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美中不會注定開戰 但注定是戰略競爭關係

2024年7月30日,美國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有關美中戰略競爭的聽證會上作證。 (美國之音記者李逸華拍攝)

美國國務院第二號官員表示,中國一直以來從來沒有真正考慮過要深化和美國的關係,而是想取代美國在世界的地位。這位資深外交官也認為,華盛頓和北京不會注定走向戰爭,但將注定是戰略競爭關係。

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星期五(11月22日)在華盛頓智庫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一場討論拜登政府印太政策的會議上表示,“有些人會說,我們(美中)注定要開戰,我不這麼認為,但我確實認為我們注定要進行戰略競爭。”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十多年來,中國一直認為美國正在急劇衰落,他們決心採取措施要取代美國力量的許多要素,”他說。

坎貝爾表示,回顧美中關係的歷史發展,美國在中國發展為超級大國的過程中提供了許多的協助,但中國一直以來並沒有真正的考慮要深化和美國的關係。

“首先,我們提供了和平與穩定,主要是在印度-太平洋地區,長達數十年之久。你不應該低估這一點,70年代末、80年代和90年代的和平與穩定,是中國得以實現驚人成長的創新和製造業創新的關鍵特徵,”坎貝爾說。

除了長期的區域穩定,坎貝爾接著提到,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境外資本提供者,為中國製造和創新提供資源;第三,美國對中國開放市場,並尋求世界貿易組織的製度化,這使得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而“這往往對我們不利”。

“我認為,在這段期間裡,在內部,中國並沒有思考如何深化與美國的合作,而是更多地思考如何積累實力,如何發揮更大的主宰作用,讓美國越來越邊緣或被甩到一邊,”坎貝爾說。

坎貝爾說,意識到這樣的情況讓美國政府日益感到沮喪,「要與中國在我們認為具有共同目標的領域取得真正進展是由多麼困難,因此我自己也覺得越來越困擾,連基本的互動都如此困難。

即將在明年1月卸任的拜登政府自上台以來試圖重新建立華盛頓和北京的溝通管道。上週六,美中兩國元首在秘魯利馬太經合組織(APEC)論壇間隙舉行了會晤。這是拜登(Joe Biden)總統任內兩人的第三次面對面直接接觸。

拜登說,美中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強調兩國領導人有責任不讓競爭轉為衝突。

習近平過早放棄韜光養晦,給了美國更多的時機來應對?

坎貝爾表示,中國一直以來的目標就是要取代美國,成為主宰世界的大國,但他認為,中國存在的一個討論是,習近平是否太早暴露了雄心。

“坦白說,我認為在中國的一個大辯論是,--雖然你知道這些不是公開討論的事情--習近平是否提早走了十年,”坎貝爾說,“因為事實上,中國仍需要積累更多的力量。我認為很有可能,儘管他的一些民族主義者發出的關於中國不會任人擺佈和自立自強的情緒在國內深得人心,但他們的行動為我們因此能夠採取的一些多邊和雙邊措施,而且坦率地說,還有國內措施提供了動力。 ”

坎貝爾被視為美國外交界中最熟悉中國相關政策的官員之一。他在奧巴馬政府時期曾任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在拜登政府曾任負責亞洲事務的高級助理,並在今年2月出任常務副國務卿,在國務院中是僅次於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排名第二的美國外交官。

在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執政期間,坎貝爾在時任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領導下,在塑造華盛頓的“重心向亞洲轉移”政策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即將在明年重返白宮的特朗普(Donald Trump)提名的國務卿人選、佛羅里達州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曾多次發聲,提出了與坎貝爾類似的看法。

魯比奧在2021年的一次演說中直指,美國在克林頓(Bill Clinton)總統時期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因為它植根於一個錯誤的假設,”魯比奧當時在演說中說,“克林頓總統完美地概括了這一假設,” 他說:“透過加入世貿組織,中國不僅僅是同意進口更多我們的產品,它也同意進口民主最珍視的價值觀之一-經濟自由。”

“我們輸出的不是‘經濟自由',而是我們的工業實力。結果造成了經濟、社會和地緣政治災難,” 魯比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