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生活起碼擁有自由。我們可以看到全世界的訊息,如果有錢的話,更可以自由地到全世界旅行,這是大部分中國人望塵莫及的。”十多年前隨家人從廣東省惠州移居香港的黃福善,經歷過在中港兩地的生活後,對香港生活在相較之下有什麼好處作出這樣的評價。
在近年的社會氣氛愈來愈凝重,經濟發展也未如理想,加上英國等歐美國家放寬香港人移居的資格等因素刺激之下,不少香港人近年來選擇離開,移居到其他國家。早於2022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梁啟智已指出,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底已有超過40萬香港人經香港機場移居外國,去年11月,英國內政部表示自2021年開放BNO 5+1英國移民計劃,已有166,022人到英國定居。
為了填補人才缺口,香港政府在2022年推出簡稱“高才通計劃”的方案,希望吸引全世界具備豐富工作經驗及高學歷的高端人才。 “高才通計劃”申請門坎相當高,例如是申請前一年的全年收入需達250萬港元,或要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等數個排行榜前百強的大學取得學士學位,然後擁有至少3年相關工作經驗。
所以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函在去年12月表示,計畫推行1年來只收到60,497個申請,其中47,681個獲批,當中更有95%申請者來自中國大陸。
因此,在香港生活了十多年的黃福善,直言目前香港的人才計劃根本就是“洗血”的殖民計劃,旨在“溝淡”香港的上流社會。不過黃福善對此也有部份樂觀的想法,他認為可能這些專才來香港的時候,對中國和中共政府仍然會很忠誠,不過當他們在香港接觸更多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信息和想法之後,思想也許會有轉變。
香港資訊較自由吸引大陸人定居
黃福善一家本身就是當中的例子,他在2012年跟隨擔任中醫師的女兒到香港定居,在取得身分證之後,他就在中學擔任雜工,及至去年退休。而黃福善的女兒則於兩年前因為看到香港的環境轉變,所以決定跟隨丈夫移居美國,黃福善則繼續留在香港跟妻子定居。
由於在香港居住期間能夠接觸的資訊遠比在中國大陸為高,尤其是可以自由使用Facebook、Whatsapp等社交平台及通訊軟體,令黃福善對中國和世界的情況有更深切了解,令他覺得很多可以在香港做到的事,在中國大陸連想像也想像不到,令他很喜歡留在香港定居。
對於香港近來的政治和法律變化,包括基本法第23條正式立法,黃福善雖有憂慮卻也處之泰然。他告訴美國之音:“現在香港愈來愈像中國大陸,說話也開始要很小心謹慎,在Facebook發表意見也要用錯字,避免被人捉住。當然這樣也已經稍微比中國大陸好。我認為香港會在兩年內再設更多限制,不過就算如此,至少我還有兩年時間擁有自由吧。”
香港薪水跟中國大陸相差太遠
在香港工作和定居超過二十年的楊緯聰,可說是上一代香港引進的專才。在廣東省偏遠鄉鎮出生和長大的他,高中畢業之後到了珠海市的中山大學升讀教育系,由於當時中山大學和香港的大學有交換生計劃,成績優異的楊緯聰於是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便申請,並成功到香港的大學從學士課程一年級念起。他最初到香港的時候,因為廣東話不是母語,而且成長背景不同下,對社會及世界的認知跟一般香港人有少許差別,所以在適應上遇到困難。還好他獲得同學們的幫助,也很快學懂流利的廣東話,以及生活下來逐漸認識到新朋友,才令他開始在思想和生活節奏上跟香港主流社會接軌,最終在大學以一級榮譽畢業,不久後更獲得中學教席,一做便是20年,去年更與在香港認識的伴侶結婚,在香港成家立室。
楊緯聰不諱言,選擇在香港定居的主要原因,是香港收入跟在中國大陸相差太遠,他說:“我畢業的時候雖然經濟環境不好,不過當時也有超過一萬元月薪,如果在中國大陸任教,薪水最多只有三分之一。當然現在中國大陸的教員薪金會好一點,只是我在香港每年按資歷加薪,薪金水平已經遠超在大陸的平均薪金,那當然會繼續選擇留在香港吧﹗”所以就算近年香港學校教師工作量和壓力增加,也有23條立法後或影響言論自由的因素,楊緯聰也無意離開香港。
教育環境吸引中國大陸專才
由於相較之下,香港在中國大陸人的印象來說還是比較開明,教育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還是比較好,所以由「港漂」立法會議員尚海龍創立的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去年10月發表的“非本地人才子女在香港接受教育問卷調查”中,在1200名受訪者中,有75.8%受訪者選擇讓子女到香港就讀中小學,相反只有3.7%受訪者表示讓子女就讀海外中小學。同時也有48.2%受訪者表示,最希望子女在香港升讀QS排名百強之內大學。
這些數據一方面正如尚海龍的分析所指,是因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專才對香港教育制度有信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如黃福善所說,是中國大陸人士引發的“洗血”計劃。曾經是諷刺澳門時弊的網路媒體“愛瞞日報”幕後推手,近年定居台灣的崔子鑷,就以澳門的例子說明對香港目前情況的憂慮。
他告訴美國之音:“當我在大約二十年前還念中學的時候,就已經有來自中國大陸的老師到香港任教。他們的思考模式跟香港和澳門人有出入,教導的那一套價值觀是來自以往在中國大陸任教或閱讀經驗而來。例如在歷史課或會提及政治課題,澳門的老師可能會提及六四或對中國有所批評,不過來自中國大陸的老師不會說,至少他們不會批評中國和中共的政策及事件,說的全是傾向中共角度的歷史。這樣會令大家慢慢趨向同化,我恐怕香港的未來也會循著這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