經濟效益受到質疑。
推動過境經濟轉化觀光以刺激內需
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於12月17日宣佈,將外國人過境中國的免簽停留時間從原先的72或144小時延長至240小時,並新增21個過境免簽入出境口岸,同時進一步擴大過境免簽證停留活動區域。
為促進外國人入境觀光與經商,中國在過去一年大幅擴大單方面入境免簽政策,自11月30日起,免簽停留期限一律延長至30天。在此原則下,原有的過境免簽停留政策也相應從三天或六天統一延至十天。
此外,在活動範圍的調整上,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東部省份率先試點,並逐步擴大至入境旅遊需求旺盛、管理服務基礎較完善的中西部地區。這項措施旨在更好地服務中部地區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發展策略,助推形成陸海內外連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外國遊客入境中國達820萬人次,年增48.8%,其中半數以上歸因於免簽政策。然而,這項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商家的“促銷手段”。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系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洪耀南指出,中國政府希望透過免簽政策吸引過境遊客,從而轉化為實際的旅遊和商業活動,同時塑造積極的國際形象。
他對美國之音說:“中國政府很明顯是希望帶動觀光促進內需市場,進一步吸引外資重返中國。藉由擴大接觸層面,提升外國旅遊人數與人次,塑造外國人所喜歡中國的印象。”
但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吳建忠認為,中國想要跳脫框架從過境經濟成功轉化為觀光經濟,還有需要許多配套措施。他對美國之音說:“過境經濟要能吸引過境旅客入境的關鍵策略,不只是強化機場設施而已,除了提供舒適的候機環境、便捷的交通接駁、多元化的餐飲選擇,以及完善的資訊服務,更重要的是安全的環境。”
政策受惠者與潛在矛盾
旅居紐西蘭的中國時政評論家丁強認為,新政策主要惠及持外國國籍、經常往返中國的華人群體,這些人往往在中國國內有重要利益。然而,他質疑此政策能否大幅提升中國經濟。他對美國之音說:“政策放寬讓他們方便返鄉,但不可能造成中國經濟的顯著且時值的提升。”
此外,丁強也認為,中國希望透過開放入境政策打造開放的形象來“說好中國故事”以振興經濟,但因中國目前的社會安全問題和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許多外國人可能並不買單。
地方特色與安全隱憂
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稱,將持續深入推進移民管理制度型開放,不斷改善改善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持續提升外國人來華學習、工作、生活便利度,歡迎更多的外國朋友來中國,親身感受“新時代中國之美”。
但丁強批評,中國近年來推行的極端民族主義政策削弱了區域特色,甚至使一些地區成為“安全隱患地帶”。他表示,中國所說的“新時代中國之美”,外國人恐怕無法感受到,特別是人身安全也成為問題時,更令外國人感到不安。
淡江大學教授洪耀南也表示,外國遊客的疑慮主要集中在政治環境和人身安全問題。他說:“儘管政策放寬,部分外國遊客對中國的政治環境及安全問題仍心存疑慮。尤其是國安法與間諜法通過之後,疑慮大幅上升。”
“關鍵在於,免簽能有多少用處?”台灣東吳大學教授吳建忠反問,“對國際人士友善點,配合普世價值,別隨意讓人被消失,恐怕比較有用。”
洪耀南則認為,免簽政策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中國能否消除國際社會對其內部安全的擔憂。他表示,只有在建立安全且包容的社會環境後,政策的經濟效益才能真正顯現。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