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不久前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確保糧食安全、“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之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星期再次圍繞糧食安全等問題召開“三農” (農業、農村、農民)工作會議,督促地方政府“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
從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到過分依賴石油進口,中國近年來不斷暴露出一些嚴重的戰略軟肋,而糧食安全的問題也很可能成為中國另一大潛在安全隱患。
說中國糧食短缺言過其實,“然而,北京仍然擔心糧食供應和糧食進口可能被其他國家武器化,從而影響中國的國家安全。”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吉納維芙·唐納隆-梅(Genevieve Donnellon-May)在給美國之音的一封郵件中說。
中國糧食自給率越來越低
中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糧食已經連續19年大豐收,市場供應充沛。在中國國務院今年就糧食安全問題專門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負責糧食供應的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叢亮稱中國口糧自給率在100%以上,“絕對安全”。
然而,官方的其他數據則顯示,中國的“口糧”雖然能夠自給,但這並意味著自產糧食就足夠養活全國人口了。“口糧”通常僅指稻穀和小麥,但是玉米、高粱、豆類作物等更廣泛意義上的糧食種類則仍需要大量進口。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一份報告說,到2021-2025年的“十四五”的期末,中國有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穀物缺口約為2,500萬噸。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去年的糧食進口高達1.4億噸,相比之下,全國糧食總產量為6.8億噸。
儘管中國官方統計說糧食產量近20年來一直在1.3萬億斤以上,但中國宏觀經濟發展論壇去年的一份報告,“現在全部食物已經超過三分之一依賴進口”,糧食自給率越來越低,最近20年,中國的“食物安全保障水平--即食物自給率,從2000年的93.6%降到現在的65.8%。”
大量的進口甚至對全球的農業現狀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總部設在倫敦的經濟政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CEPR)上個月的一篇研究報告說,中國製造業的崛起數十年來一直為世人所矚目,但鮮為人知的是中國農產品進口的激增也給全球帶來巨大的衝擊。這篇研究報告說,中國對食品進口的需求導致全球耕地顯著增加,同時也是全球森林遭砍伐的一個主要因素,“佔了全球砍伐面積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大量農田被移作他用等讓中國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大量農田被移作他用、農村城鎮化、飲食模式的改變等等多種複雜因素導致未來十年內中國的糧食安全還可能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俄亥俄州立大學食品、農業和生物工程教授及水質專家凱倫·曼克爾(Karen Mancl)說,在2000年時中國還能夠自給自足,但在過去的20年左右,情況發生了變化,其中部分原因是農業土地越來越少,“將農業土地從種植食物轉變為其他用途,如城市的發展,將農業土地轉變為工廠。”
她說:“在過去的10年裡,中國失去的耕地面積為5%,這對一個國家來說確實是承受不起的。”
中國農業問題專家在宏觀經濟發展論壇上的報告說,中國的大豆自給率在2000年時為62.4%,20年後已經降至16.6%。
在工業領域,廉價的勞動力奠定了中國製造業騰飛的基礎,而農業則幾乎正好相反。據中國官方數據,中國糧食種植的人工和土地成本都明顯高於美國,如小麥每畝的成本近1000元人民幣,而美國僅318元,是美國的三倍多。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 全球糧食和水安全項目主任凱特琳·威爾士 (Caitlin Welsh)說,“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將需要繼續依賴貿易來滿足其部分生產需求”。
隨著社會漸趨富裕和城市化,中國的食物消費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威爾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人們偏好更昂貴、更多動物蛋白、更多水果和蔬菜,“而生產這些食品也更加困難”。
她說,自給自足在政治上吸引人,“但要明白這是一種政治願望”,在實際現實中,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能夠有真正的自給自足,包括像美國和挪威這樣的富裕國家也要進口某些食品。
中國脆弱的食品供應鏈和“地理困境”
中國糧食不但對外依賴度高,而且高度依賴屈指可數的幾個國家,尤其是過度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被認為潛在地緣政治風險極高的國家。官方去年透露,在所有進口來源國中,美國為第一大糧食進口來源國,佔進口比重高達37.3%。
為了不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中國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使進口多元化,目前已經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某種形式的糧食合作關係。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學院教授塞西莉亞·托塔哈達(Cecilia Tortajada)說,中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拉美和非洲建立起了一個糧食供應網絡,“有更多選擇來獲取食品產品,不僅僅是從美國”。
她在給美國之音的電子郵件中說:“中國從以前的事件中吸取教訓,如果與美國再次爆發貿易戰,將會有更好的準備。”
中國的另一大戰略隱憂是擔心海上食品貿易被切斷。
農業問題專家吉納維芙·唐納隆-梅(Genevieve Donnellon-May)將馬六甲海峽和巴拿馬運河等稱為“食品瓶頸”,指出中國對“馬六甲困境”尤為擔憂。
她在給美國之音的電子郵件中說,鑒於頻繁的延誤和潛在碰撞的擔憂,更不用說美中在南中國海和台灣問題上日益緊張的局勢以及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北京對糧食進口供應倍感擔憂,擔心“美國在發生軍事衝突或其他問題時實行海上禁運。”
馬六甲海峽最窄處的寬度僅約 1.7 英里,堪稱天然瓶頸,極易封鎖,目前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而美國與這些國家都有著緊密的防務關係。去年2月,美國曾批准向印度尼西亞出售價值了高達140億美元的軍火,相比之下,到今年9月為止,美國國務院在拜登總統期間向國會通報的對台軍售為50多億美元。
中國雖有陸路“中歐班列”等,但運輸能力極為有限,絕大部分原油和糧食等貿易都是靠出蘇伊士運河、過印度洋、穿紅海、然後走馬六甲海峽,一路遍佈美軍基地。
美國海軍研究所(U.S. Naval Institute)網站今年刊登的一篇文章說,美國可以在世界上很多海上咽喉要道切斷中國的供應鏈,“美國海軍可以在中國武器作戰區之外靜候等待,並在船舶接近這些關鍵瓶頸時截停它們。” “中國的統治者可能不怕任何其他國家,但他們著實擔心如果無法養活自己的人民。” 文章說。
意大利國家安全問題專家多梅尼科·帕裡西(Domenico Parisi)在意大利國際關係分析研究所網站上撰文說,如果中國對台動武,“食品供應鏈可能會中斷,馬六甲、巴勒班德比或霍爾木茲等瓶頸地區可能會經歷嚴重的延誤或被完全封鎖(這也意味著對台灣的軍事行動並非近在眼前)。”
一個重要的日期是2032年,帕裡西說,因為中國計劃屆時“將自產所需穀物的90%,接近2000年時的自給率。”
針對中國糧食供應這一戰略軟肋,官方有時也罕見地直言不諱。“我國糧食是不是過關了呢?現在還沒法下這個結論。”習近平去年說。“咱們不要太天真!”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