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碼10億美元投融資基金 台灣助立陶宛抗中

台北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大廳擺著鮮花和旗幟。 (2021年11月18日)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加碼10億美元投融資基金 台灣助立陶宛抗中

堅定挺台的立陶宛近期飽受中國的經濟脅迫,為協助立陶宛反制,台灣決定加碼10億美元來促進雙邊產業的投資,而立陶宛也計劃於春季正式在台設處,深化兩國的經貿關係。不過,立陶宛友台的立場近期在政壇出現分歧,台灣能否靠加碼投資來阻卻立陶宛內部親中的勢力和聲浪,分析人士說,還有待觀察,因為中國的經濟脅迫力道似乎比預期中要強。

繼1月初設立的2億美元“中東歐投資基金”,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龔明鑫1月11日在與立陶宛經濟創新部長雅莫奈特(Aušrinė Armonaitė)舉行的雙部長視訊會談上宣布再加碼10億美元,設立投融資基金,來發展台立兩國具有合作潛力的產業與領域。未來該投融資基金所涵蓋的領域,包括半導體、生命科學、生物科技、雷射、衛星技術和金融等產業,以及具備互補對接特質的產業合作。

雙方還簽署6項合作備忘錄(MOU),並承諾未來將視需要,在基金額度用罄時考慮增資。

在半導體的具體合作上,台灣方面的國發會、經濟部及科技部將成立“台歐半導體產業合作項目小組”,針對立陶宛擁有優勢的雷射產業,透過學研單位與立陶宛企業進行對接。至於電動巴士及生技產業的技術合作也將提出具體進展。

12億美元投融資基金的誘因

台灣投入總計12億美元的投融資基金深化台立經貿關係,最終目的是希望協助立陶宛力抗近期來自中國的經貿脅迫。立陶宛自從去年11月同意讓台灣在立陶宛首都設立以“台灣”名義的代表處後,就飽受來自中國的報復和脅迫。

去年11月底,中國先是以此舉開了“惡劣先例”為由,片面將其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至代辦級別,繼之又陸續祭出政治施壓和經濟脅迫。

雅莫奈特於1月11日的視訊會議上證實,立陶宛近期對中國的出口受到不少阻礙,許多立國貨品無端卡在中國海關,導致出口貨物滯留。除了將立陶宛企業拒之門外,中國還取消中歐班列火車貨運,更進一步向歐美等國的立陶宛供貨商施壓,要求他們切斷與立陶宛企業的供應關係,否則將抵制這些歐美廠商在中國的投資。

對於立陶宛所遭受到的經濟脅迫,龔明鑫在會中強調,台灣政府將積極透過直接採購、協助立陶宛增加在台灣的銷售通路、引薦轉移及分散市場,並和立陶宛共同研商供應鏈的重整,來協助立陶宛度過經濟難關。

不過,中國一波波的製裁已經引發立陶宛政壇的對立和內部矛盾。原本支持設立台灣代表處的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似乎不堪壓力,竟然於1月6日“認錯”,稱立陶宛同意以台灣之名設立的代表處是個“錯誤”。不過,針對瑙塞達的認錯,立陶宛議會和外交部也隨即反駁,並重申其支持台灣代表處的堅定立場。總統和總理、行政部門的不同調也立刻讓立陶宛內部的矛盾與親中、反中勢力間的角力浮上檯面。

為了協助立陶宛堅定抗中挺台,台灣拿出12億美元的基金。但是這樣的經濟誘因有效嗎?

中共的經濟脅迫壓垮立陶宛?

位於台北的淡江大學國際研究所副教授張福昌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以立陶宛一個小國來看,不畏懼中國打壓,堅持發展與台灣的友好關係,的確難能可貴。但台灣投入12億美元將對未來的台立關係產生什麼樣的效應,有三大觀察面向,包括台灣的資金能持續多久?能否彌補中共對立陶宛的經濟制裁?以及立陶宛政府是否能繼續堅持立場?

