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週二發布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規定(試行)》草案稱,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並採取嚴格保護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其補充道,存在其他非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方案的,應當優先選擇非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方案。
據中國海關週二(8月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從俄羅斯的進口下降,
中國海警和海上民兵上週六阻撓菲律賓在南中國海第二托馬斯淺灘(Second Thomas Shoal,中國稱仁愛礁)執行補給行動,並予以水砲襲擊。事發後美國國務院第一時間對菲律賓表示支持,五角大樓則表示,目前未接獲任何需額外援助菲律賓的信息。
中國承諾採取“一攬子措施”來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這些措施可能包括發行專項債券、債務置換、貸款展期,以及北京方面非常不情願採取的一項措施,即動用中央預算。
沙特阿拉伯的吉達峰會於週日(8月6日)落幕。歐洲官員表示,中國已表示願意參與有關解決烏克蘭衝突的更多國際會談,他們稱讚中國“富有建設性地”參與了這個不包括莫斯科的會議。
週末中國吉林省舒蘭市因颱風“杜蘇芮”引發的洪水造成14人遇難,1人失聯。北京周五表示,上個月自然災害已造成147人死亡或失踪,不過此數據只包括颱風的首批受害者,當局尚未提供全國的總體死亡人數。
中國首都北京以南約300公里(185英里)的山東省德州市週日(8月6日)凌晨接連發生兩起淺層地震,據報道已造成至少21人受傷、126座房屋倒塌,目前未獲死亡通報。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將此次震級定為5.4級。
受颱風“杜蘇芮”(Doksuri)連日暴雨影響,中國松花江支流水位達到危險水平,中國水利部週日(8月6日)提高了東北地區洪水防禦應急響應級別。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決定參加本週末在沙特阿拉伯舉行的國際會談,尋求結束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這表明北京的做法可能發生轉變,但並不意味著對支持莫斯科的立場發生了180度的轉變。
據環境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的研究顯示,中國在2023年上半年批准了超過50吉瓦(GW)的新增煤電裝機容量,這使得這個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更加專注於能源安全,而非削減化石燃料的消耗。
中國的網絡監管機構週四(8月3日)發布了草案規定,要求擁有超過100萬人數據的服務提供商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合規審計,此為中共控制數據和信息的又一步舉措。
台灣週三(8月2日)驚傳發生重大國安事件,當局正調查數名涉嫌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現役和前軍官,台灣軍方則誓言加強反情報工作。中國近年來持續對台灣開展間諜活動,旨在破壞台灣的軍事和文職領導層,迫使台灣接受中國的主權。
週三(8月2日)中國派遣了數千名救災人員前往涿州。涿州位於北京西南部,有超過60萬居民,颱風“杜蘇芮”(Doksuri)的餘波繼續在這個是巴黎兩倍大的城市造成嚴重破壞。
具高度爭議性的《外國情報監視法》(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第702條將於今年底到期,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政府一直試圖說服國會更新該法律。週一(7月31日),白宮發布總統的情報顧問委員會報告,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援引報告內文指出:“未能重新授權第702條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嚴重的情報挫敗之一。”他還說,通過該法律獲得的情報有助於美國應對中國威脅。
面對中國、俄羅斯及北韓不斷擴張核武引發世界局勢緊張,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Matthew Miller)週一(7月31日)重申美國對核不擴散條約(NPT)的承諾。
意大利國防部長圭多·克羅塞托(Guido Crosetto)日前稱意大利四年前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BRI)是“即興和糟透的”決定。中共官媒環球時報週一(7月31日)批評克羅塞托並無資格置喙,與此同時,北京則持續敦促羅馬繼續留在“一帶一路”倡議內。
8月1日是中共建軍節,中國官媒紛紛報導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日前視察西部戰區,要求解放軍加快提高部隊現代化水平、加強備戰打仗能力。一些分析人士則表示,北京正在通過展示其軍事實力以傳遞政治信息。
美國佛羅里達州長羅恩·德桑蒂斯(Ron DeSantis)週一(7月31日)表示,如果在2024年的總統大選中獲勝,他將致力於阻止中國入侵台灣,並表示若中國入侵台灣的成本大於收益,中國將不會實施這樣的攻擊。
北韓日前藉由《朝鮮停戰協議》簽署70週年的“勝利日”舉行大型閱兵式,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向來訪的中國和俄羅斯代表團展示可攜帶核彈頭的導彈和新型攻擊無人機,並進一步承諾與兩國強化關係,使外界擔憂北韓未來對抗韓美日安全機制的挑釁勢必更加有恃無恐。
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J. Austin)於週一(7月31日)結束對澳大利亞的訪問。此次美澳在軍事合作方面取得不少進展引發中國反彈,官方媒體發表社論對此大肆批評,並警告澳大利亞勿一昧跟隨美國遏制中國,否則將面臨中國堅決反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