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全球的新冠疫情已延燒逾兩年,隨著最新的奧密克戎(Omicron)病毒有輕症化和流感化的趨勢,歐美各國紛紛轉向“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思維,逐步規劃放寬防疫限制,甚至完全解封。相較之下,人口高達14億的中國則仍死守其嚴格的“動態清零”政策。對此,部分學者認為,中國除了對國產疫苗與醫療量能缺乏信心外,人口老齡化和今年一連串的政治議程,都讓中共必須嚴守死防,短期內要解封可能無望。
相較於歐美國家的單日確診數仍在上萬人,甚至數十萬人之多,中國在動輒封城和隔離的防疫模式下,兩年來的確診總數只有10萬人出頭,單日的確診人數也不過2-3位數,但卻絲毫沒有要鬆綁的跡象。以江蘇蘇州為例, 2月14日一傳出有8人確診,當地官員快速採取行動,兩天內劃定7處中風險區,不准人員進出,還關閉部分地鐵站和高速公路入口,以及暫停省市客運班車,猶如“軟封城”。
蘇州8人確診“最牛地級市”高規防疫
根據微博流傳的視頻,就連在商場購物的顧客也因發現有人確診,而必須就地在餐廳或賣場裡打地舖過夜,不准離開。
蘇州在去年中國GDP十強城市中位列第六,經濟總量近2.3萬億人民幣,8.7%的經濟成長增速更領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被譽為“最牛地級市”。此次疫情爆發的重災區就在半導體重鎮“蘇州工業區”,有多家芯片代工及封測廠因員工疑似染疫被迫暫停部分產線,業界憂心若是疫情加劇,恐將讓已經供不應求的全球芯片供應鏈更雪上加霜。
單日確診逾4千人香港仿效“動態清零”
香港是另一座備受矚目的染疫城市,自遭奧密克戎與德爾塔變異株夾擊以來,香港的新增確診數每兩三天就翻一倍,至2月16日已單日新增超過4千例。面對此困境,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說,將在中央協助下採取跟內地一樣的防疫總方針“動態清零”。
中國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友曾解釋,所謂“動態清零”並非追求“零確診”,而是一旦出現本土病例,就要通過綜合防控措施,快速採取社會干預措施以撲滅疫情。疫情初期,曾有港人提出“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思維,但遭人民日報發文痛斥為“躺平策略”,並語出警告,香港一旦選擇錯誤,疫情必然全然失控。
中國防疫不鬆手學者:對國產疫苗沒信心
中國對新冠病毒嚴防死守,也不打算放寬邊境管制,入境者仍須集中隔離14天,再加上7天的居家隔離,這和歐美各國已先後取消口罩及疫苗規定,甚至逐步開放邊境管制,形成極端的對比。對此,位於香港的呼吸系統專科醫師梁子超認為,因為染役人口多,歐美國家今年夏天就可望達到群體免疫,但這是以龐大的生命和經濟代價所換來的。反觀中國跟香港,因為兩年來成功防疫,以致民眾缺乏抗體,一旦貿然解封,後果恐怕比歐美更加嚴峻。
梁子超告訴美國之音:“尤其是(中國)內地一路都做到比較好的控制,人口不曾暴露在嚴重的變種病毒影響,如果病毒入侵,加上人口也相對開始老化,在這情況下,我們真的要完全重新開關的話,還是希望有新的疫苗,能將群體免疫的缺口補上。”
位於台北的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進一步分析,在無法預期變種病毒的殺傷力下,各國“與病毒共存”的前提就是人民要接種保護力高且可防重症的疫苗,以及備足有效的抗病毒藥物。
因中國人口龐大,藥物儲備顯然一時難以到位。中國官方近期已批准輝瑞公司生產的口服藥物,但尚未確定何時可釋出供民眾使用。至於中國衛生部門已核准的科興及國藥等多款國產滅活疫苗,實驗數據顯示,其保護力遠低於外國製疫苗,如輝瑞的複必泰(BNT)疫苗和美國的莫德納(Moderna)疫苗。
黃立民告訴美國之音:“大陸的疫苗防止感染的能力比較差啦,一般我們認為,大陸(滅活)疫苗它的有效性大約50%到60%,那mRNA疫苗是90%,所以這當中有點落差。”
中國14億人口大規模感染恐致醫療崩潰
分析人士說,中國要解封,群體免疫是首要條件,其次是中國整體的醫療量能。位於美國加州的斯坦福大學兒科與健康政策學教授王智弘(C. Jason Wang)在回覆美國之音的電郵中指出,中國有14億的人口,就算只是少部分人感染住院,也將對早已緊繃的公共衛生體系造成極大的壓力。
