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強勢重返亞太 中國唱衰、力求突圍亞洲北約

參與印太地區安全四方機制會談的四國領導人2022年5月24日在東京聚首。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拜登強勢重返亞太 中國唱衰、力求突圍亞洲北約

拜登任內首次出訪東亞,除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主導美日印澳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外,更表明協防颱灣的決心,強勢重返亞太的意味濃厚,也揭開圍堵中國的重頭戲。對於美國最新的經濟和安全結盟進展,北京除唱衰外,還痛批美國“製造地緣對抗”。分析人士指出,中國雖不滿拜登擴大抗中佈局,但應不至於撕破臉,未來也會積極參與區域經濟組織,從經濟面突圍所謂的“亞洲北約”軍事同盟。

拜登出訪日、韓四天,除先後會晤韓國總統尹錫悅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外,週二(5月24日)還在東京與岸田文雄、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澳大利亞新任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召開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以加速被外界視為“亞洲版北約”的軍事同盟佈局。

除安全結盟外,拜登週一(5月23日)也明確承諾“美軍將介入協防颱灣”,以嚇阻中國對台動武的企圖,並啟動由12個亞太創始國家如入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以擴大美國在此區的經濟領導地位。

美國重返亞太 中國唱衰

拜登此行招招劍指中國,北京也了然於胸,並不斷唱衰。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早在5月18日即發表社評稱,這是一場事先張揚“針對中國”的“挑事之旅”。 《新華社》接著在5月19日透過國際時評指出,無論是“印太經濟框架”、“印太戰略”,還是“四邊機制”、“三邊安全夥伴關係”,本質上都是美國在蓄意製造“小圈子”,鼓吹陣營對立。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5月22日在接受記者提問時也說:“印太戰略本質上就是一個製造分裂的戰略,就是一個煽動對抗的戰略,就是一個破壞和平的戰略,這個戰略不管做什麼包裝、換什麼馬甲,最終必然是一個失敗的戰略。”

對於印太經濟架構,王毅也質疑,美國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用經濟手段脅迫亞太國家在中美間選邊站隊。他強調,美國若拿此框架來孤立中國,最終孤立的將是美國自己。

對於美國圍堵中國的佈局,上海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包承柯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國已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者。拜登首度出訪亞洲,除拉攏日韓,還在美日同盟的基礎上,擴大與印度及澳大利亞的結盟,處處劍指中國,未來美中對峙恐進一步惡化。

包承柯說:“他(拜登)現在的佈局,還處在開始的階段,還沒有真正進入到完全競爭對抗的階段,但是未來的前景、和中國大陸的競爭以及對抗應該是顯而易見。對中國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信息,是一個加劇區域局勢緊張對立的一步。”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要跟中國搞對抗,首先從經濟下手,拜登政府推出構思大半年的印太經濟框架,跨出了脫鉤中國的第一步。

IPEF孤立中國 學者:東盟、印度或成破口

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國原本以為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可以改變中國、再造中國,但是卻發現不合算,只壯大了中國和其跨產業的供應鏈,所以現在揚棄“自由貿易”,打著“公平貿易”的旗幟,要營造一個沒有中國的印太經濟框架。

王義桅說:“美國認為,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已經終結了。無論從外包、還是產業轉移、全球化的分工都讓中國坐大,變成世界工廠,中國還正在變成世界市場,中國有全產業鏈,所以(用)貿易戰打不掉中國。”

王義桅指出,美國的盤算是深化日、韓在半導體等高科技上的優勢,不讓中國超越,並由東盟(ASEAN)和印度取代中國的其他供應鏈。但他說,東盟國家被硬拉入印太經濟框架的抗中陣營,卻未獲得美國的關稅減讓或市場准入優惠,讓部分國家相當不滿。

