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在北京舉行之際,幾位在美國不同身分的華人表達了他們對「兩會」的看法。 有人覺得看「兩會」就像在看戲,對於「兩會」給的訊息「反著看就對了」。
有歸化為美國公民的華人表示,看了「兩會」更珍惜自己在一個有言論自由和投票權的國家。 最近剛走線來美的張娜說,「兩會」讓她感到噁心,這些走過場、全票通過的會議,顯示了中國的欺騙風氣和對領導的討好。
29歲的張娜去年12月花了一個月時間和10萬人民幣,從中國到厄瓜多再走線來美國。 她在南京出生長大,大學畢業後從事電商平台銷售。 她說她再也受不了中國從上到下“欺騙的風氣”,決定來美國尋找自由。
張娜對美國之音說:“因為你連國家真實的一面你都看不到,真實的社會你都看不到,然後也無法發表自己真實的言論,所有的東西都是虛假的。”
「簡單來說就是我做銷售,可能是我騙人;而在這個上面就是一個大的黑社會領導者在騙我們;整體就是一個大騙局,」她說。
來到美國的她,目前在洛杉磯一間亞洲餐廳做前台。 看到目前正在北京舉行的“兩會”相關報道,她覺得“更加噁心”,因為他們不但無法代表民意,還一層一層向上恭維,所有投票只是走過場,實際上都是領導說了算。
張娜說:“這些會議的決定,我100%不相信是民意,因為他們並不代表廣大人民群眾,他們只是獲得自己既得的利益而已。”
「『兩會』主要就是大家互相恭維最上層的那一個領導,然後想著怎麼維護他們的統治。他們所想出來的就是要怎麼統治我們這些人民,然後用什麼新的方法來管制大家,而併 不是為百姓獲得更多應有的利益。”
看“兩會”如看戲 “反著看‘兩會’說的話就對了”
同樣來自南京的尚先生,十多年前以留學生身分來到美國,目前是美國永久居民。 他說,身為永久居民讓他感到安心和更有歸屬感,不必擔心被迫回中國的可能。
尚先生對美國之音說,他在美國並不特別關注“兩會”,通常是在手機推送新聞時才點開來看。 他稱自己為“吃瓜群眾”,抱持著看熱鬧的心態來看“兩會”的消息。
他說:「『兩會』新放出來的消息肯定都要帶著辯證的角度去看。他給的訊息不能照單全收,因為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甚至可以說,直接徹底反著來看他說的話就對了。”
尚先生看「兩會」就像在看一場戲。 他說,雖然會上所有東西都是排練好的,但是排練得再好,還是會有一些和排練不一樣的東西發生,這就是他看「兩會」的樂趣所在。
他說:「雖然大家投票可能都是投通過,但是可以看哪些人是笑著投通過,哪些人是皺眉頭投通過,哪些人是一臉衰相通過,這些都是可以好好觀察的一些細節 。”
「像上次黨的會議,胡錦濤前總書記被人家請出去,像這種事情我覺得還是很值得期待或者關注的吧,」他說。
尚先生也提到,先前的「兩會」他注意到,前外交部長秦剛在說到台灣關係時,手持憲法回應。
他說:「當時他新官上任,這個舉動肯定代表著要表忠心,做出一個比較強硬堅定的態度。當然,現在我們事後也發現,你拿憲法出來其實也是沒有什麼用的,共產黨該搞 你還是搞你。”
尚先生說,自己出國十幾年來,經歷了從小粉紅到民主派的轉變,現在再看中國荒謬的政治環境只有唏噓。
他說:「我15歲就出國了,一個15歲的熱血青年跑到國外,突然發現你15歲以前學到的所有東西幾乎都是假的,這種衝擊感會讓你感到非常的極端。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了解兩邊很大的區別後,還是會比較唏噓。”
過幾年他希望成為美國公民,他說,他是不會回去中國的。 “回去中國對我來說要犧牲的東西太大了,簡單的概括肯定就是犧牲自由,自由發聲的權利,或者犧牲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下的舒適度。”
他比喻出國前的自己就像是一隻青蛙,一旦離開了那口井,發現外面還有這樣一個廣闊的世界,「肯定是不願意再回到那個井裡面去了」。
看「兩會」再看美國 珍惜投票的權利
來自北京的葉先生來到美國15年,在三年前成為了美國公民。 他說,有關「兩會」的報道,在中國總是正面積極,而在美國才能看到更具批判性的言論。 他在中國時從來不知道外界對「兩會」有什麼看法,而在美國終於可以聽到比較均衡的聲音。
葉先生認為「兩會」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大關聯,因此一直以來,不論是在中國或在美國,他都沒有特別關注。
他說,在中國時的他,對「兩會」的了解是片面性的,當時決議以鼓掌全票通過,他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後來換成了螢幕顯示計票,看到絕大多數人投贊成票,來了美國的他認為除了“走過場”,也有可能這些代表們本身接觸到的信息就很單一,影響他們的決定。