位於台北的淡江大學國際研究所副教授張福昌

張福昌表示,經貿是非常現實的問題,面對立陶宛逐漸親美友台,中國也有輸不起的壓力,所以,中國現在是使出了一根棍棒、一條紅蘿蔔的兩手策略,一方面向立陶宛內外施壓,一方面也不放棄提供誘因,尤其近期中國所祭出的經濟制裁的確給立陶宛帶來巨大壓力。

張福昌說:“一開始我們都認為說,立陶宛跟中國的貿易(額)數量不大,所以經濟制裁打不到立陶宛,這個觀察現在來看是錯誤的 。中國的經濟制裁是一波接一波,最嚴重的是,它對於歐洲企業,比如說德國一些汽車工業或電動車工業、半導體工業、生技工業,原先要到立陶宛投資的這些歐洲企業。中國說,如果說這些企業到立陶宛投資,那它就要限制這些歐洲企業到中國投資,這個壓力給歐洲企業非常大的。”

由於中國是立陶宛的第13大貿易夥伴,僅佔立陶宛總出口約1%,因此,外界普遍認為,中國對立陶宛經貿脅迫的力道有限。不過相較於中國,台灣僅排行在立陶宛外貿夥伴的第65位。

張福昌說,在後疫情時代,歐洲為了救經濟,都急於到中國去投資,因此這樣的施壓力道,似乎完全擊中立陶宛的痛處。

立陶宛友台立場出現分歧

張福昌認為,台灣和立陶宛的經貿緊密度未來將主導兩國關係的走向。目前立陶宛對外貿易的三大支柱市場,一是波羅的海三國的其他兩國,包括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二為俄羅斯,三為歐盟,台灣排名在非常後面。他說,儘管台灣已加快腳步與立陶宛發展經貿,但短期之內恐難扭轉立陶宛的對外貿易結構。

立陶宛政府除了受到中國抵制,還受到白俄化肥爭議的衝擊,使得政府的信任度從去年11月一路下滑,不信任度直逼50%。美國早前已對白俄羅斯鉀肥公司實施制裁,但立陶宛國有鐵路公司近期罔顧美國製裁,竟繼續中轉運輸白俄羅斯化肥而招致批評,為此,立陶宛外長藍斯博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等官員於12月初還一度向總理遞出辭呈,以示負責,後來獲得慰留。

張福昌說,立陶宛政府在面對外部勢力與內部政治角力的兩難下,更難凝聚社會共識。尤其立陶宛總統跟總理意見相左,政壇也因台灣問題引發親中和反中兩派的對立,在此前提下,立陶宛政府還能挺台多久是個大問題。

張福昌說:“如果撐得久的話,台立關係可能會有好的光景。如果說撐不下去了,立陶宛總統這一派的人得勢了,逼得立陶宛政府必須要把台灣代表處改為台北代表處,那對台立關係的未來發展是很不妙。十二億美元的投資本來就是杯水車薪,立陶宛看的是長期的發展,跟台灣(關係) 能夠持續上揚的話,那它的政策就會挺台灣到底,如果說不是,那它(立陶宛)當然就會去思考,是不是要跟中國重溫舊夢?”

張福昌表示,立陶宛政府若為了消除內部壓力而改變台灣政策,對台立關係來說並不樂觀。

台立深化經貿背後的隱憂

位於台北的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柏雲昌也對台立12億美元的投融資計劃,不表樂觀。他說,國際政治環境現實,通常國家利益才是第一考慮。按照台灣的外交慣例,只要是友好的國家,台灣都願意投入資金提供補助、援助或投資計劃,以換取外交有利的條件,不過,這樣的合作基礎不穩固,只要外交條件改變,所有合作將隨之化為烏有。

位於台北的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柏雲昌

柏雲昌告訴美國之音:“對任何國家,只要有助長我們商業的行為或是說貿易的行為,我們去投資都是可以的,只是說,這都是建在外交有利的前提之下。當這個前提沒有的時候,這些投資就好像丟在水里一樣,一個就是取消,一個就是認賠殺出,從來就沒有很成功的例子過。”

立陶宛政壇目前所出現的分歧也讓外界質疑,要是台灣沒祭出12億美元的投融資,立陶宛的“台灣代表處”是否會不保?

對此,柏雲昌認為,無論台灣釋出多大善意,立陶宛政府內部還是有雜音,因為建立在政治之上的投融資,讓雙方關係如履薄冰,無法像民間投資一樣來的有效益。

柏雲昌告訴美國之音:“通常這種兩國互惠的投資,如果是站在國際貿易談判或是相互需要投資的時候,多半是希望民間的企業去做,因為民間企業會挑選真正經濟有力的立基點,會真正幫助地到當地老百姓或是產業所需要的。”

除了經貿關係,台灣和立陶宛一向強調,雙方是共享民主自由價值的理念相近夥伴。為了強化各領域的交流合作,立陶宛也宣布將於今年春天在台正式開設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