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推動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一間位於發展區內超過70年歷史,有”香港最後鎅木廠”之稱的志記鎅木廠,多年來爭取不遷不拆,未獲當局回應,或將面臨清拆。負責人表示,木廠見證過去數十年香港城市發展歷程,由木屋區到唐樓的建設,木廠融合中西文化的鎅木技藝都有參與其中,呼籲當局給予兩年寬限期,讓他們處理現存約1千噸木材,將大量珍貴的樟木等木材製作成家具,不致於淪為堆填區的廢料。負責人又希望,當局將木廠活化成博物館,傳承香港傳統鎅木工藝。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香港政府過去10多年不斷推動連接深圳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影響數以萬計居民及發展區內商戶的生計,引起多番爭議,有被迫遷的居民批評,政府規劃不公不義,毀滅自然生態。
70年歷史香港最後鎅木廠或被迫遷
不過,港府多年來都沒有聽取民意,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收地迫遷一直沒有停止,位於發展區內超過70年歷史,有”香港最後鎅木廠”之稱的志記鎅木廠,多年來爭取不遷不拆,未獲當局正面回應。
2019年地政總署向志記發信要求收地,訂下今年6月30日為收地死線,近日多次派員上門視察,可能逃不過滅廠的厄運。
志記鎅木廠1947年在香港島北角創立,經過4次搬廠,1982年遷入現址上水古洞至今已40年,由第二代傳人王鴻權與弟弟王鴻強及妹妹王美嬌經營。
木廠負責人冀當局給予兩年寬限期
針對地政署近日不斷要求木廠盡快遷出,王鴻權三兄妹上星期三(7月6日)召開記者會,呼籲當局給予兩年寬限期,讓他們處理現存約1千噸木材,將大量珍貴的樟木等木材製作成家具或者藝術品,不致於淪為堆填區的廢料。
74歲的王鴻權表示,當局提議可以用碎木機將現存的木材切碎做化肥,免費提供給農民,不過,他估計可能要用一年時間才能切碎所有木材,而且電燈柱等木材曾經被塗上油漆或其他藥物,切碎後不適合用作肥料。王鴻權重申,由木廠自行處理,將木材物盡其用,才是最完善、最環保的做法。
王鴻權說:"它(當局)可以”冚唪唥”(全部木材)開幾十部車運去堆田區,就這樣推下去都可以啊,這些就是它的處理方法,我們沒權能夠理會到,但是我們很希望能夠善用它(木材),在自然界裡面得到物盡其用。"
木廠融合中西文化見證香港城市發展
王鴻權強調,最希望爭取的不是當局的賠償,而是保留木廠,因為志記創業70多年來,見證了香港的城市發展史,由木屋區到唐樓的建設,木廠融合中西文化的鎅木技藝都有參與其中,廠內保留了香港唯一可以處理大型原木的”皮帶鋸”等鎅木機器,木廠的建設亦融合了中西文化,很有歷史價值。
王鴻權說:"就算這間木廠都很有歷史價值的,就算這個電排都有百多年歷史了,這個電排不是我們志記裝崁,是太古船塢的,它的特色就是有鉚釘,鉚釘就是18、19世紀的鋼鐵的接合,還有”企頭鋸”(又稱”巨人鋸”Giant Saw)、”皮帶鋸”都是歷史悠久的了,那台”皮帶鋸”有60多年機齡,就是香港機器廠造的,這台”企頭鋸”都是香港機器廠造的。這些鋸就是歐洲傳來的鋸木機器,它的優質效率就是鎅得快,因為它可以一次過將一根原木鎅成數量很多的板,因為我裝20條鋸可以一次過鎅開19份,效率高很多,好過你用”皮帶鋸”一件件地鎅,這些鋸其實就是標誌著我們香港人就是面對世界、面對歐美,用了它(們)先進的科技的機器。"
培養年青人珍惜木材及大自然
王鴻權表示,木廠的經營理念是希望延續樹木的生命,將它們鎅成有用的木材,而不是隨便棄置去堆填區。為了傳承木廠的經營理念以及鎅木工藝,志記2016年起每月舉辦一次木工班,讓年青人認識不同的樹木品種,教授製作不同的家具及木製藝術品,最重要是培養他們珍惜木材及大自然,常存感恩的心。
王鴻權說:"尤其是木材我們一定要珍惜它,因為沒有樹木我們動物就不可能有生存空間,樹木幫了我們很多,我們要有感恩的態度就最重要的,因為所謂”剛毅木訥為仁”,就是由樹木啟發我們對自然界的面對,以及如何應對人。"
