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中防長對話順利舉行的隔日,中國《人民日報》屬下的《環球時報》6月5日刊載的一篇文章批評日本對華政策是一大錯誤。專家認為,中國企圖阻絕日本成為美國施展其亞洲政策的平台,日本與中國的對話要保持態度強硬、立場堅定。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希望日本不要追隨美國
《日經亞洲》6月8日報導,在中國,與日本相關的活動相繼延期和縮小規模,似乎是當地政府向主辦方作出指示,有可能是受到提及台灣問題等的七國集團峰會(G7廣島峰會)導致的中日關係冷卻的影響。
日中關係原來稍見緩和跡象。亞洲年度安全會議“香格里拉對話”6月4日在新加坡落幕之後,在中國拒絕美中防長會談的背景下,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李尚福舉行了首度會談,確認開設日中防務熱線等事宜。
然而在“香格里拉對話”結束後的隔日,《環球時報》6月5日刊載了一篇文章,批評日本的對華政策是一大錯誤。文中表示,東北亞是亞洲安全的“薄弱環節”,而這些是因為日本近期大幅增強防衛、討論北約駐日辦事處、配合美國印太戰略、干涉台灣問題。報導指出,日本這些舉措都是為了對中國進行圍堵,並認為日本應該力求改善日中關係,才能確保地區安全。
東京國際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教授河崎真澄(Masumi Kawasaki)認為,中國這種反复無常的態度並不讓人意外,因為中國數十年來都是以“上對下”的態度與日本互動。他表示,中國即使與日本進行防長會談、開設防務熱線,也完全沒有以對等的姿態與日本互動。日本官方、社會與媒體也深知中國對日本一直都是抱持傲慢姿態,因此縱使兩國進行防務交流,大家也不會寄望因此在危機管理、關係改善等發揮多少作用。
河崎真澄對美國之音說:“從前一陣子在廣島舉行的七國集團領袖峰會看來,西方先進國家對中國進行(組成)的防衛網,那麼中國當然希望(應對)西方國家的團結力,先是分裂日美,再來是分裂日歐的凝聚力,然後分裂日本國內的力量,當然也想分裂日本與台灣的緊密關係。”
河崎真澄指出,日本、美國、韓國、歐洲、台灣在對中防衛上愈靠愈緊的現況呈現在5月剛剛舉行過的G7廣島峰會上,這讓中國被圍堵的危機感急速提升,所以在“香格里拉對話”時期對日本略施小惠之後,依然會回到“上對下”的態度,指揮日本不要跟美國靠得太近。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王彥麟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美中明確認知無法承受全面性對抗的後果,因此亟欲為緊張降溫,例如美國自去年以來疾呼可以競爭,但絕不尋求衝突和對抗;中國在本屆香格里拉對話亦提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互信協商、開放包容等口號。由此觀之,美中在緩解緊張這點上似乎存在共識。他指出,美中不同之處,在於以“東昇西降”作為政治論述主軸的中國,在降低美中緊張關係之餘,更必須顧及“面子”問題,絕不可能發生“中國向美國低頭”的情形,所以中國在香格里拉會議中並不排斥與日韓的國防首長進行會談,企圖防止日韓過度靠向美國。
王彥麟說:“因此,對周邊國家敞開互動大門將成為中國緩解美中緊張關係的可行選項。然而,中國僅僅是對日本開啟會談管道,並不足以緩解美國對中國的圍堵以及美中對抗形勢,中國希望的是日本能像東盟國家一樣'走自己的路',以阻絕美國將日本做為施展亞洲政策的平台。”
王彥麟指出,除了美國,中國也不樂見日本與歐洲國家靠得太近,例如北約。
北約東京辦事處日本牽制中國的有力籌碼
日本官方5月份證實,北約將於7月在東京設立聯絡處,但同時澄清日本現在無意申請加入北約。這將是北約在印太地區第一個正式聯絡處。
中國外交部對此表達不滿,指出北約此舉將破壞區域穩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6月6日表示,不歡迎北約把觸角伸向亞洲,強調日本應做出符合地區穩定和發展利益的正確判斷,不要做破壞地區國家間相互信任,損害地區和平穩定的事。
