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剛剛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允許人民幣昇值是中國金融改革過程的一項重要內容。提高匯率靈活性將使中國央行擁有更大貨幣政策自主權﹐並有利於改善中國的經濟結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月21日在其網站上發表報告指出﹐金融改革對於中國經濟再平衡至關重要﹐而允許人民幣昇值則應該是金融改革的關鍵環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專家小組在今年5至6月間在中國北京﹑上海和成都進行了考察﹐並在日前向IMF執董會提交了報告。
報告說﹐允許人民幣昇值將使中國央行更加自主地實施貨幣政策﹐同時也利於減緩外匯儲備的積累步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專家小組組長尼格爾‧蕭克說﹐人民幣昇值有利於提高中國居民收入﹐促進消費﹐使中國居民對本國製成品的購買力增強﹐並有助於建設更完善的服務性經濟。他說﹕
“中國需要改革貨幣政策的執行方式。中國應該允許人民幣昇值﹐賦予中國央行在貨幣決策過程中更大自主權。中國還需要改善監管機製。最終﹐中國將向開放存貸款利率的方向發展。這將是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預計需要至少5年時間。”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最近連續攀升﹐目前已經上昇到2005年匯率機製改革以來的最高水平。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允許人民幣昇值的主要用意在於對抗通脹。
不過﹐托列多大學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張欣教授對美國之音表示﹐人民幣昇值的步伐過於保守﹐小幅漸進的昇值方式反而帶動了昇值預期﹐抵銷了對進口價格的抑制作用。他說﹕
“ 大家都知道人民幣要漲﹐所以就會引起大量熱錢進入中國。所以現在中國的外匯存底增長很快﹐早就超過3萬億美元。現在熱錢進去之後﹐為了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人民幣流動性就要增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認為﹐根據不同的計算方式﹐人民幣匯率低估的程度介於3%到23%之間。報告認為﹐在過去一年裡﹐人民幣對主要貿易夥伴國的實際匯率下跌了2%﹐但對美元的實際昇值了8%。
這份報告也觸及到中國的匯率和利率形成機製的內在聯繫。報告指出﹐中國央行為維持相對固定的匯率﹐不得不發行大量人民幣衝銷入境的美元﹐然後﹐再通過發債的方式回籠過剩的人民幣。這個環節導致央行不願意提高利率﹐以避免發債成本過於高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中國存款利率低於通脹水平﹐再加上投資渠道有限﹐造成過多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貸款利率過低﹐則降低了企業優化投資的意願﹐並為大型國有企業帶來不公平的優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們預計﹐如果不發生進一步的食品價格衝擊﹐中國目前高達6.4%的通脹率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下降。但他們建議中國政府在貨幣緊縮過程中更多依賴加息和昇值﹐而不是通過行政手段抑制信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