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國對與中國的競爭關係直言不諱,在內政和外交上布下棋局,這已經成為公開的事實。
三月底,美國參議院通過大型抗中法案《美國競爭法》(America COMPETES Act), 以加強美國國內供應鏈、先進技術研發和科學研究,提升美國競爭力在全球領域中與中國的抗衡能力。
此前,《南華早報》刊文稱,有中國外交專家認為,華盛頓針對中國的戰略轉移已經準備就緒,而拜登已就“極端競爭”放話;中國需了解華府制定中國政策的新面孔,這就是所稱的“新生代對華辣手”(tough new China hands)。
中國研究者點名美國對華政策“辣手”
《南華早報》稱,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員樊吉社認為,美國拜登政府對付中國的新戰略主要落實在四個方面,包括建立國內共識,加強外交、軍事和經濟同盟,將新政策的方向制度化,以及培養新人才。
樊吉社提到美國前財政部長漢克·保爾森和前國務卿基辛格,認為他們都是在兩國關係正常化中受到美中雙邊高度認可的關鍵人物。
樊吉社指出,強烈對比之下,美國現任國安顧問、拜登總統的中國政策主要操作人沙利文(Jake Sullivan), 美國印太事務協調人坎貝爾(Kurt Campbell),美國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的次長科林·卡爾博士(Dr. Colin Kahl)等多名關鍵部門官員,則被認為是美國對抗中國的新生代“對華辣手”。
樊吉社說:“新生代僅僅觀察到過去20年的中國。他們看到美國力量下降和中國力量上升……他們對中國更強硬,但是自己的信心卻在跌落。”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中國戰略部主任白邦瑞博士(Dr. Michael Pillsbury )告訴美國之音,美中關係上,漢克·保爾森和尼克松等這些老一輩對華專家,“在年輕一代研究中國的(西方)專家眼裡已經失去了信譽,尤其在石宇(Issac Stone Fish)不久前推出的新書《美國第二》( America Second )中更是如此”。
“對華辣手”將索要公平自由和人權
沙利文作為國安顧問和拜登總統的中國政策主要操作者,2021年11月7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表示,美國不再謀求改變中國政治制度。事實上,這被視為“明顯區別於諸多美國前朝對華政策的標誌”。
沙利文強調,美國對華政策的目標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兩個大國能夠在世界體系中共同運作,總之是“體現一個開放、公平和自由的印太地區;一個開放、公平和自由的國際經濟體系。其中,世界人權宣言所崇尚的基本價值和標準,需要在國際體制中獲得尊重”。
沙利文指出,美國對華關係中應該獲得關注的重點是,“我們是否與中國達成有效競爭的條件,以便美國能夠依此在全球範圍捍衛自己的價值,推進自己的利益”。
此外,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人坎貝爾,在論及美國的國際作為時,也強調“競爭”概念。
坎貝爾今年年初接受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線上採訪時稱,“中美之間的主導模式將越來越多地由競爭來定義。而且,從根本上說,我們相信,可以以競爭為特徵的方式與中國合作,但我們在某些領域進行競爭的同時,將在創新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自己社會的積極性。”
他也強調,美國將尋求採取措施,防止競爭的某些方面轉向軍事意義上的危險境地,或者導緻美中之間無意中的碰撞。
與此同時,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稱為“是什麼貨色”的美國“印太經濟框架”讓北京公開表達不爽。
今年二月,美國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在台北說,在美國推動的“印太經濟框架”中,美國“無意讓中國加入”。
路透社引述康達的話說:“我認為可以肯定地說,我們正在與該地區的合作夥伴進行初步對話。他們與我們一樣,也希望重回過去那種願景,就是一個國家不受脅迫,並能夠以不受阻礙的方式自由地追求他們的經濟和安全利益……目前不打算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印太經濟框架。”
有分析稱,康達表態的潛台詞應該是,中國的出現破壞了該地區過去的美好;中國以“脅迫”方式“阻礙”當地國家追求利益的自由。
