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快篩試劑廠爆欠薪衝突 中國核酸造富時代告終?

生產抗原檢測試劑盒、全自動核酸提取儀等防疫產品的重慶大渡口中元匯吉藥廠星期六(1月7日)爆發數以百計的員工聚集在廠區遊行抗議,一度警方發生衝突。

四川重慶的一家快篩試劑藥廠近日爆發萬人欠薪事件,還引發大規模流血衝突。對此,勞權團體說,廠商變相裁員,剝削勞工,卻連年拿到五一勞動獎,除凸顯中國核酸檢測產業的衰退外,也再一次暴露中國工會體制的功能不彰。而對於三年來大發“疫情財”的核酸檢測產業,業內人士說,中國解封後,未來業者若能轉型DNA或癌症檢測,仍有無限商機,只不過,中國上至疫情數據、下至核酸檢測結果時傳造假,所謂的“核酸盛世”虛實難辨。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重慶快篩試劑廠爆欠薪衝突 中國核酸造富時代告終?

位於四川重慶、製造快篩抗原試劑的中元匯吉藥廠上周傳出高達2萬名臨時工在廠內示威抗議,要求返還積欠的工資。

根據社交平台推特傳出的多段視頻顯示,討薪工人在中元匯吉的廠房內憤怒地大砸機器、拋擲桌椅和原材料,讓地上四處可見散落著疑似快篩抗原的試劑,工人們還圍毆出面攔阻的廠方代表,據傳有人被打進醫院。

中元匯吉工人怒砸廠房討薪

工人群眾1月7日進一步與警方發生衝突,一段視頻畫面清楚可見,十多位鎮暴警察“縮成一團”被成群的工人們團團圍住,另一段視頻則顯示,有一群警察“被打得落荒而逃”,但後面仍有工人一邊追趕、一邊丟擲雜物。

一位化名小東的員工告訴《大紀元時報》,中元匯吉12月初還以3,000人民幣的高額分期獎金急招人手,要趕做到農曆年後的訂單,但1月6日晚間卻無預警要求高達8,000多人放假,變相裁員。

位於香港的中國勞工通訊研究員艾丹·周(Aiden Chau)也告訴美國之音,中元匯吉這波討薪的工人以合同工和計時的臨時工為主,除了他們的工資遭拖欠外,基本工價也和中介招聘時、承諾的數字相差甚遠。

艾丹·周說:“我們的了解是,他們(中元匯吉)可能有些訂單取消了,所以清出了一些產線,然後就叫那些臨時工或者小時工提前放假。其實這就是一個裁員的行為。正常來說,如果企業裁員的話,應該給員工經濟補償的。但是因為這些小時工沒有簽合同。第一,公司就覺得,這個我就不需要賠錢給你們。另外,就是有些公司還沒有付(工資),但是主要是公司的中介就覺得,可以用一些比較低的工資水平給他們付錢,這個又令到工人比較不滿。”

艾丹·周說,工人從1月6日晚就跟廠方經理及仲介展開協調,當時就已傳出打鬥事件,因為協商未果,大批工人隔日繼續上街聚集、堵路,引來警方鎮暴,但資方仍不願讓步或支付較高的工資,因此引發1月8日更大規模的抗議及後續的衝突,部分工人還一度衝破警方包圍,或導致流血衝突。

根據他取得的一名工人網民描述:“不斷有救護車來,不斷有人被送走,據說好幾個進了ICU(重症監護病房)。”

解封下 防疫相關產業沒落?

該工人寫道:“後來就有中介實在是扛不住了,就按40(元人民幣)每小時甚至更高的價格來賠償,才倖免於難......有些大中介開始壓價,想以28(元人民幣)的價格賠付我們,自然又引起新的抗議......或許政府也頂不住壓力,陸續有中介開始處理工資問題,直到第二天下午,也仍然在處理,不過也基本上已經解決了一半左右的人,所以也平息了很多。”

艾丹·周說,此次風波已大致平息,最後資方同意賠付計時的工價應在每小時28-40元人民幣間,不過,仍有人還沒有收到錢,而部分合同工也抱怨勞動合同內每小時17人民幣的工價偏低,要求調整。

