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界領袖:美中最大的問題不是雙邊的避免誇大威脅

  • 莉雅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大使(Craig Allen) 在兩國展開新一輪貿易談判之前接受了美國之音專訪。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商界領袖:美中最大的問題不是雙邊的避免誇大威脅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大使(Craig Allen) 在兩國展開新一輪貿易談判之前接受了美國之音專訪。艾倫大使表示,美中貿易戰已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雙方越快解決問題越好。不過在他看來,美國和中國最大的問題不是相互之間的問題,而是各自國家內部和多邊的問題。他警告說,北京與華盛頓圍繞技術建立圍牆的衝動將扼殺創新與創造力。艾倫還認為,美中過去40年的交往給兩國都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因此不要假裝是受害者,也不要誇大威脅。

貿易戰已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會長艾倫(Craig Allen)最近在亞特蘭大參加有關美中建交40週年研討會的時候接受了美國之音的專訪。他表示,美中兩國在華盛頓舉行的新一輪貿易談判是非常重要的。他希望這次談判為新協議的達成奠定基礎。

這位在去年7月成為代表兩百家在華美國企業利益的非營利機構的負責人說,美中兩國的貿易戰對美中兩國的公司和供應商造成了不同的影響。

他說:“到目前為止,我認為(關稅)已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而且造成了供應鏈上的低效,並給投資者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中國在美國的投資下降幅度高達80%。美國在中國的投資因為它規模更大而且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其中很多實際上是再投資而不是投資,因此它可能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所有規劃者在考慮下一步的投資計劃時都不得不面對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除了這些影響以外,他還對美中兩國以超出經濟以外的手法來應對貿易摩擦表達了擔憂。

他說:“我認為,在美國的中國公司以及在中國的美國公司都對以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以及情緒化的反應來應對貿易摩擦感到關注,並導致消費者選擇的改變。我們真的希望避免任何與消費者相關的反應超出經濟注定的範圍。”

希望雙方盡快找到解決貿易問題的途徑

在美國駐日本、中國和南非大使館常駐過並擔任過駐汶萊大使的艾倫認為,特朗普總統徵收關稅的做法使得雙方展開了比我們以前更直率的對話,他對此表示讚賞,但是他希望雙方儘早找到解決貿易問題的途徑。

他說:“現在是結束這場認真的討論的時候了,中方提出了嚴肅的建議,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日期。中方確切的知道對他們提出的正當的問題是什麼。不僅是美國提出了這些問題,我們的歐洲朋友和日本朋友也非常清楚地表達了同樣的問題。這些不是雙邊問題。它們本質上是多邊問題。這些問題越早解決,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人來說都越好。”

美國的提議有利於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

艾倫大使說,有一個被人們忽視的重要一點是,特朗普政府提出的使中國成為一個更加受市場驅動和更少官僚主義控制的經濟體的幾乎所有建議對中國的長期經濟增長都是積極的。如果中國要逃避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實施這些政策,而且越快越好。

他說:“今天在中國,每個經濟指標都指向負面方向。中國經濟正在放緩。美國經濟正在放緩。全球經濟正在放緩。因此,現在正是一個認真、冷靜地思考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解決問題並為所有中國人民和所有美國人民創造持續經濟增長平台的好時機。這並不困難。我們可以通過嚴格和慷慨地履行我們的世貿義務,並在合理的國家安全限制範圍內為彼此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反對美中經濟關係應該脫鉤的說法

但是眼下在美國,有很多關於美中兩國是否應該進行經濟脫鉤的討論。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史劍道與他的同事卜大年最近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說,中國是美國的一個危險的對手,美國應該把它當作這樣一個對手來對待。他們認為,美國應該對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作出重大調整。

艾倫大使從多個層面對這種看法進行了反駁。

他說:“首先,我認為我們需要避免誇大其詞,我們需要務實,以實證的方式來看待這個關係。我認為,對自40年前外交關係開始以來的這個關係進行的任何實證評估,都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即這個關係給世界、中國以及美國都帶來了巨大的利益。第一,在這段時間裡,亞洲沒有爆發陸地戰爭。讓我們為此感到高興,並記住,在我們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和積極的關係之前,我們有過三次戰爭。對於該地區來說,這足夠了。”

在他看來,美國和中國是競爭對手,但也必須合作。

他說:“競爭與合作,這些並不矛盾,它們不是相互對立的。我們必須即競爭又合作。問題是我們如何構建我們之間的競爭,使它成為健康的競爭。健康的競爭指的是,我們不是試圖把對方扳倒。我們試圖提高自己,如果我們以積極的方式、積極的互惠這種方式看待競爭,那麼這是一個總和為正的遊戲。如果你把它定義為一個總和為負的遊戲,我認為我們已經明確證明我們能夠相互傷害,但我們是交織在一起的,我們是相互依賴的。這是一個實證的現實,它是一個為區域和全球和平奠定基礎的實證現實。”

