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三國的首腦5月27日舉行峰會。專家認為,距離上次三方峰會四年之後,韓日將利用固定對話平台維持在美中之間的平衡。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日韓透過固定對話平台與中國維持穩定
第9屆中日韓峰會5月27日於南韓首爾舉行。南韓總統尹錫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於會後舉行共同記者會,發表共同聲明。為維持區域穩定繁榮,岸田表示三國在會中同意強化與東盟(ASEAN)國家合作的重要性,也認同北韓非核化與朝鮮半島穩定符合中日韓三國的共同利益。
這次中日韓峰會的具體合作事項主要聚焦於經濟與人員交流,除現行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會中已經就恢復和加速2019年起中斷至今的日中韓自由貿易協議(FTA)締約談判達成共識,希望藉此擴大經貿、尤其在區域供應鏈上的合作,同時也將加強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尖端技術的合作。
共同聲明中確認將定期舉行日中韓首腦會談和部長會議。
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教授木宮正史認為,日韓正努力在激化中的美中競逐裡保持利益平衡。他對美國之音表示,日美韓強化合作框架的重點就是應對中國的威脅,其中確保日美韓陣營之間的矛盾得到緩解是三國的首要任務。而目前看來,南韓與中國、北韓、俄羅斯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因為日美韓強化合作框架而變得更嚴重,因此利用日中韓的框架採取一些措施來防止美中走向新冷戰而波及東亞地區,也是避險維穩的重要策略。
朝鮮半島安全專家、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林志豪認為,韓日之間明顯是以應對共同面臨的危機作為優先選項。他表示,基於北韓核問題,南韓必須避免與中國陷入直接的敵對關係,也必須要避免在西海(黃海)地區與中國發生擦槍走火的問題。日本面臨中俄兩國在週邊海域的軍事挑釁,以及來自北韓的海上滲透。他說,韓日目前為了避免在美中兩強之間陷入其中一方的過度扈從關係,導致喪失自主權,會不斷透過“韓中日三國協力事務局”的固定對話平台確保韓日在東北亞地區避免與中國發生任何正面衝突。
他告訴美國之音:“雖然就長遠來看,韓日兩國在戰略安全上還是有部份的認知差異,對於歷史問題和企業經競爭等議題也有許多待解的課題,但這應該不會影響韓日共同維持在美中之間的擺蕩空間和避險策略。”
中興大學日韓總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劉易鑫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日韓保持利益平衡的關鍵因素在於維持經濟方向的穩定發展,而這往往是建立在面向中國的市場與供應鏈的問題上,也很自然會成為這次三方峰會的主題。
他說:“由於日本的立場相較於南韓是相對偏向美國與支持台灣,所以在相對有著較大分歧的重點上,如果為了在日韓的利益的分配上有所共識,便會在敏感議題上刻意模糊,以避免談判破局。”
中國以兩手策略削弱美日韓同盟關係
在北京與華盛頓的競爭日益升高,以及對民主台灣和北韓核方案的緊張關係加劇的情況下,中國和美國的盟邦北韓與日本,正試圖管理彼此之間的不信任。
在峰會開始時,李強表示,這場會議是“一項重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並呼籲廣泛恢復東亞經濟強國之間的合作。他並表示,要實現這一點,就應該把政治和經濟貿易議題分開。他同時呼籲結束貿易保護主義和供應鏈脫鉤。
李強說,“對中國、韓國和日本來說,我們的密切關係不會改變,透過危機因應所達成的合作精神不會改變,以及我們保衛區域和平與穩定的任務不會改變。”
朝鮮半島安全專家林志豪博士認為,經濟向來是中國的武器,中國很可能對韓日採取不同標準態度,對於特定的主要議題加深韓美日之間的不信任,擴大“關鍵第三者的”的重要性,例如駐韓美軍費用調整、中國北韓關係升級、脫北者遣返等問題,都會讓中國未來有機會可以各個擊破。
他說:“近期更有特朗普若當選可能會撤軍的‘疑美論’的傳言,以及南韓執政黨在國會選舉中大敗,使尹錫悅在內政與外交即將面臨嚴峻挑戰,未來極有可能會讓中國有機會影響南韓對美日關係的強度。”
林志豪指出,南韓比日本更靠近中國,與北韓陸路相連,所面臨的軍事威脅比日本更為嚴峻,與日本在共同對應中國的時候勢必不同調,是中國可以有系統地逐步削弱韓美日關係的關鍵。
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教授木宮正史認為,日韓在面對中國問題時優先考慮與美國的合作,但不代表完全聽命於美國,因此中國若關注美國與日韓之間的一些分歧,確實有可能防止日美韓框架更為強大。他指出,需要注意的是,日美韓是同盟關係,有相似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中國與日韓在這些方面差異過大,因此日韓在美中之間平衡時,只是運用各自的框架從地理和區域方面與中國協調。
中興大學日韓總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劉易鑫指出,中國除了在內陸市場可以對日韓兩國提供吸引力之外,可以做到的便是持續地對日韓兩國拋出利多,並且進一步做出與美國之間的區隔。
他說:“當前中國可能採取的策略可能是兩手(策略),一則以經濟引誘,一則以區域情勢的威脅逼迫,由近期升溫的各種灰帶行動所帶來的影響,似乎有刻意制造日韓之間以及對美的矛盾情緒。”
劉易鑫認為,中國雖然已經具備挑戰美國的條件,但缺乏盟友的支持,而同盟關係並不會僅止於經濟上的要求與條件交換,也會伴隨著區域安全與軍事因素,因此中國要分化日韓與美國,恐怕沒有那麼容易,或許在這次峰會之後利用台灣議題,在日韓都聲稱認同“一個中國”政策之下,國際間的解讀與共識很有可能會成為中國在東北亞建立新常態的試金石。
日韓對台灣問題的態度將與中國漸行漸遠
岸田文雄5月26日與李強在首爾舉行首次會談。鑒於中方在台灣週邊實施軍事演習,岸田提出希望台灣海峽維持穩定。李強對此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也是一條紅線。”
中興大學日韓總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劉易鑫表示,這幾年來日台之間政治、商業、學術、智庫的交流都逐漸升溫,南韓對台的態度則相對較為冷淡,維持南韓對台一直以來的調性,這是因為日韓對於台灣在安全部分的關聯性差異所導致。他認為,賴清德上任之後,中國對台灣的各種行動會是影響日韓對台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劉易鑫說:“北京方面事實上是呈現一種緊張甚至緊繃的狀態,但這樣的狀態會不會因此對日韓產生影響,也就要觀察日韓兩國在這次中國的`聯合利劍-2024A'軍演有沒有搬上枱面作為觀察指標了。”
朝鮮半島安全專家、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林志豪指出,由於台灣海峽的戰略地位直接關係到南韓海外運輸線的穩定,近期中國對台灣加大軍事威嚇也讓南韓對台態度有所轉變。
他說:“南韓對於台灣的立場,從過去`極為低調的戰略模糊',逐漸轉換為`目標明確的戰略模糊',這是南韓對台立場與過去最大的轉變。”
林志豪認為,若美中在各方面的競爭持續擴大,韓日與中國之間,對於台灣問題的立場可能會漸行漸遠,這也就使中國分化美國與日韓的策略更不容易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