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設在上海的中微半導體近日宣佈,已在美國正式向法院提交訴狀,起訴美國國防部將其列入“中國軍事企業清單”(Chinese Military Companies,CMC清單)。較早前,另一家中國科技企業、光達製造商禾賽科技透過訴訟,成功迫使五角大廈將其從這個清單上移除。
總部位於澳大利亞堪培拉的CyberCX網絡安全公司星期二(8月13日)發表報告說,中國對美國以及澳大利亞等民主國家發動迄今為止X平台上規模最大的生成式AI信息戰網絡。報告說,他們發現一個由至少5000個虛假賬號組成的“信息戰”網絡,這些AI賬號主要針對美國總統大選等政治、文化熱點事件和議題進行評論。
就在美國增強對包括菲律賓在內的印太盟友加強軍事關係之際,俄羅斯不斷拋出歐亞「新安全架構」概念,希望與中國聯手,降低美國在該地區,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和安全影響力。不過,專家說,東南亞國家應該早已看穿北京與莫斯科的威權統治野心,中俄聯手試圖將美國排擠出印太安全架構外的努力注定會失敗。
在美國現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退出總統競選之後,能接替他作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對決的人中,呼聲最高的當屬現任副總統賀錦麗(又譯卡瑪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專家認為,賀錦麗如果當選,在對華政策上會在很大程度上延續拜登政府的政策,但在競選中賀錦麗會對華採取鷹派態度,以增加自己的勝選幾率。
北約華盛頓峰會已經落下了帷幕,但這可能是北約和中國關係的新開始。峰會以前所未有的明確言辭譴責了中國在俄烏戰爭中對莫斯科的支持。雖然北約否認亞洲正在“北約化”,但北約也加深了與日、韓、澳、新四個印太國家的合作。
2024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峰會將於星期二(7月9日)在華盛頓召開。此次為期三天的北約峰會將重點討論北約盟國如何在俄烏戰爭問題上抵禦俄羅斯、對烏克蘭提供持續的援助等。但隨著中國的咄咄逼人和脅迫行為給印太地區和全球帶來的安全挑戰的增加,印太地區安全局勢也將成為峰會議程的一部份。南中國海主權爭議引發的中國與鄰國的爭端、台灣安全、朝鮮核問題都將成為此次北約峰會的討論議題。
美國主導的2024年“環太平洋”(RIMPAC)多國海上聯合演習將於6月27日開始在美國夏威夷島嶼及其周邊地區舉行。此次軍演重點項目之一是以實彈擊沈一艘四萬噸重的目標艦艇。有分析認為,這是美國與盟友在為中國以兩棲攻擊艦武力攻台的可能作準備。
載有月球背面地質樣本的中國「嫦娥六號」探測器按計畫將於6月25日踏上從月球軌道回歸地球的旅途,距離1969年7月20日美國首次將人類送上月球約55年之久。中國完成人類首次月背岩石採樣的任務,吸引了歐美科學家的注意與參與。
繼美中兩國之後,沙特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這兩個中東產油國出人意料地正在成為人工智能(AI)發展的下一個世界樞紐。在美國和西方試圖阻止中國獲得西方有關AI和芯片技術上的背景下,這兩個海灣國家一方面表態追隨美國,同時繼續希望保持和北京的經濟和科技聯繫。隨著美中競爭愈演愈烈,著兩個國家能夠兩邊通吃嗎?
在新加坡召開的第21屆香格里拉對話會星期日(6月2日)落幕。中國國防部長董軍與美國國防部長防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的面對面會晤雖然打破了兩國防長18個月沒有正式會晤的僵持局面,但美中兩軍未能借這次會晤建立關鍵戰區的直通“熱線”。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更多是把對話會當成了“權力遊戲”。
中國網信辦日前推出一款號稱透過習近平思想理論檢驗的AI聊天機械人,稱其智慧問答功能保證產生內容的權威、準確。分析指出,這個模型目前雖然只是內部宣傳和學習工具,但一旦推廣可能成為AI時代中國輿論的框架標準;讓AI機械人以自然的語言重複陳詞濫調更是反映出中國目前言論環境的荒謬。
伊朗總統易卜拉欣·萊希(Ebrahim Raisi)和外長侯賽因·阿米爾-阿卜杜拉希揚(Hossein Amir-Abdollahian)等官員5月19日在一次直升機墜毀事故中喪生後,海內外的中文網友作出不同反應。
美國和中國政府官員週二(5月14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了美中首次政府間人工智能(AI)對話。兩個AI技術頭號強國如何應對AI風險受到關注的同時,外界對這次對話取得有意義成果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北京時間星期三(4月24日)抵達上海,展開對中國緊鑼密鼓的訪問行程。布林肯此行議題眾多,包括美方希望借由這次訪問,要求北京停止對俄羅斯軍事產業的經濟和技術支持,希望中國在中東問題上向伊朗施壓等。
在美國政府的斡旋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科技公司G42公司已同意終止與中國的業務合作,從而換取與美國微軟公司在人工智能(AI)領域的技術合作。雖然外界一直擔心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管制有可能被北京以取道第三國的方式突破,微軟與G42的合作安排表明,美國正在試圖挫敗中國的這一努力。
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商業化正在美中兩國成為現實。 眾多造車企業和科技平台都在爭先恐後地部署這項業務。 不過,儘管美國公司技術領先,中國人民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接受度遠超美國。 專家擔心,大眾對自動駕駛安全性的「零容忍」可能阻礙美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
美國4月4日開始實施對華芯片出口管制的新規定,裝載人工智能芯片的電腦出口也將受到限制。同時,美國持續展開外交攻勢,要求南韓和荷蘭的半導體技術企業效法美國對華“卡脖子”策略,停止向中國提供芯片設備維護服務。
隨著美國國會眾議院一項法案的成功通過,「抖音」海外版TikTok在美國的運作陷入一場實質危機。分析認為,最新通過的這項法案針對性強,相較美國先前限製或禁止TikTok的政策行動,其合法性更難以撼動。美國議員強調,法案的目的是割裂TikTok與中國共產黨的聯繫,禁令只是下策。不過,隨著大選年為美國政壇帶來的種種不確定因素,法案最終能否被簽署成法還有待觀察。
美國國會眾議院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共和黨籍主席邁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 3月7日在該委員會舉行的“日益增長的風險:生物經濟和美國國家安全”聽證會上指出,流向中國生物技術或基因科學公司的所有資金都將用於增強中共和解放軍的實力,必須停止資助對手國家毀滅美國的努力。
白宮上週指示美國商務部對中國製造的「互聯汽車」(connected vehicle)進行國家安全風險調查。美國官員將汽車比作“裝了輪子的智慧型手機”,若不對來自“對手國家”的互聯汽車加以限制,美國將面臨更多的間諜活動風險。分析認為,美國此舉是西方國家應對中國汽車全球擴張的對策,也是在美中科技交鋒中「去風險」行動的一部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