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兩宗海外華人遇襲事件近日登上微博熱搜,引發中國網民熱議外國的極端民族主義。對此,觀察人士說,正值各界關注中國仇外情緒之際,中國卻藉類似的排華事件來「反向操作」輿論,恐意在平衡或洗白中國對外籍人士不友善的形象。
中國相繼發生美、日公民遇刺事件後,騰訊、抖音等多個社媒平台也出台排外言論的整治方案,被《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解讀為「反映了中國官方的意志」。
然官方看似出手整治之際,兩則海外華人遇襲消息卻迅速登上微博熱搜,重燃中國網民的民族情緒。
兩宗海外華人遇襲事件登微博熱搜
首先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華裔副校長兼發言人張本恩(Ben Chang)在校外街頭遭美籍男子辱罵,頭部遭金屬水瓶毆打。據張本恩指控,施暴者對他大吼:「滾回你的國家去!」紐約市警局初步調查後,列為「仇恨犯罪」。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6月28日率先報道張本恩遇襲事件後,中文媒體也大量跟進,這條新聞在6月29日登上微博熱搜,當時正值日籍母子和一名保護她們的中國人在蘇州遭刺後、中國網民熱議國內仇外情緒之際。
7月1日,中國駐新西蘭奧克蘭總領館發布新聞稱,一名中國留學生在當地的公交車上遭不明身份人士持械襲擊,面部嚴重損傷,中方已向奧克蘭警方表達嚴重關切。翌日,遇襲的16歲留學生及當時出手相助的75歲華裔長者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直指,施暴者疑為毛利人。
對此,微博大V「平原公子趙勝」發文稱:「這才叫極端民族主義,看到不同長相的人,直接上去毆打、凌辱甚至是謀殺。」
他還說:「中國從來沒有極端民族主義……美國、日本、歐洲,都有明顯的極端民族主義,你們沒看到,那是因為媒體從來不報,從來上不了熱搜。」
中國兩手策略洗白仇外形象
針對這兩宗排華仇恨犯罪,觀察人士說,引發中國網民熱議的時機過於巧合,因為中國網絡言論長期受嚴密管控,若非中共授意,恐難廣泛流傳。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計劃主任葉耀元教授分析,美、日公民分別在吉林和蘇州遇刺後,外界除指控北京長期放任、甚至助長極端民族主義滋生,還直指中國排外情緒高漲,恐導致外資撤離。
他說,這絕非官方樂見的走向,因此,北京在急於洗白仇外形象下,看來已使出兩手策略。一手是遏制網上極端民族主義言論,做給外國人看的;另一手則反向操作,凸顯海外華人遇襲事件,並將這類仇恨犯罪合理化為舉世皆然,非中國獨有現象。
葉耀元教授告訴美國之音:「正向操作就像是胡錫進(說的),『我們(中國)要創造良善的營商環境,不應該去煽動這種仇恨的行為或言論』。負向操作也很簡單,不是中國人打外國人,外國人也會打中國人,所以不是我們的錯,這兩種操作都可以洗掉原先中國人攻擊外國人(事件)。」
葉耀元說,張本恩在紐約遇襲十多天後才在中國引發熱議,且恰巧就在蘇州日籍母子遇刺事件後,就時序而言,確有蹊蹺;而中國留學生在奧克蘭遇襲則由總領館主動宣布,上層指示刻意張揚的意味也很濃厚。
在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吳宗翰也說,張本恩一案或可歸因為媒體蹭「仇外」議題熱度,為搏眼球而生的輿論操作,但新西蘭中國留學生一案由官方直接發布,帶風向意圖明顯。
源自地緣政治對立的種族仇恨
他說,海外華人遇襲事件非近期才有,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即頻傳,當時就曾被中國政府用來轉移各界的問責。
吳宗翰表示,種族對立的起因之一恐源自各國的地緣政治對抗,包括海外中國人頻傳遇襲,如7月初備受中國網民關切的中國商人在菲律賓遭撕票案,雖屬少數個案,卻是國際局勢的縮影。
他說,中國網民的仇美、仇日言論一向高漲,隨著近期中菲在南中國海的緊張情勢急遽升溫,中國網民對菲律賓的討伐也越來越不客氣。
吳宗翰告訴美國之音:「這些事情往往反映出來的就是國與國之間比較極端的對立情緒,其實已經慢慢影響到一般的社會群眾、人跟人之間的相處。」
他說,國際對立導致個別國家間的種族仇視仍屬少數,但藉由刻意渲染部分個案來牟取政治利益,這操弄手法在中國頗常見。
中國調控輿論之道:民族主義者吐怨氣又不致失控
日本國際教養大學中國研究助理教授陳宥樺也觀察到,日籍母子蘇州遇襲後,微博隨即盛行的一派說法是海外中國人遭襲者也很多,因此,以這兩起海外華人遇襲事件為佐證,可見人為操弄的成分不低。
陳宥樺告訴美國之音:「其實人為操縱的部分一定會在,某種程度,我看到中國政府也想控制中國人的言論,就想平衡(在華外國人遇襲事件)。」
陳宥樺研判,「哥大華裔副校長在美街頭遭毆」及「新西蘭被襲中國留學生發聲」登上熱搜,讓中國網民近期被壓抑的民族情緒找到出口,但並未激化到衍生出更多的極端詞匯,可見中國民族主義者刻意散播的成份居多,但其操弄手法其實是在監管者眼皮底下進行,讓中國政府的輿論調控可不露痕跡地調控輿論。
他說,微博言論長期遭中國政府管控並審查,因此,種種跡象顯示,當局恐通過放大海外中國人的仇恨犯罪,來平衡中國的排外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