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星期日(4月28日)報道,德國正考慮削弱政府對中國投資加強審查的計劃,原因是擔憂嚴格的審查不利於吸引外資,進而影響經濟復甦。
有別於德國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對中國的經濟友好路線,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在2021年當選之後,開始抵制中國的影響力,加強對敏感 技術的出口管制,並以安全為由禁止了一些中國投資。
去年夏天,德國政府公佈醞釀已久的對華關係戰略,稱中國是“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的對手”,指責北京為了重塑國際秩序而一再採取違背歐洲利益的行動,並闡述減少經濟依賴的「去風險」政策。
同時,德國經濟部開始制訂新的投資審查法案,計劃針對外國投資進行安全風險審查,並涵蓋更多投資類型。
雖然新法案並未直接提及中國,但分析師認為,這項計劃針對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中國。
報告引述,草案顯示,涉及的新投資類型包括量子技術、尖端半導體、人工智慧和關鍵基礎設施等領域,另外,具有安全意義的科學研究合作項目也是審查對象。
不過,知情人士指出,雖然尚未最終決定,但現在前述的想法都可能被放棄。 政府可能不會起草新法案,而是修改目前既有的規定。
官員解釋,朔爾茨政府擔心,嚴苛的投資審查法規不利於吸引外資,可能阻礙德國重振經濟的努力。
官員表示,這樣的做法仍可能賦予政府新的審查權力,例如審查某些企業內部重組或向外國投資者轉讓專利。
德國政府發言人拒絕評論此議題,但表示“投資審查旨在避免德國的安全和公共秩序面臨風險。與此同時,保持對外國投資的開放也很重要。”
原推動這項立法的德國經濟部則表示,儘管當前的審查規則是有效的,“但最近的經驗表明,應該根據不斷變化的安全形勢進行改革……目前正在進行這項工作。”
《華爾街日報》說,在歐盟委員會尋求對中國採取「強硬措施」、對中國電動車等商品發起反補貼調查之際,德國「對抗中國」的雄心減弱,可能加劇與歐盟之間的分歧。 中國多年來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朔爾茨本月稍早訪問中國,他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談中表示,德國不想與中國“脫鉤”,但呼籲中方在經濟結構性問題上取得進展並提高合作品質。
朔爾茨在上海校園演講時,對中國的傾銷和產能過剩發出警告,同時呼籲歐盟不要基於保護主義行事。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