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紐約市的一個讓人身歷其境的裝置藝術展吸引了很多觀眾,而這個熱門景點背後的團隊是甚麼?它是由人類和機器學習算法共同組成的,美國之音記者觀察了人工智能介入創意過程所產生的影響。
在紐約展出的一個裝置藝術,通過循環的白日夢的形式出現在觀眾眼前,是一種圖案和色彩的迷幻遐想。
雷菲克•阿納多爾是“機器幻覺”展覽背後的藝術家,不過他的共同創作者是英偉達公司的研究員發展出來的計算機算法。
機器幻覺展覽的藝術家雷菲克•阿納多爾說:“我從科幻小說得到很大的啟發,而且我推測在不久的將來,當人工智能、神經科學和建築碰撞的時候,會發生甚麼。在這個項目中, 實際上故事說的是一個人工智能在線聯機,並下載了一億一千三百萬張紐約的圖像。”
我們為算法進行了編程,以便從社交媒體蒐集公開可用的紐約地標的圖像。
阿納多爾說:“因此,我們聚焦的對像是集體記憶,特別是建築物和結構,如果你觀察熨斗大廈或者帝國大廈,我們有數以百萬計的,從許多個不同角度觀察同一棟建築物的照片。”
由此而產生的圖像和記憶組合,是一個通往藝術家所謂的機器“頭腦”的窗口,本質上是它的人工智能。但阿納多爾想要探索這同一個機器頭腦是否有意識。
阿納多爾說:“這個機器現在可以學習了,當然,做為一個藝術家,我想問的是,‘它們能做夢嗎?’ ”
他的工作室開發了應用於數據集的額外軟件,以產生一個多維的、夢幻般的宇宙,最終還是植根於現實生活中的圖像。
阿納多爾把這個數字媒介稱作“潛伏電影”,這是機器智能時代的電影。
阿納多爾說:“對於這些技術的發展以及它們實際上對我們意味著甚麼,我的態度是非常嚴謹的。因此,也許這是理解這個科技的實際應用的一個途徑,而不僅僅是杞人憂天。
我認為,我們還可以拿它來做些甚麼,這個問題至關緊要。 “
對這個藝術家來說,虛擬筆刷正在浸入機器的頭腦中。
阿納多爾說:“我覺得我有工具,可以把看不到的東西變成比較可見的。”
… 從而打開觀眾的視野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