上海東亞研究所的包承柯也說,印太經濟框架並非沒有中國可以突破的破口,例如,印度不僅出席了王毅5月19日主持的金磚五國外長視頻會議,還發表共同聲明。

包承柯說:“可以看到,印度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也好、和中國的關係也好,是腳踩兩條船,兩頭都不得罪,這是美國的薄弱環節。”

亞洲北約 中國忌憚、從經濟面突圍

中國學者說,美國要搞經濟脫鉤,不是短時間就能辦到,中國有得是時間調整其經濟體質來因應。包承柯認為,拜登要打群架、經濟脫鉤中國,三年內的效益有限,因為各國對中國產品的依賴短期內無解。但二十年後,中、美或有可能發展成各自的經濟圈,對此,中國將採取措施因應,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不過,北京最忌憚的是亞洲版北約的成形,恐危及中國的周邊安全。

位於台北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副教授黃介正說,俄烏戰事反促成北約(NATO)擴張的風潮,中國自是警惕在心,絕不能讓此風吹到太平洋。

黃介正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最在意的是‘亞洲小北約’的概念,這也是他們第一個要防的。第二個,即使沒有亞洲小北約,會不會美國跟它(中國)周遭盟邦國家的關係(結盟),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增加了對中國來講必須要考慮的周邊安全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的王義桅也分析,美國原只在亞太地區搞雙邊軍事同盟,但近幾年陸續出現了四方安全對話、澳英美聯盟(AUKUS)等多邊安全機制,並在此基礎上持續對接,最後若形成印太版的北約,自然衝擊到中國的區域霸權地位。

但是他表示,“世界不一定跟著美國跑”,中國將積極參與區域經濟組織,包括已經申請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並促成已加入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升級,從經濟面突破亞洲北約的安全圍堵。

拜登承諾軍事護台 美國轉向戰略清晰?

除了區域地緣佈局,拜登也針對台海局勢,明確表態美軍介入協防颱灣的承諾,被外界視為美國的從對台策略已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並隨即引來北京的“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5月23日表示:“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任何人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不要站在14億中國人民的對立面。”

這是拜登上任以來第三度表明防衛台灣的意願,不過,白宮每次都隨即重申美國對台的戰略模糊政策沒有改變,也未違反其對華的一中原則。

所謂戰略模糊是美國多年來不表明是否出兵協防颱灣的立場,一方面讓北京對攻打台灣的代價有所忌憚,一方面也避免台灣激進,以維持台海的微妙平衡。

不過,位於台北的國際關係專家張國城指出,台海衝突的風險升高讓美國必須重話明說,以避免中國誤判。此外,台灣自我防衛能力有限,美國唯有拉高中國攻台的代價,才能有效嚇阻。

張國城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的動作越來越大,老實說(美國)再不講重話,中國可能真的會誤判。第二,我認為,美國政府其實對台灣防衛自己的決心跟能力不是這麼有信心,所以必須更清楚警示中國,不能對台灣採取武力行動。”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亨澤克(Michael Hunzeker)也說,拜登總統已三度表明協防颱灣的承諾,代表他是可能言出必行的,況且這並未違背美國對台的戰略模糊政策,也就是,嚇阻中國動武的最終目的。

亨澤克告訴美國之音:“我認為,在華盛頓或北京,很多人相信美國會以某種形式乾預(台海)。拜登總統傳遞給北京的信號很明確:你清楚我的決定,所以不要輕舉妄動。”

位於北京的卡內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員趙通則說,美國越來越正視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並清晰向中方傳遞,這已構成戰略清晰。

趙通告訴美國之音:“美國政府在對台政策上願意做一些更清晰的闡述,包括更直接駁回中方對美國對台政策的一些不准確的表述,目的主要是給中方樹立一個明確直觀的預期,讓中國能夠準確的領會美國的對台政策,這樣在美方認為,可以避免雙方的誤解和誤判。”

趙通還說,拜登推崇價值觀外交,不少即興發言顯示其願為“正確”的事發聲,例如,譴責中俄或是將協防颱灣視為美國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