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孫韻: 氣球事件與中美關係


2023年2月4日一架飛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飛過疑似中國間諜氣球
2023年2月4日一架飛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飛過疑似中國間諜氣球

2023年春寒料峭,中美關係乍暖還寒。原本已經確定下來的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之行由於氣球事件被臨時推遲,是否重新安排尚未可知。觀察家們對氣球事件以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氣球事件類似於美蘇當年的U2事件,代表著中美之間長期冷戰的開端;也有人認為在中美關係總體企穩向好的大趨勢下只是一場短期的風波,兩國在度過此風波後會重啟雙邊關係重新正常化的進程。不論答案如何,氣球事件可以作為新時期中美關係的案例研究,為未來觀察雙邊關係帶來豐富的內容和角度。

關於氣球事件的真實起源,在事件爆發之初大部分人都認為是中方故意為之。尤其是在國務卿布林肯即將訪華之際,中方或者是原本無意改善中美關係,或者中方內部有部門想要破壞中美關係的積極勢頭。對於中美關係的觀察者來說這兩種說法都有不切合實際之處。

首先,中方對布林肯訪華抱有相當大的期待,尤其是希望他的訪華之行能夠給雙邊關係帶來足夠的動力促成接下來的積極互動,包括財政部長訪華、商務部長訪華、中美恢復軍事交流以及工作層級對話,乃至為今年下半年兩國領導人的直接會面進行鋪墊。因此中方主動在這個時候破壞中美關係幾乎是不可想像的。至於中國政府內部有人暗中破壞中美關係改善前景,這種可能性在習近平二十大以後大權獨攬的中國也微乎其微。

時至今日,大部分分析人士認為氣球事件是中國政府內部信息溝通不暢、軍政部門存在鴻溝造成的直接結果。類似的例子在歷史上並不罕見。 2007年中國發射反衛星導彈擊毀軌道高度約865公里的報廢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在國際上造成軒然大波,但中國政府、尤其是外交部門在事後對這一情況似乎並不掌握。

2011年中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在北京會見美國時任國防部長蓋茨,當天中國軍方首次公開試飛隱形戰鬥機殲20。在會見中蓋茨當面詢問中方是否故意選擇他訪華期間進行試飛,據美方在場官員表示中國領導人很明顯對此事一無所知。

就中方的體制來說,新型戰機開發、氣球計劃固然需要體制內相當層級的決策部門批准,但是具體到某一次試驗,具體工作層級不總是需要上級部門批准才能執行。

此次氣球事件的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也表現在:這很明顯不是中國第一次放飛此類氣球進行信息蒐集,但是過去並沒有發生已知類似的情況導致氣球從平流層下降至肉眼可見的領空高度,尤其是高度敏感的美國領空。但是經歷此次事件以後,中國對於未來氣球行動的技術水平和政治後果的斟酌,想來需要有比較大的調整。

中美關係到底會因為此次氣球事件遭受怎樣持續性的損害仍然有待觀察。首當其衝的問題是國務卿的訪華之行何時能夠成行。中國三月份要開兩會,今年是政府換屆的年份,兩會的時間會比正常年份有所增加,預計在兩週左右,也就是說3月4號到3月20號這個時間段應該很難安排外國高訪。

四月份原本盛傳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將要訪問台灣,如果成行那麼可以想像中美之間的高層交流至少會在短期之內受到衝擊。當然如果中國想要促進布林肯成行三月下旬也有機會,最近傳來麥卡錫訪台推遲的消息也為中美高層訪問留下更多的時間和余地。接下來更大的問題在於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要在4、5月出訪俄羅斯,在俄烏戰爭進入白熱化的今天,習近平訪問俄羅斯無疑有很明顯為俄羅斯助戰、表示支持的意味,如能成行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將遠遠超出氣球事件的短期影響。

此次氣球事件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處理類似事件的尷尬之處。事件爆發之初,中方各路人馬紛紛猜測美方的反應和氣球事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但是總體上中方很明顯沒有預計到美國國內——尤其是國會和媒體——會對氣球事件產生如此強烈的反應。因此中方的反應,尤其是事件公開後第二天中方外交部發表的聲明很明顯有輕描淡寫、淡化影響、輕輕掠過的意味。

中方似乎並沒有意識到氣球事件是被視為“入侵美國領空”的嚴重性質和惡劣後果,反而在美國擊落氣球後不遺餘力地攻擊美方“沒完沒了”、“過度使用武力”。當然從中方的角度來看,對氣球“誤入美國”表示“遺憾”已經是中國外交十年以來從未有過的低姿態,在“反复解釋”後美方仍然選擇擊落氣球讓中方無比沒有面子,但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美國的行為合理合法、有理有據。

這就提出了中方處理氣球事件中另一個令人疑惑之處——中方本來可以通過公開披露更多有關信息來幫助淡化氣球事件的性質和影響,但是至始至終中國都沒有選擇這麼做。如果該氣球真的如外交部所說:“該飛艇來自中國,屬民用性質,用於氣象等科研。受西風帶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該飛艇嚴重偏離預定航線。”那麼中方可以披露該設備的型號、技術參數、研究方向、技術能力、控制能力、預定航線等等內容,從而消除世人對氣球的懷疑。但是中方除了一句話的定性之外沒有對氣球的具體信息進行任何解釋,因此各國的分析師和觀察人士很難不認定中方有重大隱瞞。

氣球事件也許只是中美關係洪流中的一個短暫插曲,但是它顯示出中美之間深刻的矛盾、互疑和敵意,遠非一時的“企穩回暖”可以消除。如果中方對類似事件仍然抱著“全部責任都在美方”的態度,中美關係改善的路程還是要比想像中艱難曲折很多。

孫韻
孫韻是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東亞項目共同主任,中國項目主任,布魯金斯客座研究員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