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中國武力威脅 台國防部規劃後備戰力大改革

台灣國防部長嚴德發解釋後備改革方案(美國之音黃麗玲2020年10月22日攝)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因應中國武力威脅 台國防部規劃後備戰力大改革

面對中國升高的武力威脅,台灣除了加強常備軍的不對稱戰力外,也計劃以提升後備戰力來因應。台灣國防部長嚴德發週四(10月22日)在立法院提出後備改革方案,宣示將成立“防衛動員署”,並自2022年起,後備軍人每年的召訓量將倍增至26.8萬人。他說,屆時,只要總統動員令一下,將有總計45萬的現役和後備軍人立即投入防禦戰事。

嚴德發指出,為達成蔡英文總統於今年520講話中所宣示之“常、後備部隊形成一體”的目標,自後年起,台灣預計在列管的231萬後備軍人中,精選退伍8年內的役男76萬人,並將其每年的召訓量擴至近27萬人,每人8年內最多召訓4次,且每次的教召時間也從現行的5-7天延長至14天,以強化其“灘岸守備和殲敵”、“城鎮作戰”、“重要軍事目標防護”三大能力,並提高其與18萬現役軍人的聯合作戰力。

台灣後備戰力大改革

國防部所提出的改革規劃,從後備部隊之指揮組織調整、部隊整建、未來的編管、訓練內容和武器裝備等五大面向,進行全面之檢討和精進。

此外,嚴德發表示,為激勵士氣,後備軍人的薪資將提高1.5倍,並新增就醫等福利。不過,基於充實戰力和公平原則,後備士官級以上退役者於編管8年內未曾受召者,也將檢討解除此年制,以擴大幹部選充人力;而未來退伍的女性志願役軍士官也將評估納入後備編組。

對此一改革案,國民黨籍立委、同時也是國民黨主席的江啟臣首先就分階段動員之實戰力提出質疑。

他在質詢時說:“如果真正發生戰爭,它是不可能跟你分階段,(讓你可以)明天動員北部(戰區)、後天動員南部(戰區)。一旦開戰,整個(要)動起來,問題是,你現在沒有整個動起來過。”

嚴德發則回覆:“平常是分段在動,(江)主席剛剛指導的,我們要考量社會的秩序和民眾的恐慌,那我們將來要評估,看怎麼樣把它加大。”

兩岸緊張情勢升溫,台灣社會對提升後備戰力已逐漸形成共識,但對從何檢討起、又如何改革和落實,除了朝野政黨,台灣民間學界意見也紛陳不一。

回復徵兵制呼聲不斷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羅慶生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台灣雖號稱有2百萬的後備軍人,但戰力太弱是長期忽略的結果,再加上,後備軍人的配合意願不高、訓練本身也不紮實,淪於形式,“根本達不到戰力回復或恢復一定戰鬥技巧之要求。”他說,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評估台灣後備戰力太差的原因。

至於對國防部的後備戰力改革方案,羅慶生認為,如果台灣不改回所有役男都要服義務役的徵兵制,最遲10年後,後備兵源將剩下只有服過4個月軍事訓練者,面對這樣疲弱的後備戰力,任何改革都不可行。

羅慶生說:“沒有徵兵制來做基礎,你現在做的教召的改革都是空的。”他說,軍事備戰是相當嚴肅之事,沒有捷徑,也不可能“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台灣自1950年開始實施役男服2-3年義務役的兵役制度。但隨著改制,1990年統一服役2年,2000年起則縮短為1年10個月。再配合軍隊精實案及專業募兵制之推行,2008年役男兵役期縮至一年,2013年起更大幅縮短至4個月。目前,據國防部估算,當過一年兵之末代義務役男將約於2025年全數退伍,屆時,台灣真正的主戰力將來自近19萬的專業志願役,雖然質精,但量太少,因此,引發強化後備戰力之呼聲。

不過,現行後備軍人對教召普遍排斥。台灣監察院2018年一份調查報告發現,台灣國防部於2015-2018年間總教召近8萬人,但有七成以上的後備軍人都以出國為理由來規避回訓,另有約2%的人則是寧可被移送法辦,也不願回訓,凸顯台灣後備戰力長年積弊之深。