美國政策精英改變風向始於數年前
“哈德遜研究所”的白邦瑞博士通過電子郵件告訴美國之音, 美國政治精英改變對中國政府看法的風向並非現在,而是開始於數年前。
白邦瑞指出:“拜登總統的許多顧問都對我在著作《百年馬拉松》( The Hundred-Year Marathon )中出的主意和對問題的分析表達了感謝。我認為,他們從拜登還在當副總統的2015年開始,就一直在研究和實施那本書裡提出的想法。”
白邦瑞在2015年出版的《百年馬拉松》中稱,中國包括孫子兵法和關於毛澤東戰略在內的文字作品都強調“欺騙” (deception),“中國式欺騙主要是為了誘使敵人在行動上出錯,而不是為了完整實施自己的計劃”,意即他們欺騙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是為了對付敵人。
他認為,美國沒有了解中國,甚至在諸多方面誤解了中國,這些誤解包括:接觸帶來全面合作;中國走在實現民主的道路上;中國是脆弱的花朵;中國希望像我們,而且正是像我們一樣;中國鷹派很弱小。
加拿大歷史學家、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齊慕實教授( Professor Timothy Cheek )告訴美國之音,對中國的誤解“源於我們這邊,而非中國。凡是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讀過中國有關文件的人都知道,中共從來沒有承諾過,也沒有暗示過,如果能夠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就會實現民主。中共只說,它將成為國際體系中的一員,這點它做到了。至於它會變成像我們一樣的民主體制,則是美國和西方,甚至包括我個人的一種幻想……這顯示,我們對中共政治現實的了解少得可憐……是我們這些西方人認為,中國還弱小,所以可以繼續放縱一下他們的感情,因此避免過多批評中國政府。”
而白邦瑞在《百年馬拉松》中稱,“美國人的傲慢讓自己相信,成為美國這樣的國家是所有其他國家的抱負。”
美中合作50年,誰變了?
美國亞洲協會的美中關係中心,在2020年初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公佈的調查報告《應對龍--跨大西洋的中國挑戰》中稱,“美國與歐洲對中國的看法,包括其行為和政策反應,都趨於相同……美國與歐洲現在面對的中共黨國,與過去40年雙方都尋求以夥伴關係合作的國家,已經非常不同。”
報告稱,此後新冠的大流行加劇了報告中得出的結論。
這份報告說,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姿態變得更加強硬,更加苛刻,更加蠻橫,更具對抗性,更不容忍……在國內,中國也變得更加高壓”。
台灣歐美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裘兆琳博士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的變化是明顯的。中國GDP從2003年美國的八分之一到2009年的三分之一,2008年舉辦奧運年,神舟7號升空,2008年開始一度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中國便有學者開始說“情況已經不一樣了”。
裘兆琳引用清華大學知名學者閻學通的話說,“韜光養晦政策是中國實力弱時採取的政策,將來實力強了會不一樣,不是永久性政策。”
裘兆琳指出:“這是2010年說的……習近平掌權後,2013年突然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南中國海島礁秘密軍事化,到'東昇西降'提法……中國一改過去的魅力攻勢,轉為戰狼外交……”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齊慕實告訴美國之音,現在“中國已經強大,而且更加強硬,西方無需繼續放縱其感情……需要接觸和批評同時進行。我們與之接觸,也接受他們的不同,但要求彼此尊重。比如在台灣問題上,中共肯定要求我們視台灣為中國的叛離省份。但是,台灣有民主,人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還有,在中國國內包括新疆、西藏在內的人權問題上,我們都不能對北京投其所好。”
美國胡佛研究所在不久前的播客節目中說,“美國精英(一度)喜歡談論'5000年文明',但這種可能直接來自《中國日報》的說法,強化了北京的話語重點。”
有分析稱,美國政府的“對華辣手”無論是“大辣”還是“小辣”,都說明,美國已經從過去對中共的不了解、誤解和不切實際的玫瑰夢中醒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