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事專家:對付中國挑戰不惜“偵察威懾”

美國在軍事上對中俄嚴陣以待。(美聯社1997年資料照)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國軍事專家:對付中國挑戰不惜“偵察威懾”


美國軍事專家提出,應對中國和俄羅斯在其周邊地區日益增強的擴展能力,目前美國軍隊的配置不足,應該以“偵察威懾”的作戰概念來應對北京和莫斯科的挑戰。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日前發表研究報告,認為目前世界處於一個大國競爭重新抬頭的時代,美國及其盟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必須阻絕中俄兩國在其周邊領域或地區,對美國的盟國或夥伴發動機會主義侵略行為的能力。

報告推出一個“偵察威懾”(deterrence by detection)的作戰概念,利用現有的非隱身、長耐久的無人機系統(UAS)網絡,在西太平洋和東歐關鍵地理區域保持實時、持續的“ 態勢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以阻止北京和莫斯科可能發動的侵略行動。

作為美中緊張局勢加劇後維持該地區監視和威懾任務廣泛戰略的一部分,美國空軍目前在南中國海和太平洋戰區其它地區上空,飛行B-1B轟炸機和“全球鷹”間諜無人機。

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這份研究報告說,美國和盟國在地區熱點區域增加無人機使用的清晰戰略,可以有力遏制俄羅斯和中國對灰色地帶的侵略。研究認為,這項被稱作“偵察威懾”的新戰略,美國每年將耗資約14億美元。

研究報告的作者在6月4日舉行的一次視頻研討會上表示,北京和莫斯科“正在以增強偵察打擊網絡能力為幌子,發展對周邊國家發動侵略的能力”;而美國軍隊在應對俄羅斯在西歐和中國在東亞的潛在區域侵略方面配置嚴重不足。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托馬斯·馬恩肯(Thomas G. Mahnken)說,美國及其盟國面臨的最重大挑戰之一,是必須阻絕北京和莫斯科發動機會主義侵略行為的能力;例如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行為,或者北京可能針對台灣、日本或其它地方的行為。

具體到北京對華盛頓構成的挑戰,美國軍事專家和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一直非常希望重新建立對台灣的政治控制。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大部分行動規劃都涉及台灣,成為中國作戰準則的主要戰略方向。

特別是台灣總統蔡英文2016年當選以來,中國以各種方式加大了對台灣的壓力,包括派遣軍用飛機和船隻接近台灣。中國軍隊還提高了攻擊台灣所需的複雜聯合行動的能力,使得台灣在面對北京的攻擊時更加脆弱。

另一方面,中國在南中國海地區人工建島以及將其軍事化的活動仍在繼續。在一些地點的設施建有軍事裝備、跑道、加固的飛機機庫、電子乾擾設備以及反艦和防空導彈。

研究報告的另一位共同作者、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高級分析師格雷斯·金(Grace B. Kim)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的這些基礎設施和裝備可以支持中國未來的進攻性軍事行動;北京可能利用這些地貌區域作為基地,攻擊或奪取先前沒有佔據的另一個有爭議的地貌區域。這可能會引發危機升級,甚至導致潛在的戰爭。

在東中國海,有美國的盟友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國家都與中國和彼此之間有領土爭端。近年來,中國武裝力量一直在騷擾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附近的船隻,迫使日本多次緊急起飛、攔截中國戰鬥機。

格雷斯·金說:“中國還首次與俄羅斯一起,在有爭議的空域進行聯合轟炸機飛行,在美國盟友韓國和日本之間製造隔閡。”中國海岸警衛隊和海上民兵船隻,不斷侵入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附近海域。

“不幸的是,美國軍隊目前的配置不當,無法應對這些挑戰,” 馬恩肯說,“我們傾向於依賴昂貴和稀缺的平台,在激烈衝突的背景下,這些平台是有價值的。但是,它們與長期監測許多關鍵領域的需求相悖。”

馬恩肯表示,美國需要做到的是,能夠獲得併長期保持“ 態勢感知”,以便為美國及其盟友收集和傳播大量的信息。行伍出身的馬恩肯,在美國海軍預備役服務24年,參加過伊拉克和科索沃戰爭,並在2006-2009年擔任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

這份由馬恩肯主筆的報告認為,實施“偵察威懾”的概念將需要一個“情、監、偵”(ISR)網絡。該網絡必須由具備成本效益、持久耐用,並可與盟友和夥伴互操作的系統組成。

“偵察威懾”作為一種創新的戰略,建立在這樣的概念之上:如果我們的對手知道自己正在被監視,知道自己的行動可能會被廣泛宣傳、並且產生和維持實時“ 態勢感知”,而這種“ 態勢感知” 有助於解決既成事實的挑戰;因為此時的對手則不太可能從事機會主義的侵略行為。

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是獨立、無黨派政策研究機構,旨在促進國家安全戰略和投資選擇的創新思維和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