香港的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藹嬈也同意這樣的看法,她分析,儘管各省市醫療量能的多寡尚無具體數據,但中國的醫院體系本來就非為應對新冠疫情而設計,在各地零星爆發疫情時,尚可相互支援,但若因開放邊境導致大規模的社區傳播,只要病人一多、時間一拉長,醫療資源勢必遭到排擠甚至造成崩潰。
彭藹嬈告訴美國之音:“中國人口很多,14億人口,但是其實它公共衛生的負荷能力就是有限的,我相信每一個國家都一樣,尤其是中國這樣大的人口,如果不是動態清零,比如說跟美國或者是一些歐洲的城市仿效的話,很快地醫療系統就會崩(潰)了。”
此外,中國人口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困境,官方已終結了施行30多年的一胎化政策,試圖通過開放三胎來調整人口結構,此時自然不能爆發任何新冠疫情來危害新生兒的健康。
彭藹嬈說:“嬰兒啊、幼童啊其實他們的成長都比較好一點,但是他們不能接受(種)疫苗,三孩政策現在還在推動的時候,如果我們有一個(疫情)危機在嬰兒幼童這塊的話, 跟人口政策是相違背。”
中共20大前防疫政策難鬆手
另一個讓中國政府不敢解封的原因,恐怕是今年所排定的諸多國際和政治議程,包括二月的北京冬奧會,以及三月的年度政壇大秀“全國兩會”,接下來9月份亞運會要在杭州舉行,而攸關習近平續任並引起全球矚目的“中共二十大”也將在秋天登場。為了不讓這一連串的政治任務受到疫情攪局,多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學者皆認為,至少在中共二十大前,中國鬆綁邊境管制與國內動態清零的可能性不大。
外界普遍認為,中國的清零政策也是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但彭藹嬈認為,北京現在的動態清零措施已經遠比2020年採取的封控防疫更為細膩,從小區到城市,儘管個別規模看來驚人,但放到全中國14億人口的範圍來看,影響就相對有限,總量規模差異是中國能夠採取動態清零,其他國家卻做不到的原因。
此外,由於防疫有成,中國反而收到許多從越南等國回流的製造業訂單。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中國在2021年的進出口總值衝上歷史高點,達6.05萬億美元,因此官方認定,清零政策非但無損經濟,反而有利。
但中國的清零政策要持續到什麼時候?彭藹嬈表示,她的研究團隊幾乎每天都在評估,判斷過的時間點從2021年初、夏天到聖誕節前都有,可惜變種病毒一再打擊經濟學家們的信心。
病毒不斷變種學者:清零政策難持續
台大兒童醫院的黃立民直言,兩年過去了,各國都出現了防疫疲倦的現象,因此,繼續圍堵新冠病毒,終究不是辦法。
黃立民告訴美國之音:“這個(圍堵)要持續下去是不容易的,因為病毒的傳染力太強了。總有一個時間點,你必須要妥協、要去承認說,你防不住這只病毒,然後開始去過比較正常的生活......總是會到一個時間點以後,你就發現你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會對社會跟經濟造成很大的衝擊,你就會考慮改變政策了。”
新冠疫情爆發之初,中國因隱瞞發源地湖北武漢的疫情而飽受各國責難,但短短幾個月後,中共就因鐵腕防疫有成,與歐美各國深陷疫情泥淖、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慘狀形成極大對比,反而成為其凸顯制度優越性及執政合法性的佐證。
促中國重啟國門國際壓力或成推手
隨著歐美各國紛紛解封,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王信賢認為,若中國還堅持把自己封在防疫泡泡裡,未來的處境就會變得尷尬。
王信賢告訴美國之音:“如果大部分國家都在今年開放,中國還封鎖,它就不能凸顯它的製度優越性。我覺得,對它來講就會有壓力,不過如果說各國都希望中國開放,在條件都配合下,或許它也會開放,它要營造出一個,就是說它被全世界需要(的情境)。”
中國的這一場防疫大戰,牽動到的不僅有其境內的公共衛生和經濟,還有敏感的國際地緣政治。王信賢認為,隨著中共完成今年內的各項政治任務,並提高保護力較強的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供給後,中國或許將分地區、分階段逐步重開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