王鴻權表示,希望香港政府未來的發展不要只是考慮高科技,以及連接大灣區,他希望木工班可以讓更多年青人了解香港傳統木材工業,從而啟發他們在這方面留港發展,讓年青人的出路有更多選擇。
希望將木廠活化成博物館留時代見證
王鴻權呼籲當局給予兩年寛限期,除了讓他們有更多時間處理庫存的上千噸木材,更希望當局將木廠活化成博物館,傳承香港傳統鎅木工藝,讓社會各界了解木廠的時代見證。不過,他坦言木廠位於新界東北發展區內,當局對於連接大灣區發展的工程事在必行,估計接納他們訴求的機會不大。
王鴻權說:"這些很多都屬於時代的見證,你說將它(木廠)湮沒了,可能都是一種可惜,你卜公碼頭都保存到,這裡都有些(歷史價值)為何不保存它呢﹖我這樣的幻想說到底都是”天馬行空”而已,因為聽我們的(木廠商會)理事長說,都是事在必行的了,收你的(木廠),因為它的(新界)北部都會區發展已經開始了,這個核心的發展由深圳帶動香港,帶動大灣區。"
籲當局考慮木廠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
過去10年多次參與反迫遷運動的志記義工吳卓恆表示,志記今年2月曾經去信地政總署要求寬限,但不獲回應,不過,諷刺的是木廠近年處理過數以萬計的木頭,包括中電的舊燈柱、灣仔碼頭的舊木樁、地鐵軌道的枕木,甚至鄰近因新界東北發展工程而清拆的村莊木燈柱,當局都交給志記製作家具或藝術裝飾,他呼籲當局重新考慮木廠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吳卓恆說:"即是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情況,一方面政府繼續是、或者是這些公營的機構繼續給一些木材,想我們去處理,但是又一方面要繼續收我們這個廠,如果我們真的收了,以後是不是不處理呢﹖是不是不再搞了﹖這些木材的去路又會怎樣呢﹖譬如木槺以我的理解之前路政署都有試過,拿一些木槺去在一些公路的意外,用作吸油污的一些工作,這些東西是否以後又變回做進口,本地生產不了呢﹖"
吳卓恆表示,2016年7月起協助志記舉辦木工班,除了疫情期間曾經暫停,至今已經舉辦最少60次,每次約有15至20人參與,累計超過1千人參與,包括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及學生進行交流及參觀,主要是製作木櫈及書架。
木廠正覓地重建當局執法不會有行動
吳卓恆表示,志記一直嘗試覓地重建,曾經有”白武士”願意出租一塊土地,但月租高達1萬美元,木廠每月的收入都不夠1萬美元,呼籲社會各界幫忙留意合適的土地,條件包括可供貨車出入、面積與現址相若、大約一萬呎。
吳卓恆表示,地政人員近日都有到木廠視察,但暫時未收地行動,他又表示,過去10年參與新界反迫遷運動,成功的例子只有馬鞍山村,如果當局採取執法行動,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木廠不可能有任何行動停止當局收地,尤其附近燕崗村有村民採取激烈的行動反迫遷,有年長村民被重判入獄4個月。
吳卓恆說:"很想保護他們家園的一些行為,我記得收地當日同警察有些衝突,都判得非常之重,可能那宗新聞大家未必有留意到很多,但是我記得一個5、60歲的村民,判了好像4個月監(禁)、在北區粉嶺法院。"
冀保留木廠招牌支持年青人發展
本身是古蹟收復師的志記第二代傳人王鴻強表示,最希望保存父親有75年歷史”志記鎅木廠”的招牌,他坦言自己一生人都是”食木大”,希望將家族的鎅木工藝傳承給年青人,讓下一代認識人木共生的理念。
王鴻強說:"20年前左右離開這裡,從事木(材)有牽連的工作,我做古蹟復修以及一些藝術裝置,你皇后山也說環保,將那些樹坎下來、發霉了,我去鎅了它、鞏固它,造了很多藝術品在皇后山這個屋苑裡面,而且造完之後要用我們志記木廠的招牌刻下去的,證明那一堆木是循環再用、環保,歷史回憶來的。"
王鴻權表示,希望在木廠留守到最後一刻,有生之年繼續支持年青人的發展。
王鴻權說:"即是講解木的知識,他們(年青人)都樂意聽我說話,我希望自己有限的資源盡量地灌輸給他們認識,我74歲了,再過5年差不多80歲了,你活動能力有多少呢﹖所以在這幾年希望繼續支持他們青年人的信念,就在木材那方面發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