美中之間最大的問題是內部和多邊的問題

他還認為,美國和中國最大的問題不是相互之間的問題,而是各自國家內部和多邊的問題。

他說:“這兩個國家都有內部的問題,但我們不能把我們所有的問題歸咎於對方並相互指責。如果我們相互指責對方對我們所有的問題負責,我們就不會解決我們的國內問題。大多數情況下,它們不是由另外一個國家造成的。這些是國內問題。所以我認為,在中國和美國,有很多人願意把另一個國家當作替罪羊,把它當作他們問題的根源。大部分情況下,這都是無稽之談。每個國家都應該在內部解決自己的問題。”

需慎重對待美中之間的貿易問題

艾倫大使表示,我們不能低估或選擇避免美中之間的問題,而是要慎重對待這些問題。

他說:“我絕不希望忽視或低估這些問題。我只想以務實的、非誇張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而且我們需要小心謹慎,相互尊重,並以一種能夠使我們處於更好處境的解決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我們不小心,我們將發現自己處於對雙方都不利的處境,這就是兩國之間越來越多的貿易制裁,越來越多的脫鉤,越來越多的問題和誤解。”

這位前負責中國事務的副助理商務部長強調,中國的一些貿易做法並不是只針對美國的。

他說:“我不得不說,我會把中國採取的損害美國工人和企業的一些貿易做法放在多邊而不是雙邊的籃子裡。中國的貿易談判代表並不是有意去損害美國經濟。那是無稽之談。中國的產業政策是一個多邊的冒犯,不是國內或雙邊的。這是一個多邊問題。我們有解決這些問題的多邊機構,可以通過世界貿易組織來處理。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些機構來解決我們的問題。”

但是,很多批評人士認為,像世界貿易組織這樣的國際多邊貿易機制無法對付中國的一些貿易做法,包括對國企提供補貼、知識產權盜竊和強迫技術轉讓等。

艾倫大使承認,25年前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的確存在不足,但是我們可以對它進行一些結構性的改革,而且這方面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進展。

他說:“至少我認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是為了使世貿組織現代化的一個努力,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成功的。到目前為止,至少有11個國家已經或正在使它生效的過程中。我的理解是,還有其他13個國家想加入進來。這是一個WTO+類型的過程。我認為這是對WTO存在的不足做出的適當回應。”

他還表示,中國一方面表示尊重世貿組織,一方面卻利用它的模糊性,甚至公然違反該組織的有關規定。他希望中國真正的履行世貿的規定,成為一個多邊貿易體制的捍衛者。

艾倫: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嚴重

艾倫大使說,儘管奧巴馬總統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曾經就網絡安全的問題達成了協議。根據該協議,中國承諾不會將間諜活動作為幫助中國國有企業或其他公司的一種方式。但我們所看到的是,該協議似乎已經破裂,網絡入侵的活動正在不斷增加。

他說:“我要說的是,在中國方面,我們看到了很多對網絡安全的過度關注,以至於外國的硬件和軟件正在從中國大部分的基礎設施中被撤出。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我遺憾的是,由於網絡安全方面的擔憂,世界上最好的技術經常不被允許在中國使用。我很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機會利用世界上最安全、最廉價和最好的互聯網設備。我們應該被允許選擇我們希望選擇的東西,而且應該允許公司按照他們的意願進行選擇。”

圍繞技術設置高牆將扼殺創造力,對雙方都不利

針對美國以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電訊設備製造商華為的擔憂以及採取的措施,艾倫大使認為,如果華為的確違法了美國的法律,那麼它就應該被繩之以法。

他說:“沒有哪家公司應被允許從事欺詐行為。我們但願所有公司都依法得到平等、公正和透明的對待。”

不過,他對美中兩國都以國家安全為由在高科技領域採取限制性措施的做法提出了批評。

他說:“在國家安全方面,貿易與國家安全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聯繫。但我認為,在美中兩國,如果你把國家安全定義為無所不包的東西,事實是它什麼也不包含。我們應該在一個真正重要的小區域周圍設置高圍欄,並且在世界各地通常都可以獲得的領域不設置任何圍欄。但我在北京和華盛頓所看到的是圍繞技術建立圍牆的衝動,這將扼殺創新,扼殺創造力。它會扼殺生產力。這對兩個國家都不利,也不利於公共的利益。我們需要非常小心。我們有不節制的話,我們可以造成很多傷害。”

避免誇大威脅或把對方當作替罪羊,避免假裝是受害者

在專訪的最後,艾倫大使強調說,40年前,鄧小平和卡特伸出了跨過太平洋的友誼之手,並帶來了豐碩的成果。我們有義務確保未來40年具有同等的成效或同等的建設性,使美中兩國都獲得繼續擴展的餘地,繼續實現我們的自然潛力。

他說:“我們要麼一起這樣做,要麼我們一起掙扎。我建議我們對貿易或商業施加額外的限制要非常慎重。我們應該以適當的和憑經驗有效的方式維持我們的國家安全制裁和國家安全政策。讓我們避免誇大威脅,避免把對方作為替罪羊。讓我們避免假裝我們是受害者,而實際上兩國在過去40年內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且可能在今後的40年繼續受益。”

他呼籲美中雙方找到抓住這個機會的途徑。

(美國之音進行一系列採訪,反映有關美中關係及美國政策的負責任的討論和觀點。被採訪人所發表的評論並不代表美國之音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