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一個由負責中東歐事務高級官員組成的中國代表團目前正在對該地區的8個國家訪問,這次訪問適逢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建立10週年,也是自2月俄羅斯大舉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首次派團訪問中東歐國家。
烏克蘭戰爭給歐洲安全局勢帶來劇烈動盪,導致中東歐國家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走向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除極少數國家之外,絕大多數中東歐國家都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表示強烈譴責,在積極加入美歐制裁行列同時,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接收烏克蘭難民等支持。儘管中國否認在烏克蘭戰爭中持親俄立場,但對一些中東歐國家來說,中國拒絕譴責俄羅斯,與俄羅斯“合作無上限”的立場令很多國家深感不安,中國潛心打造十年的中東歐關係已岌岌可危。
“烏克蘭戰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裂痕。”羅馬尼亞的亞太研究所副總裁安德里亞·布林扎(Andreea Brinza)對美國之音說。
觀察人士指出,早在俄羅斯發動烏戰之前,中東歐地區就出現了明顯向西方靠攏的趨勢,在烏克蘭戰爭的衝擊之下,未來幾年中東歐整個板塊都有可能發生更大變化。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張健最近撰文說,俄烏衝突將進一步加大中東歐親美、親歐的地緣政治傾向,“這是俄烏衝突對中東歐造成的最重要影響”。他警告說,中東歐地區有可能從過去的中歐關係中的“建設性力量變成一個負面性的力量”。
中東歐事務專家布林扎說,該地區不僅對中國沒有譴責俄羅斯的入侵感到倍感失望,而且俄羅斯的入侵令中東歐國家更接近美國,並與中國保持距離。“中東歐國家一直害怕俄羅斯可能的入侵,我稱之為俄羅斯因素,因此中國與他們的關係再次受到烏克蘭戰爭的打擊,因為這些國家對美國通過北約提供的安全保證更感興趣,而不是中國提供的空洞經濟承諾。”
合作機製或已名存實亡
為了深化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中國在2012年推出了一個名為“16+1合作”的地緣合作機制。2019年希臘加入後擴大為“17+1”。
多年來,由於中國當年的很多承諾被認為基本沒有兌現,這一機制基本上形同虛設。去年5月,隨著北京和維爾紐斯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立陶宛在去年5月正式宣布退出17+1合作組織。
為了挽救跟中東歐國家的關係,北京去年年初忽然決定召集這十幾個國家的領導人舉行在線虛擬峰會,而且拔高級別,以前均由總理李克強出席的論壇改由習近平親自主持。即便如此,仍然有六個國家元首沒有露面。
那次冷落中國、總統或總理都沒有參加中國峰會的六個國家均為北約成員國,除了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斯洛文尼亞外,還有三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
布拉格經濟大學的國際關係副教授傑里米·加利克(Jeremy Garlick)說,中國在中東歐國家的形象因新疆、香港、西藏,台灣等等問題已經越來越差,而烏克蘭戰爭更為這一機制被送入棺槨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
加利克在本星期由哈佛大學戴維斯俄羅斯和歐亞研究中心(Davis Center for Russian and Eurasian Studies)組織的一次討論會上說:“我想現在的情況是,人們早已對中國以及與中國的合作形成了負面印象,認為中國企圖分裂歐洲,在中東歐打造一個新的陣營,分裂歐盟,對中國有很多負面印象,而烏克蘭戰爭現在只是加劇了這種看法。”
他說,中東歐國家幾乎普遍的譴責俄羅斯,捷克人對1968年俄羅斯坦克駛入布拉格仍然記憶猶新。
儘管中國在最近適逢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建立10週年之際宣稱,這一機制十年來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額則實現了6倍增長,貿易額十年實現了翻番。但是,觀察人士指出,這一機制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拉脫維亞國際事務研究所“新絲綢之路”項目負責人烏娜·貝爾齊亞-切倫科娃(Una Aleksandra Berzina-Cerenkova)說,人們可以從美中關係、地緣政治等很多角度解釋為什麼中國和該地區國家關係漸趨冷漠、甚至走向對立,但她認為,中國最大的失敗是沒有兌現當年的承諾,中東歐國家並沒有因與中國合作和貿易往來而得到什麼經濟上的好處。她在哈佛大學的研討會上說:“儘管有巨大的政治意願,但這一機制無法兌現承諾是棺材上最大的釘子。”
在這一機制建立之初,中國曾暗示對該地區的投資將可能高達100億美元,但是去年中國官方的新華社的一篇報導說,截止2020年底,中國過去9年來累計對中東歐17國全行業的直接投資僅為31.4億美元。而且,中國去年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對中東歐的投資一半以上投在了歐洲對中國最友好的兩個國家:匈牙利和塞爾維亞。這篇題為《'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中東歐投資合作的典型特徵、風險及對策》的報告承認,中國投資“在地域分佈上極度不均衡”。
就具體項目而言,最大的就是“一帶一路”的匈塞“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鐵路項目,除此以外,中國在中東歐國家幾乎沒有任何具體的、有影響力的大型基建項目。
中國影響仍不容小覷
中東歐國家雖然從國土面積上來說都相對是小國,但牽動大國關係的作用非常的突出。中國和立陶宛去年因台灣問題而嚴重對立也導致中國與歐盟的關係跌至谷底。在中國與美國等西方民主國家的關係持續緊張的戰略壓力之下,中國被認為不會放棄這一國際地緣政治中的關鍵板塊和其已潛心打造十年之久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
“中國仍在並且將繼續讓它(16+1機制)存活下去。”中國問題專家布林扎說。她說,儘管各國的熱情和各類緊張早已蕩然無存,但這個不會放棄。“基本上中國不會認輸,它的共產主義心理不會讓16+1機制死掉。”
雖然目前該地區的很多國家與中國的關係漸行漸遠、甚至嚴重惡化,但在深耕十年之後,中國的影響仍然隨處可見。
中國外交部下屬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最近的一份報告說,中東歐國家中,波蘭、愛沙尼亞、匈牙利、捷克、塞爾維亞已與中國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協議或諒解備忘錄。華為雖然遭到很多西方國家的抵制,但這一題為《中國—中東歐國家數字經濟合作的現狀與前景》的報告說,華為在中東歐地區的通信設備製造和通信服務市場則佔據優勢地位,並在波蘭、匈牙利等國建立研發中心。
雖然美國早在2020年就曾警告貝爾格萊德不要購買中國的防空系統,但最近塞爾維亞總統亞歷山大·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仍幾乎確認購買了中國的紅旗-22地對空導彈,成為歐洲第一個使用中國導彈的國家。
此外,觀察人士指出,中東歐國家近年來遭遇的經濟困境可能會為中國提供一個拉近這些國家的難得機會。中國本星期發布的中東歐國家發展報告(2021)說,中東歐國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打擊下經濟全部出現負增長,經濟不同程度陷入衰退。
德國評級機構“範圍評級”(Scope Ratings)本月初的一份報告預計,中東歐國家今年經濟平均增長率將放緩至2%-3%,通脹可能觸及10%。該機構去年底曾預計中東歐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為4.6%。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曾敬涵說,短期來說,受烏克蘭戰爭的影響,中國對東歐國家的政策無疑應該更加謹慎,但長期而言,該地區需要投資,這一點並不會改變。
他在本星期哈佛大學的討論會上說,問題是烏戰之後中國對該地區的興趣是否還會像戰前那麼濃厚。他說,這取決於中國經濟能否繼續增長,是否表現良好。如果經濟好,一切都會回來,“但如果不好,那麼中國可能不得不優先考慮其他優先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