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s Research Center)星期二(8月2日)發布新研究,探索亞裔美國人的經歷和觀點。這項研究通過數據文章和紀錄片的形式,反映在美國人口較少的亞裔美國人群體的聲音。研究發起者希望這項研究能夠向大眾展現亞裔美國人這個通常在輿論中被忽視的群體的聲音。
這項研究開始於2021年秋季,在18個不同族裔的亞裔群體中招募了264名參與者,被分成66個焦點小組,以18種語言進行討論,並由受訪者所在族裔成員進行採訪。受訪者來自不同家庭收入的群體,包括在美國境內和境外出生的亞裔。
受訪者:亞裔身份是美國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通過這些以受訪者自述形式的採訪,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得出結論,亞裔美國人的身份受到出生地的影響,並且可以在一個人的生活和社會環境中發展和變化。他們對美國擁有相同的歸屬感,將美國定義為一個擁有多種文化的地方。他們說,他們的民族傳統是美國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受訪者在普遍通過多種方式體現對自己的文化和種族背景自豪的同時,在美國也有歸屬感;在慶祝他們獨特的文化傳統的同時,將自己的文化傳統與其他美國人的文化傳統融合在一起。
一位56歲的華裔移民說:“(我想到)我們的背景,尤其是我們的文化和生活背景,如果我們再努力一些,即使是美國人也可以接受我們的背景。雖然我住在華人區,但我的許多鄰居都來自意大利或其他國家。我們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但中國文化擁有他們所沒有的東西。所以我總是(認為)可以相互尊重和互相幫助。 我認為這很好。”
一位47歲的台灣移民說:“我們很努力,也有能力和意願融入美國社會。”
一名40多歲的印度裔移民男子受訪者在採訪中說:“就像有華裔美國人、墨西哥裔美國人、日裔美國人、意大利裔美國人一樣,還有印度裔美國人。我不想放棄印度人。我的國籍是美國,但我出生時是印度人。所以每當我說話時,我都會嘗試同時展示這兩種身份,印度和美國身份。不會因為結交新親而忘記舊親。”
皮尤研究中心種族研究副主任尼爾·魯伊斯(Neil Ruiz)是菲律賓裔美國人。他告訴美國之音:“成為美國人給他們帶來機會,將他們熟悉的文化傳統與美國傳統融合在一起。將兩者融合起來,實際上就是成為亞裔美國人或華裔美國人或在美國生活華人的意義。 ”
一位37歲的台灣移民說:“作為在美國生活的台灣裔意味著追求更好的未來,見證一個真正的民主體制如何承認他們自己的國家。”
受訪者表示,在許多方面,他們將自己的經歷視為國家多元化故事的一部分。魯伊斯指出,這些受訪者的經歷是多元的、各不相同的。
他說:“經歷是多種多樣的。剛剛移民到美國的亞裔美國人,他們有自己的挑戰。那些在美國出生的亞裔也有他們的挑戰。但我真的從他們那裡聽到的是,經歷不是單一的,因為人們要么以移民或經濟移民的身份來到這裡,要么投奔家庭成員,或者以難民身份來美國,有些甚至不打算來,但還是感恩能來到美國。我認為他們都在經歷挑戰。”
研究指出,對一些受訪者來說,美國身份是關於在文化上“成為”美國人的過程。移民受訪者強調了他們在美國生活的經歷和時間如何影響並塑造了他們對成為“美國人”的看法。但對於另一些移民受訪者來說,“成為”美國人的過程並不是他們在美國生活了多久,而是他們對美國文化的熟悉程度和英語能力。
語言是最大挑戰
魯伊斯說,包括華裔美國人在內的亞裔美國人群體面臨一個普遍的挑戰,那就是語言挑戰。
他說:“我們(從採訪中)聽到,無論你是高技術人才移民或是高技術中國人來美國上大學,還是低技能人員以家庭成員身份由已經是美國公民的親屬擔保,語言的挑戰非常大。”
“我們還聽到,對於華裔美國人來說,這取決於你住在哪裡。例如,他們是否生活在像他們一樣的人周圍,這樣他們會更容易說自己的語言,而不是成為他們周圍唯一的華裔美國人或唯一的亞裔,需要努力向人們解釋你來自哪裡,甚至駕馭語言以及美國文化,”他補充說。
皮尤研究中心的這項研究還顯示,受訪者的自述中提到了一個共同的話題,就是對亞裔身份的無知和錯誤信息可能導致有爭議的遭遇。受訪者說,這使他們產生了挫敗感。
受訪者說他們時常發現自己要向他人解釋自己的身份或糾正對他們背景的誤解或刻板印象。在其他時候,這導致了更多有爭議的遭遇。一些受訪者提到了自新冠大流行以來針對亞裔的誹謗。
一位三十多歲的華裔美國男子說:“我認為就像現在新冠病毒一樣,我認為,華裔美國人,嗯,亞裔美國人或亞裔普遍現在在經歷同樣的鬥爭。 每個人都把病毒怪到那些看起來像亞裔的人身上。 你沒有安全感。”
一些印度或巴基斯坦的受訪者談到了他們遭受的襲擊或辱罵,他們被指責需要為9/11恐怖襲擊負責。一些日裔受訪者回憶起他們的家人在二戰期間被監禁並失去了一切,以及這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持續的長期影響。
儘管移民受訪者在適應美國生活方面或美國出生的亞裔成年人在駕馭他們的雙重文化身份方面面臨挑戰,受訪者們仍稱美國為他們的家。許多人還表達了回饋或支持他們社區的強烈責任感,以自己的方式與他人分享他們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