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35個國家平均對中國持負面看法(52%)多於持正面看法(35%);62%表示對習近平沒有信心。發展中國家普遍對中國持正面看法,但經濟學者直言出於利益建立的關係並不可靠,習近平仍難以成為全球南方的領導者。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皮尤研究中心上個星期發佈對中國及習近平看法的民調,歐美及亞太地區發達國家普遍對中國持負面觀感;東南亞、拉美、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則更願意給予中國正面評價。新加坡是本次調查中唯一對中國正面看法高於負面看法的高收入國家。與中國有主權爭議的菲律賓和印度則是少數極不喜歡中國的發展中國家。
中國與富國越趨疏遠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經濟系教授史鶴凌表示,中國不斷通過國家干預或低成本勞動力挑戰發達國家現有的經濟利益,從低附加值的鞋帽紡織品,延伸到高科技領域包含太陽能、電動車,屢次挑起經濟競爭。
史鶴凌以中國跟澳大利亞關係為例,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國,澳大利亞政府雖在經濟層面與中國合作有回暖趨勢,但在政治、地域安全方面,澳大利亞做了非常明確的選擇——與西方民主國家站在一起。
他還說,民主國家與中國政治制度和人權記錄存在本質上的衝突,像是香港、新疆問題,也都使中國在各國形象惡化。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表示,從政治面而言,西方富裕國家在俄烏戰爭的立場是全力抵制俄羅斯和親俄的中國,進而產生歐美社會對中國持負面評價居多。
就經濟面向來看,隨著中國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威脅增大,美中貿易戰再加上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企圖“登世界之巔峰”,美歐都試圖圍堵中國的技術威脅,目前處於對抗競爭的階段,爭取經濟和技術主導權。
中國舉國之力拉攏全球南方
相較於西方富國和中國之間的競爭意識,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成了另一個選項。
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分析,東南亞主要經濟體像是馬來西亞、泰國位居東西方交通要道,傳統上注重經貿往來和外國投資。隨著近年美歐日在東南亞投資的力度放緩,中國對東南亞經貿往來卻越加頻繁,長期是最大貿易夥伴國,進而形成上至決策者、下至一般民眾雖不認可中國的政治意識形態,但基於貿易投資等經濟利益,對中國的態度偏向正面。
胡逸山對美國之音說:“東南亞各國的出發點都不太一樣,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中國經濟體龐大,經濟上交往的這種頻率使他們不敢說別無選擇,不過就說除非歐美日本能夠恢復到上世紀密集型的投資,那麼他們可能就會有一些回心轉意。”
胡逸山表示,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和泰國傳統自上世紀年代興起“南南合作的萬隆精神”,希望新興發展中國家團結,以便和發達國家爭一杯羹或平起平坐的一股暗流,在疫情經濟下挫後,理念再次浮現。
台媒《央廣》7月3日報導,習近平在和平共處五原則70週年會議上宣佈,中國將成立“全球南方研究中心”,被學者認為是習近平欲借全球南方勢力,改寫國際秩序,挑戰美國。胡逸山表示中國即便經濟下滑,共產主義專政國傢具備龐大威力凝聚全國力量,只要領導人一聲令下,即便是資源短缺,並不影響習近平想要在世界爭取更大主導權和話語權。
在英國北薩默塞特的英國記者公會會員何越指出,過去世界秩序以美國為首,現在有中國、俄羅斯“帶頭反抗”,使南方各國跟進,欲爭取“平等待遇”。而中國利用一帶一路建設、金援、技術以換取南方國家支持中國當領頭羊。習近平更懷抱“超美”的願景,要成為中國史上流芳百世的最偉大的英雄。
何越告訴美國之音:“他(習近平)現在已經掌握了全中國的資源,他一定要放手一搏,把美國打下來,那這個事情(超美)要能夠得到全球南方國家的支持。”
習近平欲領導全球南方挑戰多
劉大年認為,中國靠經濟拉攏沒有直接競爭關係的開發中國家,使多數較貧窮的國家認為中國對其有助益。事實上,這是中國用“債務陷阱外交”當作籌碼,要求這些國家遵守中國的大立場。
劉大年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在開發中國家的這個影響力是越來越深,中國這兩年經濟表現都不好,國內的經濟實際上問題是蠻多的了,他援外的能量會變差,這個是有可能,但是他的援外的積極性是不會改變的。習近平會盡他的力量,增加他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
史鶴凌認為泰國、馬來西亞和斯里蘭卡等國經濟仰賴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再加上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或基礎設施投資,形塑進步的假象,當地老百姓並不理解背後的債務陷阱和危機,讓中國大受歡迎。
但史鶴凌表示,中國雖在南方國家建立高信任度,只限於經濟領域,並未在意識形態、社會價值取得共識。出於經濟利益建立的關係並不可靠,不如發達國家之間,像美國與澳大利亞是基於文化價值觀和政治制度的共識,關係會更加牢固。
史鶴凌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是不是在南半球建立領導地位?目前來看是,但是只是一個經濟上的領導地位,並沒有真正跟南半球的國家建立一個很好的、真正的友誼的關係。中國經濟現在遇到了很大的麻煩,不大可能維持原來對南半球國家的投資的力度,所以最近好多發展中國家有非常明顯的倒戈的現象。”
中國軟性滲透新世代
特別的是,皮尤的調查結果中,年輕世代比年長者對中國有更好觀感,即便是在高收入國家也不例外,18-34 歲對中國持正面態度,比 50 歲以上高出約 25%。
胡逸山指出,中國各類商品已融入東南亞國家的生活,從家庭電器到電子用品,甚至軟性的社群平台TikTok、小紅書娛樂服務都非常流行,甚至快時尚能提供便宜產品,年輕人也許不喜歡專制政權的理念,但是在昂貴價錢和相對廉宜消費之間,他們的選擇很明顯。反觀歐美卻逐步削減自身和南方國家之間的學術交流項目的經費,或設置嚴苛條件,造成南方國家與歐美逐漸疏離。
劉大年也認為中國過去十年發展快速,年輕世代對中國的認知是具有發展潛力 和競爭力的國家,相較於自冷戰以來的“美中對立”世代對中國的敵意,新世代對中國的好感度會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