葉先生對美國之音說:「可能大多就像我在國內時一樣,他們聽到的聲音很單一,參與『兩會』投票的人,他們的訊息輸入也是比較單一的,所以會造成這種比較 密集的去投一類票。所以我覺得,作為當事人,我覺得他們可能也不知道是否哪裡有問題,因為他們是基於他們的這個信息來源所決定的。”
葉先生說,中國很少人敢於持反對意見,因為大家擔心被報復、被打擊。 由於存在著這種恐懼被報復的心理,人大代表無法很好地代表當地群眾的意見。 美國的議員則截然不同,他們公開表達自己的立場,敢於批評執政者,他們的支持者也能夠自信公開的表態,不害怕會遭遇不測。
成為美國公民後,每一次選舉,不論是全國性或地方性,葉先生都會投下自己的一票。 他珍惜能夠履行公民義務、表達意見的機會。
他說:「因為我在國內,我不知道選舉是怎麼進行的,我在國內沒有參與過。到了美國這邊,真地是每人一票投出來的,所以我能感覺到我的選票, 對選舉的結果有直接的影響。當然一票可能在數量上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至少我覺得我的意見被統計進去了。”
取消總理記者會 有用訊息更少了
在德州奧斯汀當程式設計師的滕子桓十年前以留學生身分來到美國,目前持有工作簽證。 他很高興在這裡不必翻牆就能得知真實的消息。 他關心有關中國政治的新聞,並在「兩會」後總理記者會取消令他感到失望。
滕子桓對美國之音說:「『兩會』所有東西都是設計好的,就像我們看到全票通過的結果,背地裡都已經商量好了。『兩會』代表甚至有來自台灣的代表,我們不 知道他們是不是真地代表台灣人民。”
「他們其實都是橡皮圖章,本質上就是走過場行事。但是難能可貴的是,我們以前還能夠從記者會召開的時候,從媒體或總理看到一些中國真實的情況,」他說。
他舉例,李克強過去曾在記者會上指出中國6億人口月收入只有1000人民幣,溫家寶卸任時也提出中國需要進行政治改革,否則文化大革命可能會重演。 一名女記者對著長篇大論的同行翻白眼,也是在記者會上發生。
他說,在先前言論相對自由的環境下,還能夠聽到一些真實的聲音,試著去了解真實的情況。 很遺憾現在越來越收緊,人民離真相也越來越遙遠,連僅有的狹小途徑都被關閉。
「中國本質上就是一個黑幫社會,誰的拳頭大,誰就能有更多的話語權。一個餐廳全是五星級好評,你肯定會懷疑是假的。中國就是這樣,所有人拍手叫好,全票通過 的時候,我反倒覺得很奇怪,」滕子桓說。
初來乍到美國 美中氛圍大不同
半年前來到華盛頓一所大學讀研究所的張傑表示,因為知道「兩會」就像是一場大型表演,他並不覺得這件事本身有多重要,因此也沒有特別關注。
張傑對美國之音說:「其實意義不大,一個會開十來天,然後其實決定不了什麼事情,那些什麼預算和法律,大家也知道因為時間短,也沒時間去看。其次,我覺得 他們都很聽話,什麼都一致通過,其實該決定的事情,可能開會之前就已經決定了。”
他說,二十年前,在他年紀還小的時候,還有人敢在兩會上真地提出一些問題,不認真的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也可能被人們批評。 但在當前越來越收緊的環境下,已經沒有人敢提出意見或敏感議題了,「兩會」更沒有看的必要。
張傑說:「對『兩會』的看法,我一貫覺得這玩意沒什麼用。在美國的課堂或生活環境,大家相對來說表達的自由確實是比較充分。來美國後大概也比較知道,中國這套 東西比較假。”
走線來美的張娜說,從新冠疫情中國舉國封城後,她對中國政府已經失去了最後的一點信心,她在走線路程中見到的中國人也大多抱持相同想法。
張娜說:「中國人走線的成長幅度,從去年上半年到下半年增加了很多倍,人數變得很多很多。如果我們的日常生活真地得到滿足,人民幸福,誰會願意背井離鄉,來 到一個這麼遠的地方?”
來到美國後,這裡選舉的氛圍以及不同政黨的競選活動令她感到震撼。
她說:「我覺得美國這邊簡直是不可思議,原來真地是可以自由,連講話都變得自由,人們可以說,不喜歡現在的這個總統,趕快讓他下台。但是在中國,你不可以 講出這樣的言語。這裡有真正的言語自由。”
美國將在年底舉行總統大選,張娜很羨慕人們能為心儀的候選人投下支持票,這是她在中國從未經歷過的。
她說:「我身為一個中國人、中國的公民,我發現我沒有參與過所謂的投票。所謂的人大代表,代表的根本不是我們這種老百姓,而是上層的領導怎麼從我們這些 老百姓當中再薅一點羊毛出來。”
「美國和中國是天差地別。因為像美國這邊,總統是公民自己選出來的人。而中國所謂的'兩會',我們連'兩會'具體誰能發出一聲,或者怎樣的開會過程都 沒有。”
「最後只有一個結論,結論就是最初領導的決策。具體他們將來會實施怎樣利民的事情也沒有說出來。然後整個會議的過程也不會向百姓透露,任何信息對我們都是閉塞的,” 張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