他說,除中元匯吉外,杭州艾康生物技術公司1月6日也傳出上萬工人討薪的類似事件,凸顯中國終結清零政策後,部分核酸檢測等防疫相關產業恐陷入財務困境。

艾丹·周說:“檢測相關的需求會越來越低,除了抗原的需求會有受影響之外,像那些建方艙的工程或者有一些防疫相關的工人,他們的工資支付的問題也是一個問題。所以之前也有看到一些做防疫的大白去抗議、討薪。”

中國工會功能不彰

他還說,中元匯吉是“惡意欠薪”企業,卻遭工會舉薦,於2020-2022年連拿三年的五一勞動獎,而工會在此次事件中,沒有組織基層工會,也未代表工人與企業談判,“中國工會失聲、失能、工會改革的成效不彰,在此次事件中顯露無疑。”

他分析,中國經濟面臨下行的壓力,國際經濟也出現衰退,恐重創中國的其他製造業、物流產業,因此,各產業為了維持一定的利潤率,勢必壓縮工資,未來類似的勞資衝突恐持續在中國出現。

中國堅持動態清零三年,政策使然帶動所謂的“核酸盛世”暴利造富時代,不過,一位位於台北、因議題敏感不願透露姓名的核酸檢測業內人士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核酸盛世”的虛實,外界不無質疑。

他說,除非中國的自動化系統做得非常好,試劑來源也非常穩定,否則中國幾乎不可能做到這三年來的核酸擴產量能。

根據北美中文報章《世界日報》引述中國衛健委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核酸檢測機構家數從2020年3月的2000多家,兩年內翻了六倍,於2022年3月底達1.24萬家。

另根據上海媒體《界面新聞》引述A股上市公司於2022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顯示,中國總計67家核酸檢測上市公司當季實現營收2,516億元人民幣,淨利潤728億元。

至於中國整體的核酸市場,根據中國東吳證券於去年11月的估算,中國光是二級城市的常態化核算檢測,一年就要耗費1.7萬億人民幣,約是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3%。

日本野村證券更於2022年5月預測,中國核酸篩檢成本恐高達2.3%GDP。

中國核酸盛世難掙錢?

不過,根據中國媒體《財經雜誌》去年5月的報導,中國地方政府的集體採購價已從每管200元人民幣的高價被一路砍殺,廣東省政府當時甚至只開出每管20元人民幣的低價,該報導引述一家企業負責人的話說,採購價一路下降,不僅薄利,如果沒有大量訂單,“不賠錢都很難,更難談掙錢。”

這位台北的業內人士說,台灣的核酸產業是實打實,用什麼試劑、經過那些國家的認證,校度和準確度都是準確可信的。但中國從疫情病例和死亡數據,到個人核酸檢測結果、紅黃綠健康碼的賦予都常傳出失准或作假,讓人不知道所謂的全民核酸盛世到底是真是假。

他質疑,中國的核酸機構暴增,投入多少成本擴產了?真的收到國家給的錢嗎?利潤不明的情況下,外界很難評斷整體產業的虛實成敗。

他還說,如果中國的核酸產業也是實打實,不是亂做的,那中國在做核酸的速度和效率上,現在應該是排行全世界第一。如果真有這樣的實力,未來核酸業轉型改做DNA相關的檢測,如親子血緣鑑定,或是癌症鑑測,甚至根據人的體質投入更精準的用藥治療或保健營養市場,都有商機,不至爆發財務危機。

分析:核酸檢測業不轉型 恐爆破產潮

位於香港的華盛證券分析師聶振邦以書面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表示,中國新冠疫情的感染高峰期終有結束的一日,若“業者僅停留在新冠核酸檢測的技術層面,未有轉移至其他基因檢測,如各類型癌症或遺傳病篩查的檢測部署,顯然會有大量業者將被淘汰,破產潮是無可避免的。”

他說,根據國際商業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估算,中國基因檢測市場的產值將從2020年的151億元人民幣,於2025年成長到487億元人民幣,2020-202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26.4%,等速成長下,2030年預期將進一步增長至1,536億元人民幣。數字反映其高速增長趨勢將明顯高於中國的GDP增速。

聶振邦說,中國核酸檢測進入自費階段,費用都是即檢即付,現金流回籠迅速,少數欠薪或虧損企業應屬資金周轉不靈或是管治決策失誤的少數例子。他說,未來五年,相關檢測將轉以癌症篩查為主流,擁有配套技術或從事多元化篩查的檢測公司,未來才能成為市場上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