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最近一個月以來,立陶宛因為強化對台關係,在歐洲首開台灣辦事處,導致北京強烈反彈,兩國召回各自派駐對方的大使。而歐盟各國駐華使節則與立陶宛大使在北京合影,以示團結。
與此同時,歐洲議會外委會通過“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為使之成為法律奠定基礎。
有分析稱,這是1993年以來,中國首次召回駐歐盟成員國的大使,也是歐洲首次通過類似報告;立陶宛這個波羅的海小國,曾於當年首先離開前蘇聯陣營走向獨立。
那麼,立陶宛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其對台舉動為什麼讓北京憤怒?立陶宛的“親台”決策,如何反應西方社會對台灣和北京態度與立場的改變?這對台海與國際社會意味著甚麼?
美國西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王元綱表示,中國干涉立陶宛內政是導致立陶宛採取行動與北京對立的主因。
他說:“以近因來講,主要是因為中國對立陶宛內政有一些干涉的舉動導致立陶宛的不滿。比如2019年香港群眾抗議,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有人要組織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活動。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館策劃了一個反遊行來幹擾立陶宛民眾的遊行,造成立陶宛非常不滿。另外一件事就是在立陶宛有一個叫十字架山的地方,是一個基督教聖地。有一個十字架寫著'支持香港的活動',中國遊客就把它拿起來丟掉。導致立陶宛民眾非常不滿,因為十字架山對他們來講是個神聖的地方,怎麼可以去破壞?立陶宛外長強烈譴責這種他稱為'無恥的破壞行為'。所以這種遠因近因交錯的結果導致立陶宛目前決定採取不同的行動。今年三月立陶宛宣布退出中國主導的'17+1'中歐國家機制。第二就是立陶宛最近宣布允許台灣在立陶宛首都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這是第一個在歐洲用台灣名義(設立的)代表處。第三就是歐盟外交委員會通過一個'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第四就是歐洲議會同一天也通過一個報告,建議把歐盟駐台的機構更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也是用台灣的名義。所以從這一系列舉動可以看得出風向在轉變。”
美國艾德菲大學文理學院院長、政治學教授王維正認為,立陶宛與台灣的互動開啟了一種新的模式,這是讓北京感到惱火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北京也擔心,立陶宛作為一個歐盟國家,它的做法會引起骨牌效應。
他說:“近些年來由於中國國力的崛起,而且它對民進黨不是很信任,所以任何的舉動都認為是台獨,所以底線有緊縮的現象。現在那幾個無邦交國家的商務代表團,有中華民國的全部都廢除。現在似乎無法容忍台北以外任何的名稱,這就是為什麼能夠解釋這次在立陶宛,台灣樹立一個新的模式,用Taiwanese這樣的名稱讓中國很跳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事實上中共很怕會造成骨牌效應。有了立陶宛這樣的例子,其它一些中東歐的小國,特別是在美國背後的鼓勵慫恿下,會起而效尤。”
王維正也表示,“立陶宛事件”可能引發中歐、東歐國家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雙邊關係,並思考與台灣發展實質關係的可能。
他說:“大家都知道台灣現在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是梵蒂岡。梵蒂岡是全世界面積最小的國家,只有0.44平方公里。這個可以說是用錢也買不到的國家。到現在為止,還是支持中華民國,沒有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就可以反映出有這麼多歐洲國家,並不是每個國家都可以用'一帶一路'買到的。台灣近幾年已經逐漸走出維持建交國數字的迷思。所以中歐、東歐這些國家脫離了共產主義的控制,觀察到中國崛起後對小國不仁的待遇,特別是對新疆穆斯林的做法,還有香港。他們會想到香港這個過去高度自治的地方都能搞成這樣,下一個就是台灣。所以對這些過去有共產主義深痛經驗的中東歐國家,我覺得台灣跟它們發展事實關係,其實是有一個可以思考的空間。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北京對立陶宛的舉動感動困惑。過去所有經驗顯示,如果你跟北京發展的是雙邊的關係,譬如北京跟歐洲所有雙邊關係國家都起過摩擦。比如跟挪威是因為劉曉波,跟瑞典等都有雙邊的摩擦關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這次所有歐盟國家都站出來集體表態,對中國來講是一個集體的主意,就不會被它各個擊破。”
西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王元綱表示,“立陶宛事件”的確引發了更多歐盟國家對台灣的關注,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歐盟深化與台灣的關係。
他說:“從最近幾年歐洲國家對台灣風向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出來慢慢地在有所轉變,這也是因為國際大環境的影響。這次這個報告就強調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通過的議案基本上是壓倒性的;60票贊成,4票反對,6票棄權。強調建議歐洲跟台灣建立更緊密、更強大的伙伴關係。同時也強調要不要考慮歐盟跟台灣簽署一個雙邊投資的協定。當然歐盟駐台灣代表處更名,這些等等,可以看得出來,歐洲慢慢地走向比較支持台灣的立場。這次的'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事實上還需要歐洲議會全體會議的通過,才能正式生效。所以目前只是一個草案,下個月會知道歐洲議會會不會通過,預計是可以通過的。”
(美國之音記者尹暄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