雖然台灣近期的民調顯示,若台灣因追求獨立而引發中國使用武力,有高達七、八成的受訪者都表達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但此一主觀意願,對照真正之作戰參與度和作戰能力仍有極大的落差。

對於走徵兵制的回頭路,除了羅慶生等學界人士,目前民間和國民黨中也有諸多人士呼應,甚至倡議女性也要當兵。

不過,此一提議涉及修法、平時養兵的龐大預算和軍事戰備武備等諸多問題,政治困難度相當高,目前,僅流於呼聲,台灣行政和立法兩部門皆未見有納入考量的任何具體作為。

提升現有後備戰力較務實

因此,就務實面,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和王定宇都樂見國防部開展後備戰力之改革。

羅致政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就提升後備戰力的兩大目標而言,國防部的規劃沒有問題,但如何落實和訓練的內容是關鍵。

他說:“它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嚇阻對方不要發動戰爭,因為,他(解放軍)會想到,就算把台灣打敗了,可是,(若登島後),不論是游擊、不論是巷戰等等,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換句話說,咬到台灣,但吃不下去。第二個是爭取更多的時間。”

羅致政說,台灣的戰略縱深太短,只要一開戰,全島皆是前線,也沒有大後方可支應。因此,後備戰力若能大幅提升,除了平時有效嚇阻解放軍開戰,也可以在戰時爭取到更多時間,等待如美國等其他國家來援馳。

不過,他認為,在訓練內容上,後備戰力應該要加強城鎮守衛戰力,這是台灣以前較少著眼之處。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則以“改變的契機”來形容國防部的改革方案。

他說,就兵源而論,台灣絕不會將訓練資源浪費在只有服過4個月軍事訓練的新兵上,因此,他解析,台灣真正的後備戰力將來自真正具有“即戰力”、約20-40萬員的後備菁英,而未來的兵源將主要由每年1-2萬名退伍的專業志願兵來補充。他說,經過精算,這可以達到平衡,未來不至有兵源大幅短缺之窘境,戰力也會是最強的。

後退先發 維持一級戰力

王定宇認為,在“後退先發”的原則下,也就是,剛退伍者因戰技、戰力較強,優先納入後備軍之原則,台灣的後備戰力應該可以逐漸恢復到一級戰力,而且如果執行成效良好,24小時內就可以快速動員完成。

他向美國之音表示:“將來的後備軍人也具備有飛(F-)16(戰機)的能力,這(是)一級的戰力。若需要時,(他們)在24小時內就要到指定單位報到,也就是,24小時內,我們的現役軍人要倍增,分屬不同的戰備位置,(這代表)動員體系要弄好。”

王定宇說,台灣未來會積極向其他國家取法,包括美國各州的國民兵(National Guard)的制度、瑞士、以色列或新加坡的訓練方式,台灣都會參考,以隨時檢討並進一步強化台灣的後備戰力。

前“香格里拉”論壇的資深研究員亞歷山.尼爾(Alexander Neill)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除了美國的國民兵制度,台灣也可以參考英國的地方自衛隊(Territorial Army),兩者都是後備戰力,但他們是一群保有較高戰技和戰力的兼職軍人,但其成功建軍的關鍵在於:軍方提供給後備軍人和其雇主的誘因都要夠高,才能留得住這些兼職戰力。尼爾表示,台灣若能恢復徵兵制或延長義務役的役期,10年後的兵源才會比較充足,如果無法恢復,就要發展出介於募、徵兵兩者間的混合制度,因此,諸如英、美的兼職軍人制對台灣的參考度很高。

台灣自2017年起,也開始推行“後備戰士”之制度,也就是俗稱的“週末戰士”,讓有正職的民間人士,可以利用每月入營2日,每年參與一次軍演,以及全年至少在營29日的方式來熟悉武器裝備操作,以便戰時可以發揮即戰力,不過,推行至今,每年招募員額都在200人以下,戰力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