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國人大代表周金波在兩會上提交《建立普惠式基礎養老金制度的建議》,呼籲對年滿65歲且無養老金的人群發放基礎養老金後,隨即引發中國網民的熱議和兩極反應,雖然此提案尚未被立案,但學者質疑,普發養老金政策若落地,恐引發中國世代和城鄉間的衝突,也讓部分人失去工作的誘因。
據《澎湃新聞》3月11日報導,周金波建議對65歲老人建立“普惠式基礎養老金制度”,以期讓未工作過、未繳納過社保,不能享受基本養老保障的老年人群都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他提議,以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依據來實施,並根據該標準的變動來調整普惠式基礎養老金的額度,且鼓勵經濟發達地區在最低標準上適度加碼。至於已經參加職工養老保險或居民養老保險、但養老金偏低的老年人,則可以適當提高其基礎養老金金額。
周金波的提案一見報,隨即一度衝上微博熱搜榜的第10名,也引發中國網民的兩極評價。
中國網民熱議 評價兩極
有人毫無保留地支持,例如,一位來自雲南的網民就留言寫道:“支持,老有所依”;另一位網民則稱:“今年最有份量的提案”。
但也有人給予有條件的支持,例如,一位北京網民留言稱:“建議把養老金高的削減,補貼給沒有養老金的。”另一位在黑龍江的網民則說:“支持,但資金必須財政出。”
但更多人質疑,這將是筆不小的開支,“錢從哪裡來”或者諷刺地問:“指望年輕人70歲退休?”。
當然也不乏反對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有人抱怨:“尷尬的是,一直交著養老金,卻是養著別人的父母,年輕人壓力很大。”或者有人說:“又想給年輕人減負多生孩子,又想給老人多發錢,甘蔗哪有兩頭甜?”
微博博主圈也議論紛紛,但反對者多。
財經博主“財經殿下”發文問“誰出錢?是提高年輕人社保基數還是降低哪個群體的退休金?”
法律博主“陳小兜律師”則痛批,此“提議是康他人以慨、顧頭不顧尾,絲毫沒有考慮財政負擔及公平問題。”
另一位微博作者“大社會小小說”更質疑:“是不是有更多人想著,反正不交(社保)也有養老金領就都不交,嫌缺口不夠大嗎?”
一位在北京、因議題敏感不願透露姓名的張小姐也質疑錢從哪裡來,且從提案到政策落地仍是個漫長的過程,變數很多。
張小姐告訴美國之音,家中70多歲的長輩年輕時交社保,退休後穩定領著養老金,因此對現行的養老政策普遍評價正面,也多主張“有繳納就能領取”,這樣才公平。
學者:普發養老金恐造成中國財政競爭
在台北的龍華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賴榮偉專精中國研究,他說,中國若實施“普惠式養老金制度”,將沒有工作、沒有納保的人都概括照顧的話,等於回到60、70年代的計劃經濟,人民吃大鍋飯的共產制,就會失去工作誘因,進而導致國家生產力低落且沒效率。
賴榮偉表示,此提案的原意是希望促進城鄉平衡、順利養老,但效果恐遭扭曲,因為中國的競爭太激烈,導致很多人開始“躺平”,若再施行普發養老金,恐更進一步降低他們的工作意願,因為一旦不用付出勞力、也有錢領的話,大城市的勞動人口可能移往鄉鎮居住,過著最低限度的生活。
針對周金波的建議,也就是,財政盈餘的發達地區先行,但欠發達地區則建議中央財政支持,逐步推廣普惠式養老,賴榮偉表示,這恐引發各省財政競爭的難題,因為經濟發達省份繳稅多,收到中央的財政補助卻偏少,若再撥發養老金,恐加重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對中國經濟雪上加霜。此外,富有省份上繳中央的稅收,若被用來補助貧窮省份的養老金,社會也恐反彈。
賴榮偉告訴美國之音:“富省繳的錢拿去補助那些窮省的人,你要把年輕人賺錢、納稅所繳的錢,去補助那些過去都沒有工作的老人家,財政分配的問題就出來了,它會造成整個制度上的扭曲、富人跟窮人的矛盾、年輕人跟老人家的矛盾。”
中國的養老金制度始建80年代,目前形式多元,且保險金池子由三大支柱組成,據中國人社部的統計,截至2021年底,第一支柱來自基本養老保險,佔比65.76%,第二支柱來自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佔比34.23%,第三支柱則來自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佔比0.01%。
中國嬰兒潮世代進入“退休潮”
中國人口快速老齡化下,養老問題已是北京當局必須直面的課題,也是中國社會沈重的負擔。
中新網2023年9月14日引述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的說法稱,受1963年出生高峰影響,60歲以上人口於2022年達2.8億,正式進入快速老齡化的階段,去年是則中國老年人口淨增長最多的一年。該研究所預估,中國老年人口將於2050年增至近5億人。另據《中國經濟週刊》2022年9月30日的統計顯示,60後的群體平均以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迎來“退休潮”,因多數人僅生育一個小孩,他們退休後多僅能依靠養老金。
台北 —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