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防部透漏,德國陸軍可能在明年首度訪日,與日本陸上自衛隊進行聯合訓練。專家指出,德國的印太戰略指南為德日軍事合作奠定基礎,最終將進行到簽署“相互准入協議”(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 RAA)的談判。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從印太戰略指南開展的德日軍事合作基礎
隨著印太局勢日益緊張,歐洲各國近年來參與印太事務的頻率提高,在印太地區擁有海外領土的法國和英國陸軍,近年來紛紛為展開訓練而派遣部隊赴日本與自衛隊進行共同演訓,德國也展開類似的行動。訓練
。日本與自衛隊實施了訓練,護衛艦、補給艦及戰機今年也將在印太地區活動。戰機計畫在7月下半月與日本航空自衛隊展開訓練
。茨(Olaf Scholz)是中共20大以來第一名赴中國訪問的歐洲國家領導人,也是今年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西方國家領導人。早在朔爾茨上任前就已確立。
他說:「在德國朔爾茨總理2021年12月上任之前,德國於2020年9月率先發布了一份印度太平洋戰略指南,這是德國首次揭示其對印太地區的戰略方針。從此,德國與日本在軍事關係上的合作日益密切,合作的基礎也是從此時開始累積的
。德海上聯合演習。朔爾茨上台後,德國仍持續增加對印太安全的關注與實際作為。
德國明斯克大學博士彭濤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德國2023年6月德國發布了針對中國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延續了2020年的印太戰略方針,這也反映在德國和日本持續加強軍事合作。
彭濤說:「近年來,特別是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拓展和增強了與日本的軍事合作。與日本增進軍事合作是德國對擴大其在印太地區安全政策承諾的一部分。」
歐洲關係專家,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指出,日本和德國政府2023年簽署了《採購和交叉服務協議》(Acquisition and Cross-Servicing Agreements, ACSA),這有利日本自衛隊和德國軍隊得以相互補充軍備,有助於未來聯合演練時的後勤保障,也強化雙邊國防關係。
他對美國之音說:「這標誌著日本對外軍事戰略的前進,同時德國也能將軍事力量投射到印太地區。從談判的快速進行到締結僅耗費數月,歸功於日本的積極推動,顯示了其對外軍事互動的重要性
。他表示,這將更有助於穩定印太地區的局勢,特別是全球關切的台海安全很有幫助。
英國對台海表態最硬德法因地緣與經貿因素較為保守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4月訪中時警告中國不得對台灣動武,而柏林正在密切關注台海情勢。此外,德國5月7日派出兩艘軍艦前往太平洋進行長達數月的訓練,包括參與美國海軍為首的環太平洋軍演(RIMPAC)。德國防長表示,不排除雙艦將會通過台灣海峽。
另一方面,法國總統馬克宏去年9月訪問中國後曾指出,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議題而被捲入美中衝突之中,許多分析家認為德國對台灣議題的態度明顯較為強硬。
對此,歐洲關係專家林子立表示,法國也持續派遣軍艦通過台灣海峽,其實英國、法國、德國對台灣的看法都已經有了很大轉變,從過去視台灣為歐洲與中國關係的潛在麻煩製造者,到如今視台灣為「志同道合」的價值夥伴。他說,歐盟在處理台灣問題的主要政治挑戰在於價值與經濟利益之間的衝突,各國的措施自然有所差異。
林子立指出,英國印太事務國務大臣特里維廉(Anne-Marie Trevelyan) 指出,倫敦和台北之間是“牢固的非官方關係”,聯繫台英關係之共同利益與維護台灣的安全和繁榮。加上英國的對台言論也與澳英美軍事同盟(AUKUS)安全協議的措辭相呼應,顯示出台灣在倫敦的印太戰略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在英、德、法三國之中,英國最有可能向台海部署部隊,而德國、法國必須考慮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在台海軍事部署的可能性比較低。
林子立說:「德國國防部長也在5月7日表示,台海和南海(南中國海)的緊張局勢給航行和貿易帶來壓力,可見在印太地區支持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對德國十分重要。
德國明斯克大學博士彭濤表示,德國和英法在處理台灣問題上確實有所不同。他指出,過去英、法在印太地區都有殖民地,法國是唯一在印太地區擁有海外領土的歐盟國家。而在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上,德國則比英國和法國密切得多。
彭濤說:「德國主打組合拳,也就是在地緣政治緊張時期,確保一個中國政策連續性的同時,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台海兩岸現狀,並向中國發出警號:對台灣的軍事行動或經濟政策扼殺將對北京造成嚴重的外交和經濟後果
。他指出,法國不僅是歐洲唯一定期派遣軍艦通過台灣海峽的國家,還公開宣示其政府原計劃每年進行兩次巡航。 2023年9月法軍艦已三度通過台灣海峽;而德國對於是否通過台灣海峽仍持模糊態度。
他說:「到了2024年5月,在公開執行的數月訓練任務中,德國僅以『不排除通過台灣海峽』作為其公開立場。這種保守的態度並不意味著德國對印太地區的穩定不感興趣,而是在處理方法上更加低調和謹慎
。王宏仁表示,德國對於台海安全的政策與措施會隨時視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最新作為而調整。
中國以間諜與分化試圖反制歐洲對印太事務的參與
關於歐洲各國陸續在印太安全上扮演較積極角色,中國自然有反應。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認為,除了在南海、東中國海以及台海周邊擴大軍事行動之外,中國也正在加強歐洲境內的間諜行動。
他說:“鑑於最近在歐洲發生的多起中國間諜事件,這顯示了中國政府正試圖通過蒐集情報和監控特定目標人物來進行預先的反制行動。”
王宏仁指出,這些間諜行動是為了提前佈局以應對可能的外交或軍事對抗,因為中國很可能會依照往例對積極參與印太地區軍事活動的歐洲國家實施經濟制裁,同時透過外交管道對歐洲國家施加壓力 ,並試圖削弱歐洲國家之間的共識和合作。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指出,從習近平訪歐行程可見中國對歐洲是採取三個層次分而治之,分離美歐、分離德法、分離歐盟之會員國。
他說:「利用德法之間對於中國電動車是否要課徵關稅有歧見,德國企業因為擔心中國報復而反對徵稅;法國則與歐盟一致都支持提高關稅,凸顯歐盟兩個最重要領導國家 的分歧。
德國明斯克大學博士彭濤認為,北京將歐洲積極參與印太事務的行動視為歐洲的戰略自主表現。
他說:「在中國看來,歐洲主要國家軍隊積極參與印太地區的軍事活動,除了加強與美國印太戰略的應對和協調外,也是歐洲戰略自主的一種表現,其核心是'既不要 成為中國的附庸,也不會與美國完全結盟'。
彭濤表示,北京採取的是兩手策略,一方面提高歐盟戰略定位、支持歐盟戰略自主以反制美國,同時也合理管控中歐分歧,防止歐盟戰略自主走向與中國對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