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北緯25度、東經123度的東中國海5個小島構成總面積5.53平方公里的釣魚島(台灣稱釣魚台列嶼、日美稱尖閣諸島)近半個世紀來,中華民國、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糾紛經過主角演變,現已是後兩者劍拔弩張的現場。
是擱置這一主權糾紛、和平共謀最大利益,還是繼續爭端至爆發戰火,可能依舊是政治道具與風向標。
日本外務省網頁上用中文簡體、繁體等12種文字宣揚日本對尖閣諸島的主權,稱約75年間,中國政府從未對日本實際控制尖閣諸島提出過異議,在《舊金山和約》中,尖閣諸島被確認為日本領土並被置於美國施政之下,而在此期間,中國共產黨的黨報及中國地圖也都將其作為日本的領土。
1895年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內閣決定把釣魚島納入日本領土,隨著清朝戰敗,清廷不得不割讓台灣及附屬島嶼給日本,隨後外強侵略、辛亥革命至中華民國誕生、二戰、國共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政治運動等等內憂外患不斷。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際法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邵漢儀還說:“1895年日本內閣決定把尖閣諸島編入沖繩時,並沒對內外公告尖閣諸島經緯度,以至於清廷和後來的中華民國政府都不知道日本稱的尖閣諸島就是釣魚台列嶼。
例如1947年,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研究琉球地理範圍時,製作的《日本佔領後琉球(沖繩縣)疆界圖》中,關於尖閣諸島的文字是'何時被日本人併入沖繩縣無記錄可證'。”
屬地證據
國際社會不是不知道中國的歷史,但國際法上不承認用國內原因來申訴國際爭端,沉默幾十年的結果有默認嫌疑。不過,國際輿論仍具影響力。邵漢儀指出:“我們應該強調清代文獻,例如清代以後的《使琉球錄》等都明載釣魚台與琉球之間的黑水溝(現稱沖繩海槽)為'中外之界',因此釣魚台位於清朝版圖內。”
《使琉球錄》是明、清朝皇帝冊封琉球王的冊封使們記錄的出使航路,清代一些文獻以此作記載國界的依據,多份清代文獻記錄了釣魚列島中的赤尾嶼(日本稱大正島)與沖繩久米島之間一道因海水顏色不同當時稱作“黑溝洋”或“黑水溝”的天然海界,是中國與琉球國的分界,釣魚島在中國一方。
例如1756年(乾隆21年)清代冊封使周煌寫的《琉球國志略》存在“問溝之意,中外之界也”的文字;1808年(嘉慶13年)冊封副使費錫章寫的《一品集》中也有“黑溝洋中外分界處”的文字。
已故日本史學家井上清的論文裡也提出過,根據1534年明朝嘉靖年間陳侃出使琉球時記錄的《使琉球錄》,井上指出“從福州到赤嶼礁(赤尾嶼)是中國領土”。
邵漢儀則認為,應著重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清朝或日本明治時期(1868-1912)可證明釣魚嶼在1895年前就是中國領土的記錄。研究釣魚島主權問題近20年的邵漢儀說,他根據收集到的歷史依據,向《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美國報刊積極投稿,論證日本稱1895年前尖閣諸島無主的錯誤。邵漢儀收集的歷史證據也提供給2014年台灣外交部拍攝的“我們的島嶼-釣魚台列嶼”紀錄片。
和平獲益
不過邵漢儀也強調,向國際社會展示釣魚台主權,是為了和平爭取最大權益。他說:“傳統東亞世界秩序下,明清兩朝與琉球王國有數百年傳統友誼,釣魚台列嶼成為中琉航線必經之座標,讓出海者不迷失方向、為兩國扮演親善角色。十九世紀後,來自台灣、琉球、日本的漁民也充分享有釣魚台周邊漁場。
然而時至今日,釣魚台卻變成爭論焦點,完全違背了歷史上釣魚台對於區域安全的貢獻。”邵漢儀說,所以他贊成前台灣總統馬英九2012年提出的《東海和平協議》。
馬英九2012年執政時期向釣魚島主權糾紛各方提出《東海和平倡議》5點建議,包括自我控制,不升高對立行動;擱置爭議,不放棄對話溝通;遵守國際法,以和平方式處理爭端;尋求共識,研定東中國海行為準則;建立機制,合作發東中國海資源。
