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在與中國的關係中仍然很“天真”,如果未來希望成功應對與北京的關係,就需要從過去與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失敗中吸取一些艱難的教訓。這是歐洲議會的一名重要成員包瑞翰(Reinhard Buetikofer)的警告。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包瑞翰在捷克首都接受《自由歐洲之聲》採訪時表示:“歐洲各國政府對中國一直過於天真,就算我們再持續減少這種天真一段時間,還是難以回到'底線'。”
他在捷克首都參加了“中國跨黨派議會聯盟”(IPAC)峰會,這是一個聚焦這個亞洲強國的跨黨派政治家聚會。
包瑞翰擔任歐洲議會對華代表團主席,並已成為歐盟在應對北京時最強硬的聲音之一,他常常反對中國的政策,如中國在台灣問題、2021年對立陶宛的經濟脅迫,以及對莫斯科全面入侵烏克蘭的支持,儘管北京聲稱保持中立。
這位德國政治家在轉向布魯塞爾前曾是德國綠黨的共同主席,他表示堅決不同意北京所謂的中立。在接受《自由歐洲之聲》議題廣泛的採訪中,他抨擊北京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對克里姆林宮模棱兩可的立場,表示歐盟需要把從依賴俄羅斯能源中吸取的艱難教訓,運用到當前歐盟在中國市場和對戰略產業的重要供應鏈方面所面臨的問題上。
“我認為公平地說,我們與俄羅斯交往的經驗應該應用到我們的對華關係中,” 包瑞翰說。“中國支持俄羅斯,不希望俄羅斯有任何實質性失利。我當然不認為他們接近中立立場。他們試圖利用烏克蘭戰爭。”
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長期關係在歐盟內部引發了新的討論,也在布魯塞爾導致了有關未來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打交道的尷尬對話。
儘管北京沒有為烏克蘭戰爭提供致命的軍火支持,但中國延長了俄羅斯關鍵的經濟生命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軍民兩用商品貿易不斷增長,這些商品被重新用於軍事用途,還有來自中國私人供應商的小規模軍火運輸。
北京還在全球外交上展開行動,以提升自己的和平調解者形象。今年二月,中國為莫斯科和基輔間和平談判提出12點建議。這一提議在西方遭到批評,因為它試圖凍結衝突,使其有利於莫斯科,但在全球南方獲得了支持。
今年八月,中國還參加了以烏克蘭戰爭為中心的沙特阿拉伯外交會談。
“中國不能被排除在外,他們想要坐到談判桌前,” 包瑞翰說。“但他們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要談出一個有利於(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的結果。”
在布魯塞爾推動變革
對於歐洲的政治家們來說,如何處理北京是一個尷尬的問題。他們面臨著保護本國經濟不受中國共產黨的隨意行為影響的壓力,以及認真對待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普京繼續結盟所帶來的安全風險。
同時,歐盟企業依賴中國,每年出口額價值2,300億歐元(2,480億美元)。
德國擔心影響其在中國的龐大商業利益—中國已成為其過去六年最大的貿易夥伴—在2022年2月新一輪制裁導致與俄羅斯的貿易崩潰後,中國市場的重要性逐漸增加。
法國是歐盟內的另一個重要支柱,它一直對追隨美國的策略持懷疑態度。美國策略的重點是加大對北京的壓力,限制西方對中國的經濟敞開程度。
“當然,對中國的依賴不僅僅集中在與俄羅斯的化石能源供應一個問題上,”包瑞翰說。“它更加廣泛,這使得解決問題更加困難。”
儘管27個成員國的聯盟缺乏凝聚力,但布魯塞爾在製定處理中國問題的新政策方面越來越積極。
歐盟推動了一項新的印太地區戰略,將北京更看作是長期的競爭對手。今年3月,歐洲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呼籲重新評估歐盟與中國的關係,警告“我們不能對事實視而不見,中國不僅是經濟夥伴,還是製度上的競爭對手”。
6月和7月,歐洲委員會發布了一項經濟安全行動計劃,德國政府發布了新的中國戰略,這兩項計劃都對北京採取了更為強硬的立場。
“高度懷疑和抵制”
布魯塞爾還發現與華盛頓有了更多共同點,稱之為對中國經濟交往要“降低風險”,但不是“脫鉤”,後者曾是美國政策的一部分。這種做法旨在限制在某些戰略領域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而不是更廣泛地與中國經濟脫離關係。
包瑞翰表示,這一勢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京近年來對布魯塞爾和個別成員國採取的咄咄逼人的行動所致。特別是,他指出了2021年的一個事件,當時北京因歐盟對四名中國官員因新疆侵犯人權被制裁而將一組歐洲議員(包括包瑞翰在內)、專家和外交官列入了黑名單。
這次事件引發了一項關於歐盟與中國之間的投資協定被擱置。中國曾試圖重新啟動該協定,據報導,中國外交官提出要解除對歐盟的製裁,作為條件,布魯塞爾批准該貿易協定。包瑞翰稱這種嘗試是“白日夢”,並補充說,該協定現在“已經死透了”。
他說:“布魯塞爾並不存在中國祇是合作夥伴的普遍幻想。在相對短的時間內,中國已經成功地引發了高度懷疑和抵制。”
包瑞翰一直站在這一變革的前沿,但他表示,沒有人“單打獨鬥”。他指出在歐洲議會和布魯塞爾其他地方,新的對華政策已經得到各政黨的支持。
包瑞翰沒有計劃2024年再次競選。在柏林的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亞洲主任、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揚卡·厄爾特爾(Janka Oertel)在2021年6月宣布,她正在申請成為德國綠黨候選人,參加2024年歐洲議會選舉,包瑞翰表示支持她的候選資格。
“我們已經成功地在對華政策上形成了共識,”包瑞翰說。“我完全相信這不是膚淺的,肯定會繼續下去。”
隨著日曆翻到2024年,這一共識將會受到考驗。美國和台灣的總統選舉可能會影響大西洋兩岸的政策,而歐盟範圍內的投票,以及歐洲議會選舉,可能會決定布魯塞爾當前的政策是永久還是暫時性的。
對資深的德國政治家來說,未來的方向是明確的。“我們不會回到幻想時代。”他說.
瑞德·斯坦迪什(Reid Standish)是在布拉格的《自由歐洲之聲》記者,也是《歐亞簡報》的作者。他專注於中國在東歐和中亞的外交政策,並廣泛報導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北京在新疆的拘禁營。在加入《自由歐洲之聲》前,瑞德曾是《外交政策》雜誌的編輯,擔任該雜誌駐莫斯科記者。他還為《大西洋月刊》和《華盛頓郵報》撰寫過文章。StandishR@rferl.org