對此,英國《金融時報》6月5日援引8位消息人士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反對北約在東京開設辦事處的提議,認為北約應該繼續專注於北大西洋地區,不願支持任何“助長北約與中國關係緊張”的事。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王彥麟認為,法國與中國的主張都是建立在地理概念上的。他表示,北約和華沙公約對立的年代,確實最重視有形的軍事威脅,然而當代的國家安全概念已經從有形的軍事威脅跨足到網絡、太空及虛假訊息等領域,這類領域的最大特徵在於不受地理限制,更難以區分平時和戰時。
王彥麟說:“日本多次重申不會成為北約成員國,說明了日本期盼和北約建立的並非傳統軍事範疇的連結,更大程度是加強情資共享以及共同應對跨越地理限制的威脅。”
王彥麟指出,由軍事摩擦引發全面衝突,對日中雙方都絕非明智選擇,所以雙方的對立上升到危險程度後必然尋求降溫,例如建立熱線即是最佳例證。因此,北約在東京設辦事處的決定不至於大幅度影響日中關係,而日本和北約間強化互動將有助民主陣營訊息共享、因應網絡攻擊及應對虛假訊息等虛擬領域的對抗。
東京國際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教授河崎真澄認為,中國明知日本不會加入北約,卻對設置東京辦事處的反應激烈,是因為日本因此又獲得足以牽制中國的力量。
他說:“日本幾乎沒有什麼可以牽制中國的有力籌碼,經濟上、外交上、目前也缺乏足夠的軍備和中國直接對抗,這次(日本)外務省與北約確定東京辦事處的成果值得高度評價。中共的習性就是欺弱怕惡,日本一直表達出充分的誠意,希望降低對立,中國在日本周邊的軍事行動卻更加頻繁。”
河崎真澄表示,對中國強硬的態度已經是日本外務省的共識,因此當中國副外長孫衛東5月21日就G7廣島峰會提及涉中議題,召見日本駐中國大使垂秀夫提出交涉,垂秀夫隨即透過日本駐中國大使館官網發表了立場強硬的反駁與回复,告知中國若不改變行為,那麼G7提及涉中議題是理所當然的,將來也可能不會變。
與中國對話必須強硬堅定
在外務省對中立場強硬的同時,也未放棄與中國保持交流。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6月2日在東京的駐日外國記者協會舉行記者會,強調與中國保持對話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改善日中關係,需要“雙方的努力”。對於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等處加強活動的中國,林芳正稱“將繼續要求採取負責任的行動”。
分析人士指出,基於日本的國家利益,在與中國保持對話的同時,日本還是以日美同盟為戰略核心。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王彥麟表示,歐洲和東南亞國家的對外關係和安全機制存在三層架構,首先是個別國家、其次是區域組織,最上層才是與大國的互動關係。北約、東盟等區域組織的成員得以此與美、中、俄等大國平起平坐,甚至是主張“獨立外交路線”,但是日本並不具備此條件。
王彥麟說:“日本並沒有區域性組織足以憑恃,故美日同盟不僅僅是日本的區域戰略,同時也是日本的全球戰略。在中國持續升高威脅的背景下,強化美日合作關係,同時尋求域外國家介入印太事務,將是日本僅有的選擇。”
東京國際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教授河崎真澄表示,美國在很多方面已經朝向與中國脫鉤,日本政府與社會並沒有這種意識。他指出,岸田內閣比較重視“降低風險”,但是跟中國對話時要堅持強硬地表達正確的意見,否則對中國共產黨根本無法傳達自己的意志,中國根本無法體會日本的誠意。
他說:“中國完全不守規則,不遵守國際法、不遵守國際條約、不遵守與日本在東中國海的協議、不遵守香港歸還的條約、不遵守南中國海仲裁案的判決,所有國際規則一蓋不遵守。與這種不遵守國際法、國際條約,在兩國關係中無法產生信賴感的國家要如何對話與交往,我想日本政府終於發展出對中國立場堅定、態度強硬、該說什麼就說什麼的應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