《東海和平倡議》發表當天,當時日本民主黨政權的外相玄葉光一郎隨即表示不接受《東海和平倡議》,但願意考慮與台灣在尖閣諸島周邊合作。
2013年2月馬英九再表示台灣不會在釣魚台主權問題上讓步,也不會與中國合作保釣。兩個月後,日本與台灣在第17輪談判中,達成了歷時17年的《日台漁業協定》,台灣漁民恢復在釣魚島附近限定海域捕魚,擴大了約4530平方公里漁場。“我們的島嶼-釣魚台列嶼”裡,把此形容為“主權未讓步、漁權大進步”。
至少在該紀錄片裡,台灣宜蘭南方澳漁港收穫著每年4月底至7月初在釣魚島海域捕獲的金槍魚、飛虎魚等,漁民紛紛稱讚《東海和平協議》。
中日之爭
中國至今沒回應馬英九的倡議,中國船艦在釣魚島周邊海域巡邏不僅早已是常態,而且中國海監船還被日方發現搭載機關炮,去年該海域還出現過中國軍艦。中日除了幾乎每天船艦在該海域對峙外,兩國軍機也常在該海域上空對峙,局面已達劍拔弩張之勢。
日本共同社前《中國觀察》總編輯坂井臣之助分析說:“清廷把台灣作為‘化外之地'不重視,何況小小的尖閣諸島;中華民國政府內憂外患,也不曾重視台灣和周邊小島,到台灣後,蔣介石(前中華民國總統)關心反攻大陸,無心兼顧尖閣諸島;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創建者)同樣不重視,中日建交時毛澤東急於與日美聯合對抗蘇聯,所以周恩來(時任中國總理)說‘不想談'尖閣諸島問題,當然中國和台灣可能都知道即使告上國際法庭也不會贏,否則早就告了。
鄧小平訪日時建議擱置主權糾紛,可能既有當時改革開放需要日本資金、技術援助的優先目標,也同樣相信中國難以贏得主張。鄧小平以後的中國領導人都沒威望,所以不得不在意社會風向,寧左勿右地操縱著內政、外交。但隨著中國國力、軍力增強,現在習近平政權可能已有奪取尖閣諸島,甚至武力攻台的實力。”
坂井認為:“中國沒回應馬英九的《東海和平倡議》,是基於不能與台灣地位對等的原則。例如習近平從來不稱'馬英九總統',只稱'先生'或'國民黨主席'也是基於這種原則。”
爭辯擱置
日本外務省網頁上宣揚尖閣諸島主權中,對擱置主權問題說:“我國的立場是一貫的,即從來沒有與中國之間就尖閣諸島‘擱置'問題達成一致的事實,這一點在已公開的外交記錄上也很明確。
另外1992年,中國製定領海法,將尖閣諸島稱為中國領土;2008年以後,派遣公務船到尖閣諸島沿岸,並多次侵犯領海等,試圖以武力改變現狀,這些行為都與中國自身提出的存在‘擱置'共識的主張相矛盾。”
中國則稱2012年以來的中日主權爭端,源自日本政府購島才改變了擱置現狀。但在日本,幾乎沒人懷疑當時日本政府購島,是及時阻止了時任東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宣稱購島並建設,且已公開籌得14億日元(約1260萬美元)的行動勢必挑起重大的中日領土爭端。
據多個日本傳媒後來披露,野田政權事先還知會了當時的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並獲得理解,不料後來中國推翻這一默契。
不過,對包括外務省在內的日本政府堅稱“尖閣諸島不存在主權糾紛”,不少關注中日關係或關心尖閣諸島問題的日本研究者也不以為然,認為聲張主權是一回事,但不應否認存在主權糾紛,因為糾紛不僅明明白白存在,而且已到隨時可能爆發衝突的危機。
否認存在糾紛就意味著無需談判,不談判就沒法迴避或降低衝突危機,這與日本政府謀求與中國構築海、空緊急聯絡機制的方針相矛盾。
以理服人
在日本,現在幾乎聽不到像井上清那樣能發掘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承認尖閣諸島原來是中國領土的觀點。這既與近年日本社會右傾有關、與研究者們漸趨偏重國際法有關,也與中國始終沒能展示“釣魚島自古屬於中國”的有力佐證相關。
日本是重視法律的國家,法治也是國際社會是非觀和秩序的依據。日本民眾不斷地從電視上認識中國反日、反美、反韓與抵制日貨、菲貨、韓貨風潮的政治關係,不屑思考中國的主張。
最近抵制韓貨運動中,中國一名女孩在超市捏碎樂天食品再放回貨架上的視頻在中國被視為愛國。但在日本富士電視台,主持人說這是“令人難以理解的商業破壞行為或輕度刑事犯罪”。
爭端是以行動恐嚇還是以理服人來取勝,經過百年時代變遷,中國與國際是非觀不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